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维度与应用:农民行动的研究范式
1
作者 侯婧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中国农村社会中农民的行动与其生活实践中的功能性需要息息相关,农民行动的多面向研究是理解中国农民和中国社会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农民行动基本界定、农民行动研究的多种维度以及农民行动研究的应用等内容的检讨,发现在开展农民行动研... 中国农村社会中农民的行动与其生活实践中的功能性需要息息相关,农民行动的多面向研究是理解中国农民和中国社会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农民行动基本界定、农民行动研究的多种维度以及农民行动研究的应用等内容的检讨,发现在开展农民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应以特定的场域为背景采取动态研究视角,以历史和文化为维度,强调其本土性等事项,为农民行动研究的进行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行动 研究单位 学科视角 研究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被引量:5
2
作者 侯婧 左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63,共4页
农民群体的大量"离土"迁移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然而在乡土社会的具体情境中,农民的生计活动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本研究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以农民的生计过程为载体,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特征、逻... 农民群体的大量"离土"迁移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科的研究热点,然而在乡土社会的具体情境中,农民的生计活动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本研究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以农民的生计过程为载体,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特征、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试图通过窥视社区中农民的生计社会,说明中国农民生计过程中行动特征和逻辑的重要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 农民行动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行动单位视域中的小亲族——以鲁西南S村为表述对象的个案呈现与理论阐释 被引量:21
3
作者 申端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25,共5页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行动单位 阐释 个案 西南 视域 中国农村 区域性差异 社会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行动单位与上访行为逻辑的区域差异——一个解释模型 被引量:11
4
作者 田先红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3-171,共9页
农民行动单位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性程度和农民组织能力的差异,进而形塑出不同的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由于现代性的长期浸润和国家权力的渗透,全国各地农村家族和地方性规范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解体,再加上压力型信访维稳体制的影... 农民行动单位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农村公共性程度和农民组织能力的差异,进而形塑出不同的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由于现代性的长期浸润和国家权力的渗透,全国各地农村家族和地方性规范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解体,再加上压力型信访维稳体制的影响,极大地改变着既有的政治机会结构,将导致各地农村再生产出越来越多以个体利益诉求为目标的上访行为。从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探讨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拓展农民上访研究视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行动单位 区域差异 上访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与自然资源——以河北省两村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侯婧 左停 胡新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农户生计过程中各种行动的选择、形成过程,是农民在特定的社区环境下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互动的过程。调查发现:首先,农民在使用土地时,除了在土地上产生使其维持其生存的基本资料外,还需要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因为土地是他们长期的生活... 农户生计过程中各种行动的选择、形成过程,是农民在特定的社区环境下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互动的过程。调查发现:首先,农民在使用土地时,除了在土地上产生使其维持其生存的基本资料外,还需要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因为土地是他们长期的生活保证;其次,农民需要某种特定的方式适应某一地理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过程而达到自身生存的目的;第三,农户的生计过程不是各个生产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形成农民从事生产、生活的生产链条;第四,当农民无力改变自然使其为自己的生计服务时,宗教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而成为农民借助非自然力量改变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 农民行动 自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深层原因透析——基于产权经济理论和农民行动理论的双重视角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志永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144,共4页
根据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现实,首先从供给、需求以及政府规制角度对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一般性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实际,从产权经济理论和农民行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对乡村旅... 根据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现实,首先从供给、需求以及政府规制角度对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一般性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实际,从产权经济理论和农民行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原因展开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土地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使得乡村旅游经营者很难在产品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乡村旅游地的熟人社会关系使创新者难于对产品差异化经营成果实施有效保护,产品差异化经营面对的高交易成本使农民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模仿或抄袭创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产品差异化 经营困境 产权经济理论 农民行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理性抑或安全需求:城中村改造中农民行动考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彭晓宽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9,共8页
在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农民既非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也非只是满足安全需求,而是在权衡经济利益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并依此作出选择;经济利益与安全需求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强化的关系。
关键词 经济理性 安全需求 行动逻辑 城中村改造 农民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理性下的农民行动与其偏差矫正 被引量:3
8
作者 吴业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42,共5页
转型期我国多数农民处于半自给自足经济或半市场经济形态中,具有货币理性。货币理性催生农民生成新观念,并驱使农民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频繁地进行货币化行动,如热衷于从事有持久性货币收入的工作和"跟风"类经济活动等,与此联系... 转型期我国多数农民处于半自给自足经济或半市场经济形态中,具有货币理性。货币理性催生农民生成新观念,并驱使农民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频繁地进行货币化行动,如热衷于从事有持久性货币收入的工作和"跟风"类经济活动等,与此联系的农村社会交往活动也普遍货币化。尽管农民的货币化行动对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劳动力转移有积极意义,但有些行动偏离了社会正常运行轨迹,彰显出即期性、功利性和原子化,亟须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予以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理性 农民行动 货币理性 货币行动 行动偏差 理性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行动单位与村治模式”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申端锋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5-208,共4页
关键词 农民行动单位与村治模式” 研讨会 农村社会学 会议综述 2005年 学术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行动研究的两种范式之争:焦点、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小锋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1,共6页
关于农民行动有两种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争论,即西方“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之争和本土“善分”与“善合”之争。梳理两类范式争论的脉络,不难发现它们各有其适用语境,且不同语境中的指向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其中存在二元对立的认识局... 关于农民行动有两种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争论,即西方“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之争和本土“善分”与“善合”之争。梳理两类范式争论的脉络,不难发现它们各有其适用语境,且不同语境中的指向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其中存在二元对立的认识局限。然而,复杂和转型社会中农民行动的影响机制很难进行非此即彼的归类,已有范式及其争论只能说明在某种层面上解释了农民行动,或者是解释了农民行动的某一方面,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故此,理解农民行动需要超越二元思维,重构多维度的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行动 研究范式 建构 解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环境保护行动的实践逻辑与表达困境——基于豫西北D村农民环境保护的个案研究
11
作者 卢毅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通过对宏观城乡社会流动背景下的经济生活秩序与微观的农民环境保护行动演变进行考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单向线性特征。农民环境保护行动的发生与演变、意识与行动、团结与分化都与农民特定处境下的经济生活秩序密切相关。无论是... 通过对宏观城乡社会流动背景下的经济生活秩序与微观的农民环境保护行动演变进行考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单向线性特征。农民环境保护行动的发生与演变、意识与行动、团结与分化都与农民特定处境下的经济生活秩序密切相关。无论是农民处于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中期抑或城市化后期,经济生活秩序始终是农民环境保护行动的逻辑起点和困境终点。在经济生活秩序持续变动的情境下,利益需求得到满足后的环境保护行动便陷入困境。化解这种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为农民环境保护行动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理顺工厂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为农民表达环境权益创造合理的空间和顺畅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 农民环境保护行动 城乡流动 经济生活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主义视角下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基于鄂北两村的调查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峰 张一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程度,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基层治理全局,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与成效,而农民集体行动能力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在动态关系中洞悉农民集体行动的生成机制与行动逻辑,发现农民集体行动归根结底就是情境实践,即农民集体行动是在制度情境、本土情境、事件情境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促进成员组织化参与,在不同的主体互动中达成行动目标的共识,借助公共权威、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等建立协作配合的合作关系,构建起基层治理共同体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民集体行动 建构主义 情境实践 现代化 土地流转 农民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适性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民的行动机制——基于岔镇D村“秸秆治理”的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华胤 杨红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4,共10页
农村生态治理中的农民参与行为与基层干部的政策调适行为紧密相关,差异性的政策调适活动会促成不同的参与行为。行政性调适是基层干部基于行政治理经验,模糊性地回应民众诉求继而对治理方案采取权变活动的调适行为,易引发民众的个体诉... 农村生态治理中的农民参与行为与基层干部的政策调适行为紧密相关,差异性的政策调适活动会促成不同的参与行为。行政性调适是基层干部基于行政治理经验,模糊性地回应民众诉求继而对治理方案采取权变活动的调适行为,易引发民众的个体诉怨型参与和群体舆论型参与;协作性调适是基层干部基于治理的政策执行机制,通过共责行动、协商共议以及合作性回应等方式调适农民参与生态治理适配性条件的政策变现活动,易促成民众的代表协议型参与和群体共识型参与。农民参与行为具有可调适性,调适性参与为发挥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提供实现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适行为 农民参与 调适性参与 农民行动机制 农村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行动逻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定洋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4,共5页
农民的行动逻辑,受其文化所制约。"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农民为解决与生产、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合作与行动单位——家庭的宗族及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认同。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民的行动逻辑,受其文化所制约。"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农民为解决与生产、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合作与行动单位——家庭的宗族及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认同。农业合作化运动初级形式(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与传统文化自洽获得成功;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制度失败源于超越了农民传统价值。而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的主导观念与均平思想既加速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步伐,又容易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徘徊。因此,在目前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条件下,在传统社会的巨大惯性下,"新农村建设"应以自然村(村庄)为承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行动逻辑 宗族主义 均平思想 村庄 农业合作化运动 “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阳县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效果调查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运权 吴向红 刘奇 《中国健康教育》 2005年第2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效果 农村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出路——对资源型地区企业主导农村城镇化典型案例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江爱 张嘉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71,共8页
农民的集体行动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在中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承担了重要功能。农民集体行动必须满足多重条件,否则就会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进而给农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失。那么,在资源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农民的集体行动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在中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承担了重要功能。农民集体行动必须满足多重条件,否则就会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进而给农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失。那么,在资源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如何组织起来、并通过集体行动实现目标呢?为此,选取资源型地区企业主导农村城镇化的案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分析农民集体行动的依据、形成条件以及面临的困境,而且有利于探索农民集体行动有效实现的逻辑与路径,从而为推进城乡融合的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民集体行动 资源型地区 企业主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在基层农村的工作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严丽萍 安家璈 +6 位作者 魏南方 黄长胜 李方波 周楠 卫薇 田向阳 陶茂萱 《中国健康教育》 2009年第6期478-479,共2页
关键词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健康村 工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社会治理:理解农民利益表达行动的一个解释框架--两个特殊案例的一般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慧 刘燕舞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106,共8页
与既有"底层抗争"范式侧重"个人"和"国家治理"范式侧重"国家"不同,"村庄社会治理"范式更侧重从"社会"的角度将农民的利益表达行动下沉到村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研究发现... 与既有"底层抗争"范式侧重"个人"和"国家治理"范式侧重"国家"不同,"村庄社会治理"范式更侧重从"社会"的角度将农民的利益表达行动下沉到村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内生于村庄社会的矛盾纠纷,既非底层抗争,亦非农民谋利,其通过矛盾外延的形式表现出的是求助的性质。村庄社会治理框架认为,农民利益表达行动本质上是村庄社会治理问题,其形成与村庄社会自我治理能力和村庄社会他我治理能力的双重弱化有关。正视这一点,对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和增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社会治理”范式 农民利益表达行动 求助型上访 村庄社会治理能力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宁波沿海农村“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试点效果调查
19
作者 李小勇 徐来荣 +3 位作者 丁可 张雪军 王红飞 陈奇 《中国健康教育》 2009年第3期232-233,共2页
目的分析评价"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效果,促进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方法2年期间,浙江省宁波市在两个示范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自身前后对照,比较知信行改变情况。结果干预... 目的分析评价"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效果,促进农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方法2年期间,浙江省宁波市在两个示范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自身前后对照,比较知信行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健康知识平均得分为54.4分,较干预前提高了6分(t=4.9,P<0.01);吸烟率由22.1%下降到20.0%(χ2=23.5,P<0.05),吸烟量也下降明显;体育锻炼人数增加,从18.3%增加到27.3%(χ2=22.8,P<0.001),健康活动的参与率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结论"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效果明显,确保了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农村卫生 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公民何以形成: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国家与农民——以湖北、山东和湖南的五个村庄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24
20
作者 邓大才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5-94,共10页
积极公民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既有国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还有公民个人因素。通过对湖北、山东和湖南的五个村庄的经验研究发现,积极公民的形成需要自上而下的国家建设行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行动。前者包括国家和政府对农村公... 积极公民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既有国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还有公民个人因素。通过对湖北、山东和湖南的五个村庄的经验研究发现,积极公民的形成需要自上而下的国家建设行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行动。前者包括国家和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产业发展等实施建设性投入,农民从中有较强的个人、家庭及共享公共设施的获得感;后者指农民参与、影响建设性行动并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自上而下的国家建设行动和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行动是积极公民形成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中要同步、同时实施,否则难以促进公民的积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公民 消极公民 国家建设行动 农民参与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