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桂琴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98,共5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家市会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家市会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标志着“理论”的初步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理论”的正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家市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被引量:6
2
作者 郑德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6期74-78,87,共6页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得出的在中国如何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结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得出的在中国如何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结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革命战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毛泽东同志 理论形成 红军 毛泽东思想 相结合 马列主义 游击战争 红色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应官 万长青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36-37,13,共3页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包括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而...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包括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出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能性,也就是指出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这些条件是:中国的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给革命力量的发展以可乘之机;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道路理论 联系和区别 中国革命 土地革命 红色政权 毛泽东 武装斗争 农村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录开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8-12,共5页
毛泽东同志创立的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个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并成为毛泽东思... 毛泽东同志创立的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个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认清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坚持马列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道路理论 毛泽东思想 历史地位 中国民主革命 中国革命实践 毛泽东同志 历史经验 马列主义理论 形成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5
作者 赵维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40,共3页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通常是被看作很不相同的两种理论。然而,只要细加比较,便可发现它们的一致性。 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都是在承认暴力革命学说的前提下,对武装夺取政权...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通常是被看作很不相同的两种理论。然而,只要细加比较,便可发现它们的一致性。 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都是在承认暴力革命学说的前提下,对武装夺取政权的形式或时机作出的某种独特的构想。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恩暴力革命学说的发展。其论据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出现跳跃式局面,一些后起的国家在短期内超过了某些原来比较先进的国家,它们需要按照自己韵政治、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这样就与老牌国家发生了冲突和矛盾,战争成为不可避免,从而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在它们统治的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可以在这些地方首先发动革命,使社会主义在个别国家内的胜利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毛泽东选集》 列宁 薄弱环节 发展不平衡 统治阶级 帝国主义国家 暴力革命 突破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兼评十年来的讨论 被引量:1
6
作者 贾蔚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26-31,共6页
再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兼评十年来的讨论贾蔚昌回顾1977年,为了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曾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当时(1978年)作者参加了山东省中共党史教材编写组,遇到多... 再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兼评十年来的讨论贾蔚昌回顾1977年,为了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曾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当时(1978年)作者参加了山东省中共党史教材编写组,遇到多年来在党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战争 战略问题 “工农武装割据”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 基本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农村为中心”是衡量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主要标准
7
作者 王捷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1期93-94,共2页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四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形成于1928年10月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主要根据是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而且农村包围城市的规律也提出来了;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 主要标准 中国革命道路 思想形成 红色政权 长期性 战略问题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8
作者 秦兴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42-47,共6页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有的认为,192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两篇文章(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标志着这条道路的基本形成;有的认为,1930年初毛泽东同志...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有的认为,192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两篇文章(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标志着这条道路的基本形成;有的认为,1930年初毛泽东同志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两文,标志这条道路理论的完全形成.这两种提法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种观点是把“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等同起来;第二种观点忽视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农村后,武装斗争和其它形式斗争的关系,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的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解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毛泽东同志 中国革命 红色政权 红军 武装斗争 井冈山斗争 城市工作 游击战争 “工农武装割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
9
作者 虞崇胜 王贤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年第1期99-107,共9页
在土地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国苏维埃运动虽然基本上是依据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和模式而兴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客观历史... 在土地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国苏维埃运动虽然基本上是依据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和模式而兴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客观历史环境下,却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正是由于苏维埃运动模式的影响,又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求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迟滞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直至1935年以后,随着中共政策由苏维埃工在共和国向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最终被确定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维埃运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毛泽东 中国革命发展 共产国际 中共中央 中国共产 苏维埃政权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10
作者 贾蔚昌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3期54-58,共5页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因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因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战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形成 革命根据地 红军 毛泽东同志 领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 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显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1-5,共5页
中国革命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光辉道路,是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人们所关注、所学习、所研究的重要课... 中国革命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光辉道路,是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人们所关注、所学习、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对这条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打算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历史的考察,以求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贡献 重要课题 攻打长沙 文家市 湘赣边界 南昌起义 红军 形成 秋收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史的考察
12
作者 徐文俊 吴兴农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对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史的考察徐文俊,吴兴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 对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史的考察徐文俊,吴兴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而且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共产 中国革命 共产国际 红色政权理论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 农民运动 重要性 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继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4年第1期1-9,共9页
【正】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 【正】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以下简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在1949年赢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作了系统阐述,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发展,对于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革命发展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道路理论 战略地位 革命根据地 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朝美 张树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8-14,共7页
中国人民艰苦奋战八年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坚持了民族战争条件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艰苦奋战八年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坚持了民族战争条件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彻底的人民战争,使人民革命力量得以聚积、发展和空前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革命道路 民族战争 抗日根据地 抗日游击战争 共产国际 城市工作 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革命初期湖北党组织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5
作者 刘建新 《江汉论坛》 1985年第12期69-74,共6页
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列主义理论... 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这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此同时,湖北党组织和人民同样以坚韧不拔、寻求真理的革命精神,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产生了一些熠熠闪光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实践 相结合 革命根据地 具体实践 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 秋收起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德荣教授著述评介
16
作者 巍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3-97,共5页
我校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是目前国内中共党史学界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一位著述较多颇有影响的学者。自1952年于我校任教后,30多年来,郑德荣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10年来... 我校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是目前国内中共党史学界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一位著述较多颇有影响的学者。自1952年于我校任教后,30多年来,郑德荣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10年来更集中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早在五六十年代,郑德荣教授就有著述出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成果显著。短短几年时间,就主编和撰写出版了《中共党史讲义》(上、下两册)、《毛泽东思想史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研究 共产国际 西安事变 中共党史学 中国革命史 中国共产党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形成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1—6期总目录
17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6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山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王统照 试析 十月革命 札记 初探 左宗棠 总目录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
18
作者 任全才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1996年第2期7-13,共7页
列宁指出:“公式至多只能指出一般的任务,而这些任务是必须随着历史过程中每个特殊阶段的具体的经济和政治环境而改变的。”(《列宁全集》第24卷,第23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共产 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 理论与实际 土地革命 中国特色 中国革命 农村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迎建党90周年
19
《农家致富》 2011年第12期62-62,共1页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创立和投身大革命洪流→土地革命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