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六大以来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改革的进程与展望 被引量:16
1
作者 温锐 李永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29,共9页
20世纪末,新思维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尽管在清理"共产风"和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却仍然受困于税费过重、农地使用权频繁变动、农地财产征用中补偿偏低、社保等公共产品缺失而严重影响土... 20世纪末,新思维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尽管在清理"共产风"和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却仍然受困于税费过重、农地使用权频繁变动、农地财产征用中补偿偏低、社保等公共产品缺失而严重影响土地财产性收入等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修宪重新确定保护私有财产的大环境下,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亮点涌现:沉重税费有了根本性解决、农业生产补贴与保护有了新进展、农地征用补偿有了适度提高、农地延长的30年承包权向"长久不变"乃至财产"物权"靠拢、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目前,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问题仍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未来深化改革,需要:为"一小二私"的"农户经济"创富正名,为农地农户经营者解除精神枷锁;给农地确权并明确政府与农民间清晰而排他的权益边界;加快社会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完成传统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型,夯实农民自主自由创业创富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大以来 农民土地财产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产权制度、资源禀赋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基于江苏省1744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丁琳琳 吴群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8,共9页
构建财产权制度、农户资源禀赋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作用框架,并提出相关假说,基于理论框架,建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户数据,定量揭示其影响关系。结果显示:财产权制度的保证和稳定会影响农民土地财产... 构建财产权制度、农户资源禀赋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作用框架,并提出相关假说,基于理论框架,建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户数据,定量揭示其影响关系。结果显示:财产权制度的保证和稳定会影响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取水平,承包地确权的政策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宅基地确权;土地调整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农户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禀赋、社会资源禀赋对土地财产权的价值显化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户家庭非农收入水平、地区土地市场化水平等其他因素,正向影响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取可能。创造条件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收,需从财产权制度层面强化赋权,提高农户土地产权可预期性,从资源禀赋层面加强对农民非农就业培训、提供非农就业渠道等,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积极构建土地市场化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 财产权制度 地权稳定性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琳琳 吴群 詹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70,共7页
以江苏省为例,在掌握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制约其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规模来看,江苏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但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从结构来看,土地流转收入增... 以江苏省为例,在掌握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制约其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规模来看,江苏省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但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从结构来看,土地流转收入增长迅速,土地征收补偿收入占比逐渐降低。从影响因素来看,以财产权制度和市场化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性障碍是制约当前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外来资本对农村土地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价值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获取。最后基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视角提出:完善财产权制度设计、提高市场化制度水平、注重外来资本适当引进、提高地区农地产出效益等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 财产权制度 土地市场化 外来资本 土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视阈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一种私权力取向的研究路径 被引量:9
4
作者 蒋永甫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5,共6页
乡村治理离不开乡村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农村土地财产权的不同制度安排产生不同的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和治理模式。与土地农民集体财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是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的公共权力治理模式,而农村改革以来的双层土地财产权制度... 乡村治理离不开乡村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农村土地财产权的不同制度安排产生不同的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和治理模式。与土地农民集体财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是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的公共权力治理模式,而农村改革以来的双层土地财产权制度安排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分权式治理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将为乡村治理提供私权力治理的新维度,以弥补单纯依靠公权力治理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土地财产 乡村治理 公权力 私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协调问题探讨--政治治理“元问题”的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永安 温锐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66,共5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生态文明战略,但鉴于农村土地的私人财产权属性与主权范围里的社会政治属性这双重属性,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社会认识将国家(政府)对于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生态文明战略,但鉴于农村土地的私人财产权属性与主权范围里的社会政治属性这双重属性,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社会认识将国家(政府)对于土地的主权与农民行使土地财产权对立起来,认为公权大于私权,主权大于人权。受此意识影响,在征地拆迁以及土地规划的政策操作层面形成了公权权力过大、农民私人财产权被压制的不平衡权力关系,引发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导致公权不受控制下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实则国土空间格局的"恶化"。文章通过对政治治理的"元问题"追问,认为公权与私权之间可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相协调,提出通过"二级多元确权"的机制设计形成公权私权两权制衡,达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农民土地财产 政治治理“元问题”二级多元确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8-50,共3页
建国以来,在我国农地权属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立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受损主要来源于土地的国家征用、集体支配和土地关系立法的不完备。建立有利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农... 建国以来,在我国农地权属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立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受损主要来源于土地的国家征用、集体支配和土地关系立法的不完备。建立有利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农地产权制度,必须在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同时,规范土地权属转移中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法治精神的土地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农地权属转移 农民土地财产权利 农民土地使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税费时代农村土地利益的平衡——以农民土地财产权保障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39,共8页
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赋权、地方政府和村社组织让利、农民增权的农村土地利益分配的理想格局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其应有之意,但农村土地利益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国家、地方政府、村社组织、农民对土地利益的激烈博弈。由于国家多重土地... 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赋权、地方政府和村社组织让利、农民增权的农村土地利益分配的理想格局中,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其应有之意,但农村土地利益的不断增长,刺激了国家、地方政府、村社组织、农民对土地利益的激烈博弈。由于国家多重土地目标的矛盾和地方政府、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力受到制约的有限性,使得土地权力(权利)配置与土地利益分配之间并不相称,从而对农民的土地利益进行了挤占,产生了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失衡的状况。后税费时代应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引领下,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公私合体属性,理顺国家的土地权力,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权力,廓清村社组织的土地权利,赋予、归还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税费时代 农村土地利益 农民土地财产 利益平衡 《物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改造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护问题的法律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崔艺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2期9484-9487,共4页
分析了地方政府利用城中村改造之机非法侵夺城中村村民因集体土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财产利益,并引发了村民与政府的对立与冲突这一情况。对城中村改造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受损的观念因素、立法因素、执行因素及监督等因素进行研究,并... 分析了地方政府利用城中村改造之机非法侵夺城中村村民因集体土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大财产利益,并引发了村民与政府的对立与冲突这一情况。对城中村改造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受损的观念因素、立法因素、执行因素及监督等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转变观念、完善立法、矫正制度、强化监督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土地征收 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克群 《行政管理改革》 2012年第5期65-68,共4页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关键词 农民土地财产 保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土地承包经营权 宅基地使用权 温家宝总理 收益分配权 财产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资源部提出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
10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3年第10期7-7,共1页
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提出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使侵犯农民土地财产权,给农民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 据了解,目前,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配置范围不... 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提出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使侵犯农民土地财产权,给农民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 据了解,目前,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配置范围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土资源部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农民土地财产 权益保护 土地管理法》 土地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被引量:18
11
作者 项继权 周娴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1,共4页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民 农民地权意愿 农村土地制度 农民土地财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权正义原则下的被征地农民产权问题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晓秋 段建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59,共3页
在现代化及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失地现象较严重。怎样在产权正义原则下实现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怎样使被征地农民共享改革带来的文明成果,这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时面临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产权正义 农民土地财产 征地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资源不同价值属性的产权结构设计实证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贯成 吴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3-147,共5页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地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属性、生态价值属性和社会价值属性,而社会价值属性包括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及其他社会功能价值。本文针对农地资源不同的价值属性进行了产...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地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属性、生态价值属性和社会价值属性,而社会价值属性包括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及其他社会功能价值。本文针对农地资源不同的价值属性进行了产权结构设计,经济价值属性对应于农地农用产权,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对应的是农地发展权,其他的价值属性构成了农地的公共产权。通过建立农地资源不同形态的价值属性与产权、价格之间的关系框架,为农地产权价格的衡量提供了依据。江都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农地发展权价格和公共产权价格在农地完全价格中的比重高达81.85%,其中,发展权价格的比重最大,达到63.02%,是农用产权价格的3.47倍;而公共产权价格的比重也达到18.83%,高出农用产权价格4%。在征地过程中如果考虑农地发展权和公共产权,并将其权益分配给农民,那么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可以增加4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资源 价值属性 产权结构 农民土地财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