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左翼文学创作中的“革命农民”形象——以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为核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朱献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2-147,共6页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其运用左翼文学的"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和剖析20世纪30年代社会重大问题的成功范例,其中的多多头、老通宝等农民形象的塑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其运用左翼文学的"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和剖析20世纪30年代社会重大问题的成功范例,其中的多多头、老通宝等农民形象的塑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作为20世纪30年代"革命农民"形象的代表,多多头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不安于现状的叛逆性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性,成为革命农民进步、觉醒的标志。在"阿Q时代"之后,多多头的"革命意识"和"革命方式"在新的意义上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农村社会和革命农民的"生活的实质"。茅盾没有拔高多多头们的觉悟水平,也没有赋予他们鲜明的政党思想影响,而是有意无意地将多多头的革命原因做了简约模糊的处理。作者在多多头身上看到了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的影子。正因为如此,与那些把农民"浪漫蒂克化"的左翼小说相比较,多多头这一形象更能代表左翼文学中农民革命者的历史原形,"农村三部曲"也显示了其在左翼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存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革命农民 农村三部曲 多多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农村三部曲》中的农民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梓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126-132,共7页
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完成于1932—1933年。这三个姊妹篇,由于背景和人物都一样,都是反映中国三十年代初农村生活的杰出短篇,既有独立性又有连续性,所以人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作者继承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革命现实... 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完成于1932—1933年。这三个姊妹篇,由于背景和人物都一样,都是反映中国三十年代初农村生活的杰出短篇,既有独立性又有连续性,所以人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作者继承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特别是在塑造农民形象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从而把我国“五四”新文学的短篇小说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部曲 老通宝 三十年代 农民形象 新文学 中国农民 鲁迅 革命 历史阶段 生活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乡村电影伦理的思辨与新构——赵焕章“农村三部曲”钩沉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恩扉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9-104,共6页
赵焕章导演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是新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乡村电影,具有现实性、伦理性、时代性等多重人文关怀,被人们称为“农村三部曲”。赵焕章导演的“农村三部曲”站在了农民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 赵焕章导演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是新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乡村电影,具有现实性、伦理性、时代性等多重人文关怀,被人们称为“农村三部曲”。赵焕章导演的“农村三部曲”站在了农民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从“农村三部曲”当中个体、交往、社会三个伦理层面入手,分析赵焕章导演对于新时期乡村电影伦理的思辨与新构,希望探寻出其作品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电影创作的借鉴意义以及可供参考的伦理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电影 伦理 农村三部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洪深《农村三部曲》的主题与潜在主题
4
作者 郑闽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7-41,共5页
发表于1930年至1931年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洪深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这三部剧作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深刻地反映农民苦难及其英勇斗争的优秀剧本,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丰硕成果,也是洪深创作... 发表于1930年至1931年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洪深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这三部剧作是“五四”以来第一次较深刻地反映农民苦难及其英勇斗争的优秀剧本,是左翼戏剧运动的丰硕成果,也是洪深创作思想转变以后的可喜收获,在当时的戏剧界引起过较大的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部曲 洪深 思想转变 潜在主题 代表作 戏剧 左翼 农民 收获 乡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三部曲”刍议
5
作者 吴喜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22-22,共1页
有人说过,电视片里好的歌,其生命力远远超过电视剧本身,以致剧播完了,歌仍在大众中广为传唱。而只要唱起那歇,那剧中的人物、情节、故事便越渐清晰地显现出来……在众多优秀的电视剧歌曲中,影响最大、最为人称道的,当推张藜作词、徐沛... 有人说过,电视片里好的歌,其生命力远远超过电视剧本身,以致剧播完了,歌仍在大众中广为传唱。而只要唱起那歇,那剧中的人物、情节、故事便越渐清晰地显现出来……在众多优秀的电视剧歌曲中,影响最大、最为人称道的,当推张藜作词、徐沛东作曲的我国第一部农村生活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的主题歌和插曲。三部曲中的歌曲与整个剧情水乳交融、同步发展、相映成趣,是另一部用音乐谱成的“农村生活三部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部曲 徐沛东 大筐 张藜 毛阿敏 一杯酒 令人 歌曲创作 心想事成 大鹏展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农村三部曲
6
作者 高存琪 《村委主任》 2012年第9X期19-19,共1页
新任大学生村官面对农村的乡情、村情、民情,一切都感到陌生,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如何尽快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农村的工作方法?我认为,应该做到"身入"、"心入"、"融入"。
关键词 农村三部曲 工作方法 重难点问题 空巢老人 数学成绩 学习技巧 思想工作 工作方式 工作岗位 征地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茅盾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及其它
7
作者 赵耀堂 傅冰甲 《齐鲁学刊》 1981年第3期77-80,94,共5页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等成功之作。探索和研究他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对更深一步地了解他卓越的创作成就以及推动和繁荣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政治腐败 经济衰落 旧中国 社会各阶层 帝国主义 经济侵略 农村题材 农村三部曲 武装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应冷淡农村题材片
8
作者 赵欣林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4-15,共2页
总政文化部为给部队多提供健康向上的影视片,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推荐的百部优秀影视片,观看后获益非浅,应该加以赞扬。然而也感到有点不足,军队观看影视也不应冷淡农村题材片。 百部优秀影视片,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仅有《鼓乡春晓》、... 总政文化部为给部队多提供健康向上的影视片,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推荐的百部优秀影视片,观看后获益非浅,应该加以赞扬。然而也感到有点不足,军队观看影视也不应冷淡农村题材片。 百部优秀影视片,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仅有《鼓乡春晓》、《不该发生的故事》、《走出地平线》,加上《焦裕禄》,是四部,占4%。这四部影片反映的题材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左右或以前的,距今也有十四、五年。缺乏衣村题材片是一种不该发生的事,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们对农村片的冷淡和疏忽,也可以说是不太关心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天地广阔、有八亿多农民,可以说发生在农村的人和事无以数计,可以大加创作。为什么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出不来呢?是没有写的?可以否定。上影厂赵焕章导演的八十年中期的农村三部曲,是成功的例证。然而九十年代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题材 影视片 农村三部曲 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建设 电影创作 我国农村 文化生活 八十年 地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徘徊于村庄与都市之间的心灵——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一种心态的探寻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循华 谈元彪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25-31,共7页
“乡村”与“都市”,就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水平而言,后者无疑超过前者;但是在不少作家们的笔下,前者却往往被描绘得更富有意味。本文通过对现代与当代一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扫描,揭示并初步分析了这种文学现象,是值得深省玩味的。
关键词 现当代作家 现代文明 沈从文 初步分析 乡土精神 乡村 文学现象 农村三部曲 作品 村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盾小说的艺术真实
10
作者 戈铮 《浙江学刊》 1987年第6期76-79,共4页
(一) 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源泉,这是为文学史所充分证明了的。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 (一) 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源泉,这是为文学史所充分证明了的。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对文学创作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既要“采取一端”作为缘由,对这“一端”就必须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据这“一端”而“生发开去”,就必须对社会、人生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家铺子 三十年代 创作实践 艺术真实 农村三部曲 性格 茅盾小说 衣服 生活真实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泥泞》到《水藻行》
11
作者 孙中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0-14,共5页
1 作为小说家的茅盾,他的艺术世界在总体上是属于都市文学的范畴的。不用说,他的大多数长篇和短篇的空间范围,都是在都市的喧嚣和躁动中生成发展的。但是,他从未忘却乡村。他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但血液里,仍“保留着乡村的‘... 1 作为小说家的茅盾,他的艺术世界在总体上是属于都市文学的范畴的。不用说,他的大多数长篇和短篇的空间范围,都是在都市的喧嚣和躁动中生成发展的。但是,他从未忘却乡村。他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但血液里,仍“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农村的母题,始终是他艺术追索中颇具特色的部分。这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牵制攸关,因为都市生活与人生,绝不是孤立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藻行 茅盾 农村三部曲 短篇小说 母题 社会关系 老通宝 作家 作品 小说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郁愤激 浑然成章——读茅盾散文《戽水》
12
作者 欣荣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2期14-15,共2页
1932年夏天,茅盾一度回到自己的故乡乌镇。“九·一八”后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鼓起他笔底的波澜,使他在写出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后,相继又写了《戽水》等一系列散文。这是... 1932年夏天,茅盾一度回到自己的故乡乌镇。“九·一八”后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鼓起他笔底的波澜,使他在写出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后,相继又写了《戽水》等一系列散文。这是给故乡的纪念,也是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学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茅盾 农村三部曲 愤激 沉郁 《林家铺子》 社会现实 农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锁在叶赫——王建国印象
13
作者 姜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26-27,共2页
您大概还记得韩氏兄弟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中的那位刁蛮、懒惰、性情古怪但心灵深处仍潜存着一些善良、质朴的美德的铜锁吧,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剧本提供的基础就很好... 您大概还记得韩氏兄弟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中的那位刁蛮、懒惰、性情古怪但心灵深处仍潜存着一些善良、质朴的美德的铜锁吧,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剧本提供的基础就很好,加之王建国朴实、自然、轻松的表演活脱脱一个真铜锁跃然荧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铜锁的成功也使邯郸市京剧团的青年演员王建国一炮而红,从此铜锁成了王建国的别名,王建国也乐得接受这一别名。每当他与人通电话做自我介绍时都说:“我是铜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建 农村三部曲 叶赫 演员 印象 自我介绍 表演 邯郸市 自然 别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紫小说论——兼释鲁迅的《叶紫作<丰收>序》
14
作者 顾农 《高校教育管理》 1983年第2期56-60,66,共6页
叶紫从开始创作之日起,就打算以他所亲历的湖南农民运动为题材,“用自己亲人的血和眼泪”,写一部纪念碑式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曾经“积有一大堆材料”;但后来都被毁掉了.1939年春天他决计重新开始“一个一个字地将它修筑起来... 叶紫从开始创作之日起,就打算以他所亲历的湖南农民运动为题材,“用自己亲人的血和眼泪”,写一部纪念碑式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曾经“积有一大堆材料”;但后来都被毁掉了.1939年春天他决计重新开始“一个一个字地将它修筑起来”,可惜不久就溘然长逝,遗稿亦散佚不知下落.叶紫留给人们的是两部短篇集:《丰收》与《山村一夜》,一个中篇《星》和若干散文,其中《丰收》一集使叶紫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坛上占据了一个光荣的席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紫 鲁迅 小说论 湖南农民运动 自然主义 作品 爱情 云普叔 农村三部曲 三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水藻行》的多元突破
15
作者 周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89-93,共5页
短篇小说《水藻行》作于1936年,是茅盾努力探索农民精神世界的力作,在题材、主题、艺术技巧诸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水藻行》奇特的艺术风貌似乎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肯定。笔者将它从茅盾短篇小说中抽出来进行分析,试图... 短篇小说《水藻行》作于1936年,是茅盾努力探索农民精神世界的力作,在题材、主题、艺术技巧诸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水藻行》奇特的艺术风貌似乎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肯定。笔者将它从茅盾短篇小说中抽出来进行分析,试图求得新的认识与理解,以就教于大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 茅盾小说 精神世界 农村三部曲 中国农民 艺术技巧 艺术风貌 特定时代 心灵悲剧 时代风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与文学因缘
16
作者 仲伟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66-67,共2页
“三”字,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或隐或露地出现,发挥特有的艺术作用,与文学之苑结下了难解难分的因缘。小说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戏剧如洪深的《... “三”字,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或隐或露地出现,发挥特有的艺术作用,与文学之苑结下了难解难分的因缘。小说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戏剧如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古龙潭》)。诗歌如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等等。在不少作品中,还往住把一个事件的始末,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个层次来描述。如《三国演义》中有“刘玄德三顾茅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部曲 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 三个阶段 三个层次 纺织工人 孙悟空 三顾茅庐 郭小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藜:你慢些走——电视剧《大船、女人和网》插曲谈
17
作者 赵德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24-24,共1页
如果说王朔是当今中国文坛最走红的作家的话,那么词坛骁将则非张藜莫属了。这位曾被发配到东北黑土地的流浪者,几十年来,雨雪风霜,摸爬滚打,苦头吃过不少,生活回报甚丰。说来真可谓大器晚成,宝刀未老,正应了“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老... 如果说王朔是当今中国文坛最走红的作家的话,那么词坛骁将则非张藜莫属了。这位曾被发配到东北黑土地的流浪者,几十年来,雨雪风霜,摸爬滚打,苦头吃过不少,生活回报甚丰。说来真可谓大器晚成,宝刀未老,正应了“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古语了。自打80年代以降,短短十年间,张藜其人文思泉涌,佳作迭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藜 佳作迭出 东北黑土地 白首之心 农村三部曲 审美层次 半边楼 片尾 十年 复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肉丰满 生动传神——老通宝形象塑造琐谈
18
作者 吴松亭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82-84,71,共4页
《春蚕》是茅盾的短篇佳作之一,于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发表,它和《秋收》、《残冬》是有内在联系的三个短篇小说,并合称为农村三部曲。在三十年代革命文艺创作中,《春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三十年代 老通宝 形象塑造 复杂性 农村三部曲 人物性格 短篇小说 文艺创作 时代背景 琐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