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的差异性分析——湖北省汉川县沉湖镇段夹村个案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钟涨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27-32,共6页
本研究以汉川县沉湖镇段夹村为个案 ,对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作了横向研究。研究发现 ,农村劳动人口在职业角色分化过程中 ,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首先 ,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 本研究以汉川县沉湖镇段夹村为个案 ,对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作了横向研究。研究发现 ,农村劳动人口在职业角色分化过程中 ,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首先 ,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 ,职业角色分化的基本单位是农村劳动人口个体 ,但亲属关系是影响职业角色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一些职业角色类型的承担者集中于某一姓氏 ;再次 ,实现了职业角色转化的劳动者 ,大多有较高的职业角色满意程度 ,职业角色满意程度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不同职业角色类型的承担者之间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劳动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人口 职业角色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角色研究──对段夹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情况的调查
2
作者 钟涨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6-61,共6页
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一个村级社区为分析总体,对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角色分化状况作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不仅表现为职业角色类型增多,而且还表现为职... 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一个村级社区为分析总体,对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角色分化状况作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不仅表现为职业角色类型增多,而且还表现为职业角色间的关系也由人民公社时期单一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发展为多种关系,私营企业主角色已经成了事实上的社区“领袖”;另外,由于亲属关系在职业角色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一些职业角色存在着明显的姓氏集中趋势,社区结构出现了利益群体与亲属群体结合或重合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角色分化 私营企业主 农村劳动人口 管理者角色 私营企业管理者 社区结构 亲属关系 企业工人 钢丝绳厂 个体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近非农就业更幸福吗?——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城镇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3
作者 张东玲 李钟煌 刘妍 《人口与发展》 2025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福祉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新型城乡关系重塑的背景,构建农村人口就近非农就业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CHIP2018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影响幸福感的机制路径及其异质性特... 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福祉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新型城乡关系重塑的背景,构建农村人口就近非农就业福利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CHIP2018数据实证检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影响幸福感的机制路径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降低了幸福感水平低的概率,提高了幸福感水平高的概率。第二,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通过促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和强化社会关系网络提升了幸福感。第三,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劳动人口就近非农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而处于事业单位个体的就近非农就业对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研究对推动就近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近非农就业 农村劳动人口 主观幸福感 就近城镇化 新型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乡城迁移意愿和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CGSS 2010年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陶树果 高向东 余运江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49,共10页
基于全国大范围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对象聚焦为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特征三个维度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乡城迁移意愿进行了研究。从目的地来看,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希望迁移到县城/... 基于全国大范围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对象聚焦为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特征三个维度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乡城迁移意愿进行了研究。从目的地来看,超过半数的研究对象希望迁移到县城/县级市或小城镇居住,而不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从迁移意愿看,当前的乡城迁移意愿较低,经济条件仍然是制约迁移的主导性因素。从影响因素看,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有外出务工劳动力、非农工作经历、10年后所处阶层预期等因素对乡城迁移意愿有正向作用,年龄、当前所处阶层的自我评价等因素对迁移意愿有负向作用。结合研究结论和当前小城镇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在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形势下,应大力发展中等城市,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 乡城迁移意愿 城镇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变动趋势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胡雪萍 史倩倩 向华丽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4,共18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在2021-2050年间的变化趋势,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资源,准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七普”和历年人口相关数据为基础,以历年分孩次生育率和...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在2021-2050年间的变化趋势,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资源,准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七普”和历年人口相关数据为基础,以历年分孩次生育率和联合国总结的发展中国家生育模式经验来设置生育水平参数,以分不同时段的城镇化率变化模型设置农村人口迁出率参数,以分迁移原因的迁移数据模拟农村人口的迁移模式,采用经典的基于队列的人口预测方法,对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规模持续下降,2035年、2050年分别降至2.04亿、1.20亿,仍存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分布失调,将面临间断性的年龄结构断层;劳动力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到2035年将有1910万被动不婚人群,且随着时间推移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劳动力抚养负担持续增加,但2022-2028年仍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由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总体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与局部上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断层的矛盾,畅通劳动力人口双向流动的渠道,也要关注农村男性受到婚姻挤压所可能引发的社会难题,以及要把握2022-2028年这个战略机遇期,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人口抚养负担过重构建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人口 人口预测 迁移模式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冰 赵磊 唐悦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第2期50-50,共1页
近年来,除完全放弃农村生活常年在非农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人口外,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群体悄然产生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指的是由于种植业的特殊性质(种植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的农事阶段中对劳动... 近年来,除完全放弃农村生活常年在非农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人口外,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群体悄然产生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指的是由于种植业的特殊性质(种植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的农事阶段中对劳动力需求数量不同)而产生的全年周期性的劳动力剩余。也是指在农村从事种植业活动的劳动力,因为有闲时和忙时的区别而产生的一种劳动力的阶段性剩余或者闲置。这种主要从事农村种植业活动的劳动力,他们把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转移行为,笔者称之为农村种植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劳动 劳动力剩余 劳动力转移 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力需求 农村种植业 农村劳动人口 季节性剩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 被引量:4
7
作者 胡连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75,共4页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现代大农业之路,进而也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实现这种转移,必须在城镇切实实现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这就必须完善法律救济机制,使农民工的劳动权利由“应然权利”变为“实然权利”;建立和完...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现代大农业之路,进而也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实现这种转移,必须在城镇切实实现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这就必须完善法律救济机制,使农民工的劳动权利由“应然权利”变为“实然权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消除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的后顾之忧;支持农民工组建工会,以自身的组织力量来维护劳动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农村富余劳动人口 劳动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的动态计量方法研究
8
作者 罗斌 聂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4-17,共4页
农村劳动力的计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计量关系密切。然而 ,目前的计量方法多为静态计量 ,几乎没有一种方法能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数学表述。为了能更准确地进行长期预测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动态的计... 农村劳动力的计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计量关系密切。然而 ,目前的计量方法多为静态计量 ,几乎没有一种方法能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数学表述。为了能更准确地进行长期预测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动态的计量方法。文章通过引入农村可劳动人口概念 ,借助人口发展方程的建立思路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系统的数学表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模型 农村劳动人口 预测 农村劳动 动态计量 计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鲜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化及人口迁移 被引量:1
9
作者 尹豪 蔡熙龙 《人口学刊》 1988年第5期36-39,共4页
近20多年来,南朝鲜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经济增长。六十年代初开始,南朝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扩大出口。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又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现在已向日、美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口其... 近20多年来,南朝鲜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经济增长。六十年代初开始,南朝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扩大出口。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又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现在已向日、美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口其产品。南朝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大批工业区的建立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劳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大批人口得到就业,导致了急剧的城市化局面。六十年代初期,南朝鲜人口密度大,出生率高,扶养人口又多,并且60%以上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农业。从60年代初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在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长 增长过程 工业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口密度 技术密集型产业 农村劳动人口 劳动人口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移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俊喆 王清洲 《中州学刊》 1987年第4期17-19,共3页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人口转移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就地的小城镇转移,即“离土不离乡”,不仅对城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特色。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旧中国是半封建、...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人口转移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就地的小城镇转移,即“离土不离乡”,不仅对城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特色。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城镇化”水平十分低下,90%以上的人口被困居在农村,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即便有少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由于工业落后,城市亦吸收不了众多的劳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了较多的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市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来,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市管县”体制的实施,我国市镇人口有大幅度的增加,其总量由1980年的19140万猛增到1985年的38244万,其比重由1981年的20.2%上升到1985年的36.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转移 人口城镇化 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小城镇 农村劳动 农村商品经济 转移方式 城市人口 人口生态 农村劳动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械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云华 黄奇 +1 位作者 陆群康 沈林安 《农机科技推广》 2021年第7期54-56,共3页
浙北地区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油菜籽主产区之一,油菜也是本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越冬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锐减及农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传统人工移栽种植油菜的生产效益越来越低,而浙北地区冬油菜区复种指数高。
关键词 人工移栽 劳动力成本 复种指数 浙北地区 农村劳动人口 移栽机械化 油菜籽 种植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技术试验示范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旭 周奇 +1 位作者 郭林杰 韩忠禄 《农机科技推广》 2023年第8期45-46,共2页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也是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贵州省是我国油菜主产区之一,2022年种植面积任务为55.8万hm^(2),位居全国第5名。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锐减及农业劳动力...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也是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贵州省是我国油菜主产区之一,2022年种植面积任务为55.8万hm^(2),位居全国第5名。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锐减及农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传统人工移栽种植油菜的生产效益越来越低。而贵州省稻油轮作面积大,茬口矛盾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人工移栽 油料作物 试验示范 农村劳动人口 粮油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田阳畜牧业发展看怎样实现乡村振兴
13
作者 陆东元 《中国畜牧业》 2020年第8期69-71,共3页
在20世纪之前,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充足,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牛、养鸡等,我国农村“六畜兴旺”。20世纪以后,我国畜牧业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养殖逐渐取代了传统养殖,加上农村劳动人口的大量外出打工,农村畜牧业出现... 在20世纪之前,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充足,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牛、养鸡等,我国农村“六畜兴旺”。20世纪以后,我国畜牧业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养殖逐渐取代了传统养殖,加上农村劳动人口的大量外出打工,农村畜牧业出现“衰退”现象。农村畜牧业如何振兴,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的背景下,更值得我们去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六畜兴旺 畜牧业发展 传统养殖 现代化养殖 农村劳动人口 脱贫攻坚战 外出打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