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1
作者 刘岩 郑蔚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04-108,113,共6页
目前,接受问题的学术研究在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各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也有初步的涉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研究则是全新的... 目前,接受问题的学术研究在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各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也有初步的涉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研究则是全新的研究课题。文章从接受的相关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相关研究、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相关研究等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阐述接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接受问题
2
作者 刘岩 郑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走向成功的科学理论,理论被广泛接受是取得成功实践的前提,接受研究尤为必要。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旧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走向成功的科学理论,理论被广泛接受是取得成功实践的前提,接受研究尤为必要。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旧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相吻合,接受革命道路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创新需要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理论 接受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被引量:2
3
作者 袁继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4年第1期1-9,共9页
【正】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 【正】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作了系统阐述,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发展,对于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革命发展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道路理论 战略地位 革命根据地 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4
作者 龚新明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9,共4页
本文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 ,深入研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一革命道路代表了近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政治上要求当家作主 ,经济上要求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根本利益。我党首先在根据地范围内满足... 本文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 ,深入研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一革命道路代表了近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政治上要求当家作主 ,经济上要求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根本利益。我党首先在根据地范围内满足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这两大根本利益 ;并且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 ,开展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将这一革命进行到底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 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 江泽民 政权 中国 农业生产力 胜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刍议
5
作者 王生杰 赵守仁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14-17,共4页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刍议王生杰,赵守仁东方历史的巨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开创出一条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为依托,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刍议王生杰,赵守仁东方历史的巨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开创出一条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以农村为依托,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 中国农民问题 农民运动讲习所 工农武装割据 马克思主义 中国国民革命 井冈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问题——答王福选、阮守应
6
作者 鲁振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3-94,共2页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发表王福选、阮守应的《也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一文(下简称“也谈”),对拙文《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见《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下简称拙文)提出商榷意见。对此...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发表王福选、阮守应的《也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一文(下简称“也谈”),对拙文《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见《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下简称拙文)提出商榷意见。对此,特予答复如下。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涵。这是前些年许多研究者都发表过意见的一个问题。拙文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中国革命首先到哪里和通过什么方式站住脚的问题;第二,党在长时期内以什么为工作重点问题;第三,最后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全国胜利问题。“也谈”文提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看法,即以农村斗争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认为“只要这些基本内客有了(哪怕是初步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就算是‘基本形成’了”。我认为,这个概括恰恰把“农村包围城市”这个最重要的指示着中国革命发展轨迹的内容遗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理论形成 中国革命 道路 中共党史研究 基本内涵 形成与确立 工农武装割据 重点问题 基本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鲁振祥商榷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福选 阮守应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6-89,95,共5页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刊登了鲁振祥《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一文(以下简称鲁文),笔者认为其中一些基本观点难以成立。对此,我们愿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鲁振祥商榷。讨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刊登了鲁振祥《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一文(以下简称鲁文),笔者认为其中一些基本观点难以成立。对此,我们愿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鲁振祥商榷。讨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应该首先明确下列几点: 1、研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研究这一“理论”本身的形成?还是研究这一“理论”何时确立为“党的整个指导路线”?笔者认为,这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 指导路线 理论 两个问题 乡村中心 道路 基本形 基本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朝美 张树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8-14,共7页
中国人民艰苦奋战八年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坚持了民族战争条件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艰苦奋战八年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坚持了民族战争条件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彻底的人民战争,使人民革命力量得以聚积、发展和空前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革命道路 民族战争 抗日根据地 抗日游击战争 共产国际 城市工作 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农村为中心”是衡量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主要标准
9
作者 王捷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1期93-94,共2页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四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形成于1928年10月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主要根据是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而且农村包围城市的规律也提出来了;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 主要标准 中国革命道路 思想形成 红色政权 长期性 战略问题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
10
作者 黄丽芬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27-29,共3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彻底抛弃“城市中心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标志着毛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彻底抛弃“城市中心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同志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红色政权 农民斗争 农民问题 土地革命 城市中心论 “工农武装割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11
作者 李占德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1993年第S1期40-43,共4页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的第一次,是在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的第一次,是在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做出的独创性的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民主革命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革命 武装夺取政权 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的新贡献
12
作者 王先知 《安康学院学报》 1993年第Z1期1-7,共7页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指出这一理论对马列主义的新贡献的核心,是发展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1)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带根本性的农民问题。(2)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3)开创了...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指出这一理论对马列主义的新贡献的核心,是发展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1)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带根本性的农民问题。(2)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3)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4)在理论和实践上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十分棘手的问题。(5)在党的建设上的独特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党的建设 独特创造 农村革命根据地 武装夺取政权 建军路线 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实践 封建剥削 革命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13
作者 张秀华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2022年第7期157-161,共5页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经历了“走英国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自己的路”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国...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经历了“走英国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自己的路”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扩展,图1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践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革命根据地 武装夺取政权 敌后抗日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救国救民 解放战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经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占权 王友鹏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5-71,共7页
关键词 革命根据地 方志敏 赣东北 基本特征 毛泽东 中国革命道路 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 苏维埃政府 土地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革命的摇篮里守护初心
15
作者 刘彦华 《小康》 2016年第8期50-52,共3页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身处中国革命摇篮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已构建起一套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干部培训教育体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中国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身处中国革命摇篮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已构建起一套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干部培训教育体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摇篮 井冈山精神 干部培训 刘仁堪 农村包围城市 现场教学 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历史 领导干部素质 革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城市中心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新民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4期75-82,共8页
一所谓城市中心论,是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简称。这条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一个较长的和平时期内主要在城市进行合法斗争,争取工人群众,... 一所谓城市中心论,是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简称。这条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一个较长的和平时期内主要在城市进行合法斗争,争取工人群众,积蓄革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论 中国共产党人 中心城市 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中共中央 革命道路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 城市 工作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根根据地,传承革命精神
17
作者 黑磊磊 《高校招生(高考指导)》 2021年第7期7-9,共3页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革命根据地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实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同时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也为党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革命根据地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实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同时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也为党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是革命根据地精神的代表.在根据地上建立起的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临沂大学、百色学院等一批高校继承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精神,成为党性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红色基因传承不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传统教育 延安大学 临沂大学 革命根据地 红色文化教育 农村包围城市 井冈山大学 理论联系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启年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6,共6页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指导,是现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根本。然而仅仅有了这种理论,并不能保证革命一定会获得成功,还必须不断反对教条主义,进一步把它同中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它的形成和发展,...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指导,是现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根本。然而仅仅有了这种理论,并不能保证革命一定会获得成功,还必须不断反对教条主义,进一步把它同中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分不开的,重温反对教条主义斗争的历史是很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对教条主义 中国革命胜利 现代中国 工农武装割据 矛盾论 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实践论》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革命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者的“虎气”与“猴气”
19
作者 李广玉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31-31,共1页
担任领导职务的人,都希望自己在群众心目中成为有魄力、有权威的领导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有魄力、有权威的领导者呢? 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自己身上既有虎气,也有猴气,但虎气为主。”(《毛泽东的领导艺术》陈登才主编) 法国的拿破仑说... 担任领导职务的人,都希望自己在群众心目中成为有魄力、有权威的领导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有魄力、有权威的领导者呢? 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自己身上既有虎气,也有猴气,但虎气为主。”(《毛泽东的领导艺术》陈登才主编) 法国的拿破仑说过:“我有时象狮子,我有时象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后者”(《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的典范》谢达怀主编) 意大利的马基雅弗利认为:领导者应该“效法狐狸与狮子。”“既是一头很凶猛的狮子,又是一只非常狡猾的狐狸”。(《君王论》)。几种比喻,有近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弗利 君王论 领导艺术 领导职务 领导干部 农村包围城市 四渡赤水 林彪反革命集团 革命道路 写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如何在调查研究中获益
20
作者 孙伟 《政工学刊》 2023年第6期88-89,共2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从他进入中国革命事业的第一天起,就着重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从他进入中国革命事业的第一天起,就着重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以从事于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尤其再三再四地强调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再三再四地反对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武装夺取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革命道路 社会实际情况 教条主义 发言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