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1年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玮 胡西武 丁芬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7-355,共9页
[目的]明确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为青海省科学有序推进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方法]从农用物资消耗、畜禽养殖和作物生长3个方面测算青海省2000—2021年农牧业碳排放,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 [目的]明确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为青海省科学有序推进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方法]从农用物资消耗、畜禽养殖和作物生长3个方面测算青海省2000—2021年农牧业碳排放,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和Tapio脱钩模型探讨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状态,并预测2022—2035年农牧业碳排放的未来趋势。[结果](1)2000—2021年,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61%,畜禽养殖过程中的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是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年均占比94.94%。(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效应和农业结构效应促进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的增加,年均贡献率为39.40%和16.53%;农业生产技术效应和农业劳动力规模效应抑制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的增加,年均贡献率为-37.45%和-6.63%。(3)整体来看,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为弱脱钩,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为弱脱钩效应,农业结构无脱钩效应。(4)2022—2035年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量将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23%,较2000—2021年下降0.38%。[结论]青海省应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降低畜禽产品肠道甲烷排放强度,强化农牧业减排固碳科技引领,培养农牧业高素质人才,实现农牧业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业碳排放 农牧业效应 驱动因素 脱钩效应 灰色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牧业碳排放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苏洋 马惠兰 李凤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7-1054,共8页
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畜牧养殖两方面15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3-2011年以及各地州2011年的农牧业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1994-2011年间新疆农牧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11年新疆农牧业碳排... 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畜牧养殖两方面15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3-2011年以及各地州2011年的农牧业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1994-2011年间新疆农牧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11年新疆农牧业碳排放总量为778.73×104t,比1993年增加了50.12%,年均增长2.28%,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升——波动上升"两阶段特征,碳排放强度和结构的空间差异明显;(2)农牧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弱脱钩与扩张连接交替—弱脱钩平稳—强脱钩转型"的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业碳排放 测算 时空特征 农业经济增长 脱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牧业碳排放时空变化及预测 被引量:33
3
作者 徐丽 曲建升 +3 位作者 吴金甲 韦沁 白静 李恒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32-1241,共10页
基于主要粮食作物、农资投入和牲畜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16年农牧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变动指数、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以趋势外推、灰色预测和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为基础,利用标准差... 基于主要粮食作物、农资投入和牲畜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2016年农牧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变动指数、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以趋势外推、灰色预测和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为基础,利用标准差优选组合模型预测2017—2022年农牧业碳排放状况。结果表明:1997—2016年农业大环境向好,多省碳排放增加,重心向西北移动,主体区域在胡焕庸线右侧。但多省牧业碳排放降低,重心在河南境内摆动,主体区域扩大并向东南—西北扭转;农业碳排放高值区向东北三省和黄淮海转移,牧业碳排放高值区集中于传统区域和中部地区;组合模型预测优于单一模型,到2022年农业碳排放延续历史趋势但年均增速降低,牧业碳排放达到1.13×10 8 t,年均增速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业碳排放 时空变化 标准差优选组合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振龙 孙慧 苏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263-5272,共10页
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趋势对于我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农牧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2000—2013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对中国西... 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趋势对于我国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农牧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2000—2013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核密度方法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增势强劲,但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以新疆最高,甘肃次之,陕西和青海居中,宁夏最低,农牧业碳排放源从以畜牧业为主向以种植业为主转变;西北地区农牧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省域差距明显,碳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从考察期内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来看,整体上呈扩大趋势,但相对微弱的变化态势则反映了其变化幅度相对有限,其原因在于四种碳排放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具体表现为: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农用物资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大幅扩大的同时,还表现出峰值从陡峭变为平缓,变化区间大幅扩大的现象;牲畜肠道发酵碳排放地区差距大幅缩小;牲畜粪便碳排放的地区差距也明显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业生态系统排放 空间分布 演变趋势 西北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