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湿地农田化过程中湿地-农田景观梯度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宗明 陈铭 +4 位作者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李方 张树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4-198,共5页
湿地农田化过程是三江平原过去50年以来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由于大面积的湿地被农田所替代,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选取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数据(MSS,TM,CB... 湿地农田化过程是三江平原过去50年以来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由于大面积的湿地被农田所替代,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选取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数据(MSS,TM,CBERS),利用景观梯度分布分析模型,对1954-2005年期间湿地与农田景观梯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年除西南部靠近松花江地区、浓江上游地区湿地景观分布较为稀疏外,其他地区都属高湿地景观梯度区。到2005年,除洪河自然保护区及靠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缘地区外,研究区的大部分都成为耕地景观高梯度分布区。耕地景观和湿地景观梯度分布格局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湿地农田化过程的空间规律性,即耕地逐年向东扩展的同时,湿地相应地向东北方向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农田化过程 耕地 景观梯度 别拉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2015年不同地貌分区下湿地农田化过程的时空特征——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金晓敏 李颖 +3 位作者 付波霖 殷书柏 杨高 幸泽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86-3294,共9页
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以下简称为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依据样带选择原则选取具有湿地农田化典型性的区域(即典型样带)。在地质地貌分区的基础上,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构建长时间序列的耕地和沼泽湿地动态变化数据集,... 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以下简称为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依据样带选择原则选取具有湿地农田化典型性的区域(即典型样带)。在地质地貌分区的基础上,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构建长时间序列的耕地和沼泽湿地动态变化数据集,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小三江平原典型样带内湿地农田化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近60年小三江平原内湿地农田化的区位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5年,小三江平原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垦殖率达到了79.47%,耕地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在改革开放之前(1954—1976年)湿地农田化程度不是很大,改革开放初期(1976—1985年)开始发生明显的湿地农田化,到全面改革开放期(1985—1995年)湿地农田化程度加重,在改革开放转型期(1995—2005年)湿地农田化最严重,在深化改革开放期(2005—2015年)湿地农田化程度有所减小;(3)区域大的自然背景决定了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整体趋势:1954—2015年间,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最初发生在中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上升区,逐步扩展到大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沉降区和小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上升区;(4)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具有明显的地貌区位特征:湿地农田化最初发生在冲积平原上,然后扩展到河流低阶地和高河漫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到低河漫滩和微高地上,最后蔓延到洼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农田化 样带 区位特征 地貌类型 小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农田化过程对别拉洪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陈铭 张柏 +3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树清 宋开山 刘殿伟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2期231-235,共5页
过去50年间,别拉洪河流域湿地农田化过程导致土地利用剧烈变化。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别拉洪河流域5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湿地... 过去50年间,别拉洪河流域湿地农田化过程导致土地利用剧烈变化。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别拉洪河流域5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湿地农田化过程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近50年农业耕作,整个别拉洪河流域地区已成为一个以农田景观为主要类型的景观生态系统,湿地面积由8 421.58 km2减少到2 394.68 km2,耕地面积由330.47km2增加到7 864.23 km2。近50年来别拉洪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了324.24亿元,损失幅度约为61.05%,平均每年损失了6.36亿元。大面积湿地转化为农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图2,表3,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拉洪河 湿地农田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泥沙农田化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宁 杨宝中 林斌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4,共2页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在引水的同时 ,也引进了大量泥沙 ,堆积在渠道和沉沙池两旁 ,不仅恶化了环境、形成沙害 ,而且也占压了大量耕地。三义寨灌区是较典型的引黄灌区 ,以沉沙条渠泥沙农田化和渠道两侧沙垄治理为重点 ,进行了堆沙高地作物品...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在引水的同时 ,也引进了大量泥沙 ,堆积在渠道和沉沙池两旁 ,不仅恶化了环境、形成沙害 ,而且也占压了大量耕地。三义寨灌区是较典型的引黄灌区 ,以沉沙条渠泥沙农田化和渠道两侧沙垄治理为重点 ,进行了堆沙高地作物品种、土壤改良、小麦灌溉、果农间作种植模式等试验研究 ,提出了一套较系统的泥沙农田化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试验 堆沙高地 泥沙农田化 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义寨引黄灌区泥沙农田化技术研究成果简介 被引量:5
5
作者 宋铁岭 周文治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4-45,共2页
三义寨引黄灌区沉沙条渠清淤泥沙严重破坏了周围生态环境 ,已影响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使清淤泥沙农田化。通过两年来一系列对比试验 ,筛选出适合堆沙高地种植的作物品种、沙荒地土壤改良和最佳耕作管理方法... 三义寨引黄灌区沉沙条渠清淤泥沙严重破坏了周围生态环境 ,已影响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使清淤泥沙农田化。通过两年来一系列对比试验 ,筛选出适合堆沙高地种植的作物品种、沙荒地土壤改良和最佳耕作管理方法等实用技术。通过在当地推广 ,成效显著 ,改变了沉沙条渠清淤泥沙危害的现状 ,显示了泥沙农田化治理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农田化 清淤泥沙 沉沙条渠 三义寨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的农田化栽培
6
作者 毛玉帮 《农村科学实验》 1999年第6期31-32,共2页
农田化栽培的科学依据 1.大自然具有食用菌最佳的生态环境,目前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大都是从自然界的野生菌株驯化而来的,大自然是食用菌的老家。
关键词 食用菌 农田化栽培 平菇 黑木耳 香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灌溉对盐渍化农田冬小麦生长生产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韩莉 刘文涛 +3 位作者 黄明逸 翟亚明 冯根祥 朱成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7-174,182,共9页
为探究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盐渍化农田冬小麦的补充灌溉策略,开展了不同灌溉次数和土壤含盐量处理下的田间试验,利用AquaCrop模型对冬小麦生长生产进行了校验,并通过情景模拟优化了典型水文年份下盐渍化农田冬小麦补充灌溉方法。结果表明... 为探究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盐渍化农田冬小麦的补充灌溉策略,开展了不同灌溉次数和土壤含盐量处理下的田间试验,利用AquaCrop模型对冬小麦生长生产进行了校验,并通过情景模拟优化了典型水文年份下盐渍化农田冬小麦补充灌溉方法。结果表明:(1)AquaCrop模型可较好的模拟补充灌溉对盐渍化农田冬小麦冠层覆盖度、累积腾发量、干物质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各指标的相对误差P_e为-28.54%~20.78%,相关性系数R~2为0.90~0.98,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5.28%~12.19%、14.99~26.81 mm、0.57~1.04 t/hm^(2)和0.45~0.55 t/hm^(2),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6.49%~20.10%。(2)随着灌水次数减少和土壤含盐量增加,模型精度有所降低,同时由于AquaCrop在全生育期采用了一致的作物系数,无法准确预测水盐胁迫下冬小麦早衰现象,模型易高估亏缺灌溉和盐渍化土壤条件下的冬小麦生长生产。(3)研究区轻度盐渍化农田推荐的冬小麦补充灌溉策略是干旱年在拔节、开花及灌浆期灌水60 mm、正常年在拔节及开花期灌水60 mm、湿润年在拔节期灌水60 mm,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农田需在此基础上加灌1次60 mm,以上补充灌溉策略可实现6.53~8.37 t/hm^(2)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在节水的同时确保收获大于80%的潜在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灌溉 盐渍农田 冬小麦 作物模型 灌溉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材料对盐渍化农田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尹春艳 赵举 +8 位作者 陈小兵 刘晓宇 冯梁 李彧 李晓奇 王佩佩 高晶晶 聂晓雪 曹晓明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4期85-90,共6页
为研究生物质材料对盐渍化农田中向日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向日葵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生物质材料处理组:不施用生物质材料(C0)、玉米秸秆(C1)、生物炭(C2),以及3个不同的纯氮施肥量水平:0(N0)、97.5(N1)、195(N2)kg/hm^(2),共计9个... 为研究生物质材料对盐渍化农田中向日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向日葵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生物质材料处理组:不施用生物质材料(C0)、玉米秸秆(C1)、生物炭(C2),以及3个不同的纯氮施肥量水平:0(N0)、97.5(N1)、195(N2)kg/hm^(2),共计9个处理组合。测定向日葵成熟期的产量和品质指标(棕榈酸、油酸、硬脂酸、粗蛋白、亚油酸、亚麻酸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对向日葵产量有提升作用,3种生物质材料处理的向日葵产量大小依次为N1、N2、N0,其中添加玉米秸秆与施氮肥的处理(C1N1、C1N2)在连续2年的试验中产量最高,分别达到5197、5113 kg/hm^(2)。减氮处理的向日葵产量大小依次为C1、C2、C0,生物炭处理的硬脂酸和油酸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5.57%、16.11%,与添加玉米秸秆处理、不施用生物质材料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硬脂酸和油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4%、25.1%;添加玉米秸秆处理的粗蛋白质量分数最高,为4.87%,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与不施用生物质材料处理相比,显著提高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3.7%、3.2%;生物炭处理的亚油酸质量分数最高,为70.84%,各处理亚油酸质量分数大小依次为C2N1、C0N1、C1N1,生物炭处理的亚麻酸质量分数最低,为0.28%。可见,施用生物质材料对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和农业生产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材料 盐渍农田 向日葵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遥感影像目标检测算法及在农田“非粮化”监测中的运用
9
作者 陈琦 王珅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27-129,134,共4页
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高光谱遥感影像目标检测算法在农田“非粮化”监测中的运用进行深度探讨。通过数据获取以及处理流程改进,引入现代化学习算法,高效辨识农田中的非粮食作物,做好类型划分,从全局出发把握农作物发展,动态监测数据信息... 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对高光谱遥感影像目标检测算法在农田“非粮化”监测中的运用进行深度探讨。通过数据获取以及处理流程改进,引入现代化学习算法,高效辨识农田中的非粮食作物,做好类型划分,从全局出发把握农作物发展,动态监测数据信息变化。基于数据表以直观方式,揭示不同监测区域非粮食作物类型、面积及占比,通过对比掌握其中存在差异,以期为产业规划提供支持,同时展望技术未来发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影像 目标检测算法 农田“非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并大田”实施路径
10
作者 林文玉 林吉程 +1 位作者 俞彪 姜玉英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6期22-24,共3页
福建山多田少,耕地资源紧张,在尊重农民意愿下,福建省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并大田”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通过开展“五化”农田省级示范片建设,探索“小田并大田”实施土地平整的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小田并大田”工作... 福建山多田少,耕地资源紧张,在尊重农民意愿下,福建省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并大田”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通过开展“五化”农田省级示范片建设,探索“小田并大田”实施土地平整的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小田并大田”工作中提供了宝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小田并大田” “五农田 实施路径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过程中的水盐动态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燕 赵哈林 +1 位作者 赵学勇 潘成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6-192,280,共8页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干旱绿洲区选择大麦和苜蓿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并以非盐渍化农田作为对照,研究盐渍化过程中的水盐动态。结果表明:(1)不同盐渍化阶段的农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有所不同,并且在大麦地10-40cm和80-...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干旱绿洲区选择大麦和苜蓿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并以非盐渍化农田作为对照,研究盐渍化过程中的水盐动态。结果表明:(1)不同盐渍化阶段的农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有所不同,并且在大麦地10-40cm和80-100cm土层,苜蓿地20-120cm土层不同阶段农田间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显著性不同。在季节变化上,非盐渍化农田土壤含水量的变异显著高于盐渍化农田。(2)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剧,土壤电导率的峰值逐渐向上层移动;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土壤电导率的垂直变化不同。在季节变化上,非盐渍化农田剖面电导率的变异要明显于其他盐渍化农田。(3)沿盐渍化梯度的增加,土壤中Na++K+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和表聚。(4)分析表明,盐渍化农田土壤水盐动态与作物生长状况、地下水电导率和土温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盐渍 水盐动态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燕 赵哈林 +2 位作者 董治宝 赵学勇 潘成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0-205,共6页
以干旱绿洲区大麦和苜蓿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0-4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剧,各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波动式降低,土壤... 以干旱绿洲区大麦和苜蓿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0-4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剧,各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波动式降低,土壤(0-40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也呈波动式降低。在未盐渍化农田的大麦地和苜蓿地,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为9.19,1.08g/kg和6.81,0.656g/kg,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盐渍化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比未盐渍化农田下降了14.03%,26.26%,42.01%,48.03%;19.08%,35.63%,46.84%,56.88%;-14.15%,5.89%,17.12%,29.89%;-11.18%,-6.91%,11.84%,29.27%。(2)在大麦地,未盐渍化农田与极重度农田土壤表层碳氮比值差异显著(P<0.05);而在苜蓿地,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间土壤表层碳氮比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层间差异来看,各盐渍化阶段农田土壤上下层碳氮比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不同盐渍化程度以及不同深度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4)在大麦地,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作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有机碳含量还与土壤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全氮储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苜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全氮储量与作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盐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下玉米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 被引量:17
13
作者 徐昭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仙岳 周慧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4-343,共10页
为探究玉米产量对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在3种盐渍化农田(S1,0. 247 d S/m; S2,0. 839 d S/m; S3,1. 286 d S/m)上设置3个灌溉量(W1,150 mm; W2,225 mm; W3,300 mm(常规灌溉量))和3个施氮量(N1,172. 5 kg/... 为探究玉米产量对不同程度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在3种盐渍化农田(S1,0. 247 d S/m; S2,0. 839 d S/m; S3,1. 286 d S/m)上设置3个灌溉量(W1,150 mm; W2,225 mm; W3,300 mm(常规灌溉量))和3个施氮量(N1,172. 5 kg/hm^2; N2,258. 8 kg/hm^2; N3,345 kg/hm^2(常规施氮量)),结合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盐渍土条件下玉米产量对水氮调控的响应。结果表明:灌水显著影响S1、S2和S3玉米产量,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显著影响S1、S2和S3玉米产量,S1和S2上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而S3上的产量总体呈现逐渐减少趋势。随着土壤盐渍程度的加重,水氮交互效应对产量影响增大。水氮交互对S1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P> 0. 05),W2N2较W3N3、W3N2减产4. 41%、6. 56%(P> 0. 05),非盐渍土在水分较好和氮素适宜时才可得到较大产量,但适度节水控氮不会显著减产。水氮交互显著影响S2玉米产量(P <0. 05),W2N2产量显著高于其余水氮处理(P <0. 05),中度盐渍土需供应适宜水氮。水氮交互极显著影响S3玉米产量(P <0. 01),W2N1产量显著高于其余水氮处理(P <0. 05),重度盐渍土在适宜水分和较少供氮时才可得到较高产量。经模型寻优得到河套灌区玉米节水节氮高产的水氮用量为:非盐渍土,灌水量253. 74~286. 26 mm,施氮量267. 65~318. 85 kg/hm^2;中度盐渍土,灌水量233. 25~268. 17 mm,施氮量225. 22~272. 56 kg/hm^2;重度盐渍土,灌水量196. 94~243. 06 mm,施氮量179. 15~223. 3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盐渍农田 地面灌溉 水氮耦合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过程中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燕 武兴宝 +3 位作者 秦新惠 张永久 杨丽 赵哈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96-2005,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0~40 cm)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在0~40 cm土层,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剧,紫花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全磷(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大麦地土壤SOC、TN和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的变化。2种作物地,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2)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随盐渍化的加剧,在紫花苜蓿地,C/N呈“V”型变化;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N比值最低;C/P和N/P值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P和N/P值比值最高;在大麦地,C/N值表现为波动式增加,C/P值和N/P值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紫花苜蓿地,0~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C/N在不同盐渍化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种作物地,在各盐渍化阶段土壤C/N、C/P及N/P在不同土层间也无显著性差异。(3)2种作物地,土壤SOC与土壤TN、土壤TP、C/P、N/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N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N与N/P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C/P与N/P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2种作物地,TP与C/N、C/P、N/P没有显著相关性。(4)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紫花苜蓿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和土壤黏粉粒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在大麦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SOC与TN是影响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TP不是土壤养分限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农田盐渍过程 土壤碳氮磷 生态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限量供给对盐渍化农田玉米光能利用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徐昭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仙岳 田彤 付小军 李正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1-291,共11页
为确定河套灌区畦灌条件下盐渍化农田玉米适宜的灌溉和施氮量,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灌溉水平150、225、300 mm(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个施氮水平172. 5、258. 8、345 kg/hm2(分别记为N1、N2和N3),研究限量水氮对盐渍化农田玉米生殖生长阶... 为确定河套灌区畦灌条件下盐渍化农田玉米适宜的灌溉和施氮量,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灌溉水平150、225、300 mm(分别记为W1、W2和W3)和3个施氮水平172. 5、258. 8、345 kg/hm2(分别记为N1、N2和N3),研究限量水氮对盐渍化农田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土壤水盐状况、光截获率、光能利用效率(RUE)及产量的影响,并基于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W3和W2在玉米抽雄-灌浆期的光截获率显著高于W1(P <0. 05),W3与W2差异不显著;水、氮及交互效应显著影响RUE,特别在灌浆期,RUE与灌溉量和施氮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而过量灌溉或施氮对RUE有抑制作用,适度减氮控水能显著提高RUE; W2N2的产量分别较W3N3、W3N2增产4. 01%、3. 91%(P> 0. 05),适度节水节氮不会显著影响产量;产量与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光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RUE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生物累积量、LAI、光合势和光截获率均通过RUE对产量的间接贡献较大; W2N2相比其他处理明显改善了玉米生长后期土壤水盐状况,有利于促进冠层发育和提高光合生产力,其较小平均叶倾角和较大LAI有利于提高光截获量和光合作用面积,特别是其灌浆后期LAI和光合势较其他处理提高7. 15%~42. 24%和5. 95%~37. 60%,LAI下降速率分别较W3N3、W3N2减缓37. 35%、53. 49%,具有更加合理的冠层结构,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性能,显著促进了生物量的累积(P <0. 05),灌浆期RUE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8. 61%~66. 93%,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最高。W2N2处理具有节水、节肥、稳产及高光效的优势,可作为河套灌区盐渍化农田玉米适宜水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畦灌 盐渍农田 限量灌溉和施氮 光能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农田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盛林 孙泽强 +2 位作者 董晓霞 王学君 杨光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60-64,共5页
本试验设置4种不同轮作方式(小麦-玉米、小麦-田菁、小麦+牛粪堆肥+5‰菌剂和小麦-玉米+改良剂)处理,研究其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农田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措施显著影响盐渍化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与其... 本试验设置4种不同轮作方式(小麦-玉米、小麦-田菁、小麦+牛粪堆肥+5‰菌剂和小麦-玉米+改良剂)处理,研究其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农田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措施显著影响盐渍化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与其它轮作方式相比,玉米季牛粪堆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并提高土壤大颗粒团聚体分布比例,显著提高小麦产量;玉米季种植田菁能够有效提高根层土壤氮素有效性,对其它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小麦产量均无显著提升作用;小麦种植前施用改良剂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小麦产量均无显著正效应。种植田菁和施用改良剂均不利于大颗粒团聚体的形成,不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提升。综合来看,玉米季牛粪堆肥处理提高小麦产量和提升土壤理化性质效果最佳。本研究为两年试验数据,随试验年限延长,其效果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盐渍化农田轮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农田 轮作方式 牛粪 改良剂 土壤氧分有效性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林网化与农业机械化
17
作者 武廷华 施君信 《现代化农业》 2003年第6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农田林网 农业机械 水土流失 机组行程 利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管排水与节水灌溉条件下盐渍化农田水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于丹丹 史海滨 +4 位作者 李祯 苗庆丰 窦旭 田峰 周利颖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252-260,共9页
灌溉淋洗压盐系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措施,但同时也会造成地下水上升,带来随作物生育期逐渐出现的土壤耕层的返盐现象,其与暗管排水结合则可提高脱盐效果。为了研究暗管排水条件下的油葵在拔节期增加不同的灌水量对盐碱地(施加30 t/hm^2脱... 灌溉淋洗压盐系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措施,但同时也会造成地下水上升,带来随作物生育期逐渐出现的土壤耕层的返盐现象,其与暗管排水结合则可提高脱盐效果。为了研究暗管排水条件下的油葵在拔节期增加不同的灌水量对盐碱地(施加30 t/hm^2脱硫石膏,土壤耕作层掺入85.05 m^3/hm^2细沙)土壤水盐及土壤酸碱性分布的影响,设计了暗管排水结合传统灌溉处理、暗管排水结合节水灌溉处理、暗管排水结合无灌水对照处理3种处理,通过监测土壤EC值、pH、含水率,分析暗管排水结合传统灌溉与节水灌溉对重度盐碱地土壤的水分、盐分及酸碱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对比,传统畦灌方式下灌水处理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对0~20 cm土层的脱盐效果明显;在暗管排水的基础上,对照处理的油葵地0~60 cm土层的EC值为3.49~0.67 d S/cm,节水灌溉处理的EC值为1.71~0.33 d S/cm,传统灌溉处理的EC值为3.75~0.27 d S/cm;虽然传统灌溉在灌水后10 d左右降低了0~100 cm土壤盐分,提高了土壤的含水率,但传统灌溉处理下油葵在开花期0~40 cm土层的含水率比对照处理低,且40~100 cm土层的返盐程度是节水灌溉的2~3倍;对照处理下0~60 cm土层的pH为7.54~8.65,节水灌溉处理下pH为7.51~8.89,对照处理下40~100 cm土层的pH为8.29,传统灌溉处理下pH为8.1~10.85,节水灌溉处理的土壤在0~100 cm的土层呈现脱碱的状态,高的灌水量使土壤有碱化的可能,尤其是在20~40 cm土层。暗管排水条件下在油葵拔节期进行节水灌溉有利于土壤脱盐、脱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水 盐渍农田 灌水量 EC值 土壤含水率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对盐渍化农田向日葵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鲁耀泽 夏玉红 +2 位作者 乌兰其其格 黄永平 张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6-40,45,共6页
为探究河套灌区中下游畦灌条件下盐渍化农田向日葵增产的适宜灌溉量与施肥量。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溉水平180、195、210 mm(分别记为W1、W2、W3)和3个施肥水平450、525、600 kg/hm^(2)(分别记为N1、N2、N3),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 为探究河套灌区中下游畦灌条件下盐渍化农田向日葵增产的适宜灌溉量与施肥量。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溉水平180、195、210 mm(分别记为W1、W2、W3)和3个施肥水平450、525、600 kg/hm^(2)(分别记为N1、N2、N3),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盐渍化农田向日葵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施肥可显著影响向日葵的株高与叶面积指数,高水高肥(W3N3)处理与中水中肥(W2N2)处理更有利于促进向日葵株高生长,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高水高肥(W3N3)处理可显著促进叶面积指数的增加;不同水肥调控措施对向日葵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对于增产而言,高水高肥(W3N3)、中水中肥(W2N2)处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17.60%、14.78%;对于提高灌溉水分生产率而言,中水中肥(W2N2)、低水低肥(W1N1)处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较对照分别提高5.95%、6.37%,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经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寻优,初步得到适宜河套灌区中下游盐渍化农田向日葵较优的水肥管理措施为中水中肥处理,即灌水量195 mm(春灌120 mm,现蕾期75 mm),施肥量525 kg/hm^(2)(基肥磷酸二铵225 kg/hm^(2),追肥尿素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模式 水肥制度 盐渍农田 盐渍土壤 向日葵 生长 产量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改良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瑶 屈忠义 +1 位作者 丁艳宏 王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1,47,共7页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田土壤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其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土壤盐渍化亦成为制约目前农田发展的重要颈瓶,为农田土壤盐渍化并同步缓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推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选...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田土壤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其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土壤盐渍化亦成为制约目前农田发展的重要颈瓶,为农田土壤盐渍化并同步缓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推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选用秸秆生物炭、石膏、石膏+有机肥作为土壤改良剂,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进行原位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抑制和降低农业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4个试验处理,即生物炭(DC)、石膏(DS)、石膏+有机肥(DSF)和空白(CK),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同时辅以相同的灌溉与施肥措施。结果表明:各处理的CO2平均排放通量差异性显著(p<0.05),石膏对抑制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DC、DSF、CK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性不显著,但与DS差异性显著。与对照相比,DSF、DC、DS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5.57%、16.77%、34.93%。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对降低盐渍化土壤pH和EC有明显效果。盐渍化农田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加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综合分析各处理对温室气体指标的影响,石膏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最佳,生物炭效果次之。而对土壤改良效果生物炭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农田 改良剂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