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能力与运动后心率恢复的相关性
1
作者 唐丽 戈晓珍 +4 位作者 刘杰 张焱 王金荣 左雪冰 王国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8-845,共8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中峰值摄氧量(VO_(2)peak)与运动后心率恢复(HRR)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18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VO_(2)peak分为低心肺能力(LCF)组(n=61)、中...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中峰值摄氧量(VO_(2)peak)与运动后心率恢复(HRR)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18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VO_(2)peak分为低心肺能力(LCF)组(n=61)、中等心肺能力(MCF)组(n=62)和高心肺能力(HCF)组(n=60)。比较各组间的临床资料、心肺运动试验数据(VO_(2)peak、HR1、HR2、HR3、HRR1、HRR2和HRR3),分析VO_(2)peak与HRR的相关性。结果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后,LCF组峰值心率、HR1、HR2和HR3最低(F>5.388,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HRR的组间和时间效应均显著(F>14.561,P<0.001)。偏相关分析表明,VO_(2)peak与HRR1(r=0.404,P<0.001)、HRR2(r=0.379,P<0.001)和HRR3(r=0.425,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VO_(2)peak水平越低,HRR延迟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心率恢复 峰值摄氧量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评估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
2
作者 崔启 张传奇 +7 位作者 袁晓鹏 王潇 吕纳强 李爽 郭鹏召 张静 高传玉 党爱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基于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探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以及导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存在... 目的:基于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探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以及导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存在临界病变,并至少于11个月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219例患者,行离线QFR分析。根据随访时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LDL-C达标组(LDL-C<1.8 mmol/L,148例患者191支血管)与LDL-C不达标组(LDL-C≥1.8 mmol/L,71例患者98支血管),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QFR和解剖相关指标如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等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QFR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LDL-C达标组患者的血管QFR值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未达标组患者QFR值较基线下降(P<0.05)。LDL-C达标组患者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和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更低,最小管腔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指数>28 kg/m2、随访时LDL-C≥1.8 mmol/L、既往曾发生过心肌梗死是导致血管Q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LDL-C达标组较LDL-C未达标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QFR、最小管腔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更高,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和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定量血流分数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残余血管病变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郝一莼 曾谷雨 +12 位作者 赵立超 陈艳 宋莹 袁德山 汪沛志 宋雷 张茵 高立建 陈珏 刘海波 袁晋青 赵雪燕 许晶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91,共6页
目的:探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心病临界病变... 目的:探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43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组(n=217)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组(n=218),分别口服两种药物20 mg每日两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评分(包括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以及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Q五个部分评分以及SAQ总分等均显著增加(P_(trend)均<0.001),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A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01)。3个月后两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4.6%,P=0.067)。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均有头痛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组患者中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组(0.9%vs. 4.1%,P=0.033),两组患者因不良反应所致的停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 3.7%,P=0.916)。结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有效改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效果、MACCE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率等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相似,且低血压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单硝酸异山梨酯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绞痛 西雅图生活质量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国栋 唐丽 +3 位作者 刘杰 林伟 张焱 左雪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33-840,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特点和功能能力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博爱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期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的患者,其中冠脉临界病变组184例,非冠心病组73例。比较两组症状...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特点和功能能力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博爱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期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的患者,其中冠脉临界病变组184例,非冠心病组73例。比较两组症状、基线资料、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组男性比例显著升高(χ^(2)=15.857,P<0.001),有吸烟史(χ^(2)=9.067,P=0.003)、高血压病史(χ^(2)=15.087,P<0.001)、高脂血症病史(χ^(2)=13.507,P<0.001)的比例明显升高;糖化血红蛋白(Z=2.431,P=0.015)和超敏C-反应蛋白(Z=2.108,P=0.035)水平偏高;达到无氧阈比例明显偏低(χ^(2)=10.702,P=0.001);无氧阈时的心率和呼吸交换率降低(Z>2.156,P<0.05);两组1年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0)。结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功能有所降低,应控制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心肺运动试验 心率 摄氧量 无氧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1
5
作者 袁晋青 徐波 +12 位作者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姚民 刘海波 吴永健 陈珏 尤士杰 戴军 吴元 李建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评估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自身冠状动脉首次介入治疗病变(在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50%≤管腔狭窄直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共计151例患者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102)和金属裸支架... 目的:评估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自身冠状动脉首次介入治疗病变(在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50%≤管腔狭窄直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共计151例患者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102)和金属裸支架组(n=49),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和随访6~12个月时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并在住院期间、30天和6~12个月时观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151例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住院期间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在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和2.0%,P=0.15)。在随访30天时,两组均无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形成。6~12个月随访期间,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比较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9%vs8.1%,P=0.97),②靶病变重复血管重建率(2.9%vs6.1%,P=0.39),③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96%vs2.04%,P=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药物洗脱支架组和金属裸支架组比较,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96%vs0%,P=0.34;0%vs4.08%,P>0.05)。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远期管腔丢失药物洗脱支架组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组[(0.23±0.73)mmvs(0.95±0.94)mm,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支架内再狭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vs25.0%,P=0.34)。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和金属裸支架对于治疗自身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安全有效,两组远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药物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新思路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纪林 延荣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2,共2页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合理的治疗临界病变仍然是心脏科医生的挑战。有效预测血运重建高危的临界病变,建立预测评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前制定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治疗策略,并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合理的治疗临界病变仍然是心脏科医生的挑战。有效预测血运重建高危的临界病变,建立预测评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前制定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治疗策略,并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冯瑞 周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究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按NLR绝对值分为高NLR组(NLR>2.73)23例和低NLR组(NLR≤2.73)28... 目的:探究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按NLR绝对值分为高NLR组(NLR>2.73)23例和低NLR组(NLR≤2.73)28例,采集两组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比较2组病变严重程度和斑块组成。结果:(1)高NLR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发生率明显高于低NLR组(70%vs.39%,P=0.031);(2)高NLR组的最小管腔直径小于低NLR组{(1.28±0.04)mm vs.(1.44±0.03)mm,P=0.002},而其狭窄百分比高于低NLR组{(61.69±1.37)%vs.(55.03±0.91)%,P=0.000};(3)高NLR组斑块负荷及病变长度均明显高于低NLR组{(74.51±1.16)%vs(69.90±1.22)%,P=0.010;(22.33±1.24)mm vs.(19.34±0.55)mm,P=0.023};且高NLR组薄帽纤维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发生率及斑块坏死核心(Necrotic core,NC)比例明显高于低NLR组{57%vs.25%,P=0.022;(24.70±0.70)%vs.(21.11±0.74)%,P=0.001};(4)NLR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r=0.48,P=0.000)、斑块负荷(r=0.38,P=0.000)、病变长度(r=0.52,P=0.000)及斑块NC比例(r=0.28,P=0.047)呈正相关。结论: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LR可能可作为预测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指标,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严重程度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评价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9
8
作者 霍勇 郑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324,共2页
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治疗中常见的病变类型,可以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对于其是否应进行介入治疗值得探讨。由于冠脉造影检查的局限,往往不能准确评估对供血的影响,同时无法评价斑块的易损性。本文从临界病变是否引起心肌... 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治疗中常见的病变类型,可以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对于其是否应进行介入治疗值得探讨。由于冠脉造影检查的局限,往往不能准确评估对供血的影响,同时无法评价斑块的易损性。本文从临界病变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狭窄程度的重新判断以及斑块的易损性三个方面,介绍相关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检查,以及相应的介入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E指导下PCI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21例
9
作者 王顺保 刘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6-507,共2页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血流分数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薛源 孟浩宇 王连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0-544,574,共6页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血管狭窄的相关参数,探究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16年10月—2020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行冠脉造影患者8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109处(目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90%),并于术中行OCT评估病变血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数据及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运用QFR回顾性分析相关病变。以OCT下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area,MLA)<2.5 mm2或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75%作为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明显狭窄组和非明显狭窄组,引入QFR并评估其在此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明显狭窄组相比,明显狭窄组的QFR值显著降低(P<0.001)。与OCT及QFR评估的3D-QCA相比,2D-QCA下AS值更大(P=0.007,P<0.001)。3D-QCA及OCT评估的A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线性回归显示,OCT-MLA与QFR正相关(r=0.56,P<0.001),OCT-AS与QFR负相关(r=-0.60,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QFR诊断血管明显狭窄的截断值为0.81,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54~0.901,P<0.001),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应用QFR结合OCT,可在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的同时,评估冠脉的功能学参数,共同指导临界病变的介入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定量血流分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非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4
11
作者 梁鸿彬 郭谦 +5 位作者 张新禄 刘雪薇 唐永祯 陈维玉 侯玉清 修建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711,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非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的1年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冠脉造影提示冠脉临界病变(40%~70%狭窄)且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最小管腔面积≥4.0 mm2的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延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非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的1年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冠脉造影提示冠脉临界病变(40%~70%狭窄)且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最小管腔面积≥4.0 mm2的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延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采用冠心病优化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主要终点为靶血管重建,次要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25例病变中19例(76%)为回声衰减斑块,4例(16%)为回声透亮斑块,2例(8%)为钙化斑块;共18例(72%)为偏心性斑块;20例(80%)正性重构,5例(20%)负性重构;重构指数为1.17±0.15。1例发现血栓,占4%。血管内超声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P均<0.05)。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因再次发生心肌梗死行血运重建,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发生心绞痛再次住院,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为4.00%,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00%。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用于指导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非左主干冠脉临界病变延迟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A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斑块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43
12
作者 吴启源 袁明远 +5 位作者 许建荣 殷焱 周华 王伟 范晓军 刘晓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金标准,判断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DSCTA)对临界病变的斑块定量及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临界病变62例(83个部位),男性25人,女性37人,均于来院后先行DSCTA后... 目的: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金标准,判断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DSCTA)对临界病变的斑块定量及斑块稳定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临界病变62例(83个部位),男性25人,女性37人,均于来院后先行DSCTA后1~2周内做CAG及IVUS检查。在DSCTA和IVUS图像上分别测量临界病变血管外膜内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面积狭窄率及血管重构指数(R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以IVUS为金标准,判断DS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以IVUS为金标准,DSCTA对冠脉临界病变的管腔狭窄率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EEMCSA、MLA、PA、PB及RI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且相关性好,但DSCTA对EEMCSA、MLA、PA、PB及RI指标均有低估倾向。83个临界病变中,DSCTA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72.92%、74.29%、79.55%、66.67%及73.49%。结论:以IVUS为金标准,DSCTA可以对冠脉临界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量和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双源螺旋CT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CD危险评分对临界病变进展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延荣强 陈纪林 +3 位作者 高立建 徐波 杨跃进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90-493,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并探讨其对临界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临界病变未接受处理的患者的造影和临床资料,以及在(11.02±5.84)月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随访... 目的:通过研究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并探讨其对临界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临界病变未接受处理的患者的造影和临床资料,以及在(11.02±5.84)月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期间临界病变是否进展,分为病变进展组(n=156)和病变未进展组(n=309),探讨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结果:与病变未进展组比较,病变进展组患者中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病史更为常见,且较少应用他汀类药物。冠脉近端病变在病变进展组常见(37%vs 27.9%,P=0.038)。两组基础病变分型在病变进展组中以B2型最多(36.4%)。而在病变未进展组,最常见的是B1型病变(53.4%)。基础病变为复杂病变的在病变进展组为52.5%,而病变未进展组为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病变(P=0.031)、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P=0.004)、复杂病变(P<0.001)和糖尿病(P=0.030)是临界病变进展需要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相应建立了PSCD评分[近端病变(Proximal lesions);未常规应用他汀类药物(no use of Statins);复杂病变(Complex lesions);糖尿病(Diabetes)],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56.0%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2分的临界病变23.3%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结论:PSCD评分≥3分的临界病变,可以接受包括介入治疗在内的血运重建策略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介入治疗 危险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预测评分
14
作者 延荣强 陈纪林 +12 位作者 高立建 杨跃进 李建军 乔树宾 徐波 姚民 秦学文 刘海波 吴永健 袁晋青 陈珏 戴军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预测评分,探讨早期鉴别高危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34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冠脉)罪犯病变介入治疗时发现有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并...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预测评分,探讨早期鉴别高危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34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冠脉)罪犯病变介入治疗时发现有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并在(10.5±7.9)月后随访造影。根据随访期间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n=86)和非介入治疗组(n=148)。探讨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进展并接受支架治疗的危险因素预测评分。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43.0%vs 29.7%)及吸烟者所占比例(67.4%vs52.0%)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冠脉造影(冠造)的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血管最小内径小,病变长度长;10个月随访冠造结果介入治疗组比非介入治疗组的血管最小内径小、病变长度长、管腔丢失多、狭窄程度进展快。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杂病变(B2/C)、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吸烟及2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是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容易进展并接受介入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危险因素预测评分为3、4和5的患者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接受支架治疗的比例分别是58.1%、93.3%和100.0%,其中68.3%危险评分≥3的患者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接受了支架介入治疗。结论:冠脉介入术中发现的非罪犯血管临界病变,危险因素预测评分≥3的高危患者,应接受积极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介入治疗 药物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