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牧业经济互补可行性研究及相关思考——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蒋志远 聂爱文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0-263,共4页
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的农牧互动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该地区农牧互动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地牧民所采取的有利于农牧良性互动的钟摆式转场策略,对如何实现农牧之间的互补提出己见,认为牧民在农区的"插花定居"、牧民... 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县的农牧互动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该地区农牧互动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地牧民所采取的有利于农牧良性互动的钟摆式转场策略,对如何实现农牧之间的互补提出己见,认为牧民在农区的"插花定居"、牧民与农民之间社会网络的构建以及参与式发展的导入,对农牧业经济互补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互动 经济互补性 钟摆式转场 参与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初步研究
2
作者 冯锴 李阳 +1 位作者 蒋文孝 王添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始皇帝陵陵西大墓M1新发现的单体金、银骆驼塑像写实逼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骆驼题材文物中的特例,但在中亚、西亚艺术品中有迹可循,它可能是舶来品,也可能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之下本土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时期 骆驼题材文物 农牧互动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唐时期苜蓿的推广与接纳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啸虎 陈叶群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3,共9页
伴随养马业的需求与饲料的匮乏,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政治中心东移洛阳,苜蓿被随之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在北方的种植远盛于南方。在农牧互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隋唐承袭北朝,苜蓿的种植... 伴随养马业的需求与饲料的匮乏,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政治中心东移洛阳,苜蓿被随之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在北方的种植远盛于南方。在农牧互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隋唐承袭北朝,苜蓿的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此或亦为南北整合的具体表征。随着苜蓿被纳入税草征收体系,以及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化,用途渐趋广泛。作为域外物种和草本植物的苜蓿,逐渐打破了农耕民族的“厌草”情结,融入日常生活,真正得到接纳,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农牧交流与互动的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唐 养马业 “厌草”情结 农牧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帝王与割据群雄获称汗号问题考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建英 冯景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1,共8页
隋唐帝王与割据群雄获称汗号的现象,是这一时期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频繁互动交融的结果,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欧亚东部农牧势力的消长。可汗名号的提供者北族上层和接受者隋唐帝王、汉地群雄,据各自实力、双(多)方关系及自身利益,在... 隋唐帝王与割据群雄获称汗号的现象,是这一时期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频繁互动交融的结果,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欧亚东部农牧势力的消长。可汗名号的提供者北族上层和接受者隋唐帝王、汉地群雄,据各自实力、双(多)方关系及自身利益,在不同时段对汗号的“奉(封)”与“受”持不同态度和取向。其实质是牵涉其中的各方势力,相互借力又相互角力,以之作为谋求解除危机和获取利益的策略和工具,而此互动过程促进了中古时期农牧(南北)民族之间的认知加深和交融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族汗号 农牧(南北)互动 交融共存 天下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