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牧交错带农田景观格局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郝润梅 海春兴 雷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0-704,共5页
在GIS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和非遥感信息想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农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数据资料。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和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域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安... 在GIS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和非遥感信息想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农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数据资料。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和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域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分析,显示出农田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破碎度高是农牧交错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地区土地整理与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是保证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景观格局 景观破碎化 土地生态环境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林金煌 吴思佳 +4 位作者 陈文惠 王智蕊 程瑞彤 陈增文 余锦慧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1期194-202,共9页
基于闽三角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TM/ETM+/OLI影像提取农田景观数据,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从景观面积、空间分异、斑块特征以及总体格局4个方面,对比研究了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并... 基于闽三角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TM/ETM+/OLI影像提取农田景观数据,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从景观面积、空间分异、斑块特征以及总体格局4个方面,对比研究了2000—2015年闽三角地区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并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以平原水田和丘陵水田为主,面积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地域上主要集中于泉州市和漳州市;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的斑块数目最多,斑块面积最大,而平原旱地和山区旱地的斑块数目最少,斑块面积也最小,其中丘陵水田和平原水田更为集中连片,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农田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度增加、丰富度下降、类型单一化以及聚集度下降的总体趋势;闽三角地区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会降低其供给、调节、文化以及支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景观格局 生态服务功能 闽三角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丹 葛大兵 +1 位作者 唐伊凡 葛奕辰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245-250,共6页
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1990—2016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内在驱动力联系。结果表明,(1)1990—2016年农田景观中水田和旱地面积均有减少,减幅分别为1.37%、0.74%;农田面积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 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1990—2016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内在驱动力联系。结果表明,(1)1990—2016年农田景观中水田和旱地面积均有减少,减幅分别为1.37%、0.74%;农田面积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面积的37%以上。(2)生态经济区内农田斑块数量最多,周长-面积分维数在1.0左右,表明农田景观格局受干扰程度增加,导致连接度和聚集度减弱。(3)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口因素,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等。因此,掌握农田格局转变,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关注重点,应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与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 农田景观格局 驱动力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农田景观格局对棉蚜种群数量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晴晴 卢增斌 +4 位作者 李丽莉 关秀敏 欧阳芳 张永生 门兴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66-1374,共9页
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显著影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不同景观格局会对害虫的种群数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的生态学效应是控制害虫的重要前提之一。以山东省的棉花种植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个典型的尽量临近不同土... 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显著影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不同景观格局会对害虫的种群数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的生态学效应是控制害虫的重要前提之一。以山东省的棉花种植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个典型的尽量临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棉花生产县,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综合分析获得取样县/区的景观因子指数,并系统调查对应县/区的棉蚜种群数量。省级范围的大空间尺度下分析景观组成、景观构成和景观结构等多因子分别与棉田中苗蚜和伏蚜种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格局有密切的关系,且棉蚜发生的两个时期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因子的响应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苗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总面积、耕地的分形指数、县域范围的蔓延度和县域范围的回旋半径等呈显著正相关,与Simpson多样性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伏蚜的种群数量与斑块丰富密度、居住工业交通的蔓延度等呈显著正相关。总之,苗蚜和伏蚜对景观的蔓延度(形)响应基本上是一致的,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伏蚜和苗蚜发生越重。而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多样性(质)的响应不一致,景观多样性高的农田景观不利于苗蚜的发生,对伏蚜的影响不显著;而丰富度密度有助于伏蚜的发生,却对苗蚜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显示了农业害虫的不同发生时期对农田景观格局响应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景观格局 景观因子指数 苗蚜 伏蚜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景观格局对新疆阿拉尔垦区棉田牧草盲蝽成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白顺心 赵金平 +2 位作者 苟长青 姚成层 冯宏祖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3-532,共10页
【目的】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种群动态的影响,为牧草盲蝽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9―2021年在新疆阿拉尔垦区共选取20个棉田作为试验点,采用网捕法和性诱剂结合黄板诱捕的方法调查牧草盲蝽成... 【目的】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种群动态的影响,为牧草盲蝽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9―2021年在新疆阿拉尔垦区共选取20个棉田作为试验点,采用网捕法和性诱剂结合黄板诱捕的方法调查牧草盲蝽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并调查了中心棉田半径2000 m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情况,拟合500 m、1000 m、1500 m、2000 m尺度下农田景观格局的景观参数与棉田牧草盲蝽第2、3世代成虫种群数量的线性混合模型。【结果】牧草盲蝽在阿拉尔垦区1年发生4代,棉田种群以第2世代和第3世代为主。在4个尺度范围内面积占比较大的为寄主作物生境(64.14%~69.85%),其次是棉花生境(51.21%~55.26%),而林带-荒滩生境、灌木生境、建筑用地生境、小宗作物生境和水体生境的面积占比较小。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随着尺度增大,景观变量对棉田牧草盲蝽第2代成虫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棉田第2代牧草盲蝽成虫种群数量与建筑用地生境面积占比(500 m尺度)和林带-荒滩生境面积占比(1500 m尺度)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寄主作物生境面积占比(1000 m尺度)存在较强的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第3代牧草盲蝽成虫种群数量与建筑用地生境面积占比(500 m尺度)存在较强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寄主作物生境面积占比(1000 m尺度)、小宗作物生境面积占比(1000 m尺度)和水体生境面积占比(1000 m尺度)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在1500 m和2000 m尺度下与周长面积比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农田景观格局对棉田牧草盲蝽成虫种群数量存在明显的调控作用。农田景观中寄主作物生境、小宗作物生境和水体生境的面积占比增加对棉田牧草盲蝽成虫种群数量有一定控制作用;林带-荒滩生境、建筑用地生境面积占比增大可促进牧草盲蝽在棉田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盲蝽 农田景观格局 棉田 种群动态 阿拉尔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