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5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于洋 侯文胜 韩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6-701,共6页
农杆菌介导是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该文从受体基因型及外植体选择、菌株筛选及载体改造、标记基因选用和添加剂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对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方法所做的改进,分析了存在问题,展望了近期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大豆 杆菌介导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转基因作物现状 被引量:4
2
作者 练云 梁慧珍 +3 位作者 王树峰 余永亮 王庭峰 位艳丽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1-536,共6页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使目的基因在植物受体中表达,从而获得优良性状的植株,达到快速培育植物新品种的目的。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在培育优质、高产和抗逆植物新品种中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在...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使目的基因在植物受体中表达,从而获得优良性状的植株,达到快速培育植物新品种的目的。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在培育优质、高产和抗逆植物新品种中具有巨大潜力。目前,在各种转基因物种中,大豆仍是难转化的作物之一,建立有效的转化系统是改良大豆品质性状和研究大豆功能基因的先决条件。综述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分子机理,影响大豆遗传转化因素,提高大豆转化效率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转基因大豆生产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杆菌 遗传转化 转基因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晨光 董秋平 +3 位作者 乔亚科 杨晓倩 张锴 李桂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利用农杆菌对大豆成熟种子子叶节进行转化,探究了不同种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浓度、大豆基因型、萌发天数以及共培养天数对提高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植物提取物的共培养菌液侵染子叶节均能够明显提高抗性芽的再生... 利用农杆菌对大豆成熟种子子叶节进行转化,探究了不同种植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浓度、大豆基因型、萌发天数以及共培养天数对提高农杆菌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植物提取物的共培养菌液侵染子叶节均能够明显提高抗性芽的再生率,但不同基因型的大豆所需的最适提取物浓度不同,‘豫豆22’最适浓度为7mL/L,‘中黄42’最适浓度为14mL/L;‘豫豆22’是本研究中最适宜转化的大豆基因型;萌发5d的大豆子叶节转化率最高;共培养10d获得阳性转化植株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子叶节 杆菌介导 提取物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茂福 李睿 +1 位作者 傅永福 赵德刚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年第4期283-286,292,共5页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大豆无菌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将含有Bar基因及大豆隐花色素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子叶节中,在含除草剂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获得转化植株。研究了农杆菌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的浓度等...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大豆无菌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将含有Bar基因及大豆隐花色素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子叶节中,在含除草剂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获得转化植株。研究了农杆菌菌液浓度、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的浓度等因素对大豆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对大豆转化率的影响较大,当转化的菌液浓度0D600为0.7、浸染时间为30—45min、共培养时问为3d、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100μmol·L^-1时转化效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杆菌介导 隐花色素基因 遗传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柳 于翠梅 +2 位作者 刘铭 赵明哲 谢甫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3-808,共6页
大豆基因工程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分析亟需建立高效大豆转化体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农杆菌因素、植物因素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农杆菌菌株、菌株生长状态、大豆基因型、外植体类型、防御酶、... 大豆基因工程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分析亟需建立高效大豆转化体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农杆菌因素、植物因素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农杆菌菌株、菌株生长状态、大豆基因型、外植体类型、防御酶、内源激素及侵染和共培养方法等,为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及基因工程育种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杆菌 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6
作者 夏启玉 降彦苗 +5 位作者 刘亚男 李海权 程汝宏 郭安平 刘国庆 赵辉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截至目前,针对糜子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以糜子品种冀黍5号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CIM和MSD诱导培养基上分别诱导糜子的胚性愈伤...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截至目前,针对糜子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以糜子品种冀黍5号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CIM和MSD诱导培养基上分别诱导糜子的胚性愈伤,以其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含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60min并共培养6d,转接至含0.025g/L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上筛选出抗性愈伤,接着在含0.015g/L潮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最后在含0.015g/L潮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成苗,用载体特异性引物对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鉴定其是否为阳性转基因植株。根据多个批次的转化实验统计糜子的抗性再生植株的筛选效率和转化效率。结果表明:CIM和MSD诱导培养基均能诱导出糜子胚性愈伤,但CIM培养基诱导的糜子胚性愈伤效果更好;糜子胚性愈伤在被农杆菌侵染及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经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分化和生根后获得多株抗性再生糜子植株,3次试验获得的糜子抗性再生植株的PCR鉴定阳性率为100%,平均转化效率为30%以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遗传转化方法,操作简单,转化效率高,成本低廉,且转化不受季节限制,能规模化开展,为糜子的遗传改良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杆菌 遗传转化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微型月季遗传转化中抗生素的优化
7
作者 李燕 黄婧 +1 位作者 张启香 张敏 《江苏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通过对3种抗生素的筛选,确立最适抑制农杆菌过度生长、促进微型月季愈伤组织生长与分化的抗生素及其浓度,从而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微型月季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微型月季叶片培养于150 mg/L头孢噻肟钠培养基可抑制农杆菌生长且利于材料... 通过对3种抗生素的筛选,确立最适抑制农杆菌过度生长、促进微型月季愈伤组织生长与分化的抗生素及其浓度,从而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微型月季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微型月季叶片培养于150 mg/L头孢噻肟钠培养基可抑制农杆菌生长且利于材料生长分化。侵染最佳条件为:侵染菌液OD_(600)为0.5—0.6,侵染5—10 min,共培养2 d。‘荷仙姑’‘彩虹’和‘笑脸’微型月季阳性愈伤的PCR阳性率分别为26.4%,18.4%和31.2%。该研究结果为微型月季农杆菌遗传转化的抗生素选择和培育条件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月季 遗传转化 抗生素 培养 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梭梭种子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8
作者 娜菲莎·木则帕尔 孙朗 +6 位作者 王萍 任燕萍 马丽 程聪 姚正培 王波 张桦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0,共8页
以梭梭种子为材料,在农杆菌种类、浓度、侵染时间优化条件后,进一步探索乙酰丁香酮(AS)、头孢霉素(Cef)、除草剂草铵膦(PPT)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梭梭种子侵染的农杆菌菌株为GV3101,将带有伤口的梭梭种子在OD_(600)为0.... 以梭梭种子为材料,在农杆菌种类、浓度、侵染时间优化条件后,进一步探索乙酰丁香酮(AS)、头孢霉素(Cef)、除草剂草铵膦(PPT)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梭梭种子侵染的农杆菌菌株为GV3101,将带有伤口的梭梭种子在OD_(600)为0.6的菌液中侵染10 min,在MS+150μmol/L AS培养基中共培养2 d后,转移至含头孢霉素的抗性培养基(MS+250 mg/mL Cef)中延迟筛选10~14 d,再在含有草铵膦的抗性筛选培养基(MS+250 mg/mL Cef+1.0 mg/L PPT)经过21~28 d培养,得到抗PPT梭梭苗,利用PCR检测和GUS染色验证,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率为1.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种子 杆菌介导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蓝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9
作者 邬婷婷 刘凉琴 +5 位作者 姜燕琴 葛春峰 田亮亮 刘梦溪 曾其龙 於虹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97-1904,共8页
【目的】建立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简单、快速、经济的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方法】以蓝美1号蓝莓地栽植株当年生绿枝的茎段为外植体,使用携带GFP过表达质粒的发根农杆菌K599,在不同菌液浓度及不同添加剂组合(乙酰丁香酮和表面... 【目的】建立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简单、快速、经济的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方法】以蓝美1号蓝莓地栽植株当年生绿枝的茎段为外植体,使用携带GFP过表达质粒的发根农杆菌K599,在不同菌液浓度及不同添加剂组合(乙酰丁香酮和表面活性剂)的筛选条件下,通过注射蓝莓茎段的芽点及两端切口进行侵染,利用GFP荧光检测和DNA检测进行转基因株系验证。【结果】GFP荧光检测发现茎段芽点及下端切口处分别产生表达荧光信号的侧芽及毛状根;在菌液OD600值为0.5~1.5的浓度区间,OD600值为1.0时诱导率最高达42.31%;不同添加剂组合对诱导率具有较大影响,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加0.05%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剂组合中诱导率最高达42.50%;最早在培养45 d时取材鉴定蓝莓遗传转化株系,从20个随机样本中测得14株转化植株,预期最高转化率为29.75%。【结论】建立了简单、快速的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蓝美1号蓝莓遗传转化体系,为蓝莓的基因功能研究和良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美1号 遗传转化 发根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桑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10
作者 吴敏 廖扬振 +3 位作者 皮继岚 刘尚煜 魏渊 欧阳臻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6,共10页
本研究在已有桑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转化效率,为后续桑基因功能研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首先分别从发根农杆菌种类、外植体类型、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五个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桑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 本研究在已有桑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转化效率,为后续桑基因功能研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首先分别从发根农杆菌种类、外植体类型、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五个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桑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再构建MaCYP90A-pBI121质粒转入农杆菌诱导发根以验证优化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桑遗传转化条件为:采用OD_(600)为0.6的农杆菌LBA9402菌液侵染预培养2 d的无菌桑苗真叶10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在此优化条件下,毛状根诱导率可达到84.51%。同时利用该体系将重组质粒MaCYP90A-pBI121转化至桑叶中,经荧光定量PCR分析,阳性转基因毛状根中MaCYP90A基因表达量为空白对照的39.97倍。综上,本研究成功对已有桑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毛状根诱导率相比优化前(30.21%)提高了1.8倍,可为后续桑基因功能研究、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解析以及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转化体系 发根杆菌 毛状根诱导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稻瘟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1
作者 李爽 张淑梅 +3 位作者 田缘 潘钰 刘伟 闫更轩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82-189,共8页
以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为试验材料,通过PCR获得GFP基因,构建pBarg-GFP-BARAmp重组载体,使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含GFP基因的稻瘟病菌菌株,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法优化转化条件。稻瘟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转化条件:O... 以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为试验材料,通过PCR获得GFP基因,构建pBarg-GFP-BARAmp重组载体,使用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含GFP基因的稻瘟病菌菌株,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法优化转化条件。稻瘟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转化条件:OD_(600 nm)为0.38(农杆菌菌液浓度)、共培养温度为28.2℃、共培养时间为2.12 d,转化效率为280.00×10~(-5)。PCR鉴定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转化的稻瘟病菌GFP基因能够正常表达,和野生型稻瘟病菌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杆菌介导 遗传转化 GFP基因 建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苎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12
作者 何鹏亮 伍旭东 +3 位作者 朱宁静 蒋美艳 邢虎成 揭雨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50-155,共6页
为优化苎麻遗传转化体系,以中苎1号无菌苗的叶盘为外植体,研究了卡那霉素、头孢霉素、农杆菌的浓度以及共培养和侵染的时间对苎麻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愈伤诱导阶段,卡那霉素最佳浓度为50 mg/L;在生根阶段,卡那霉素最佳浓度为30 ... 为优化苎麻遗传转化体系,以中苎1号无菌苗的叶盘为外植体,研究了卡那霉素、头孢霉素、农杆菌的浓度以及共培养和侵染的时间对苎麻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愈伤诱导阶段,卡那霉素最佳浓度为50 mg/L;在生根阶段,卡那霉素最佳浓度为30 mg/L,头孢霉素最佳浓度为500 mg/L;农杆菌最佳浓度为OD_(600)=0.6,最佳侵染时间为10 min,最佳共培养时间为36 h。最终得到3株转化植株,根据PCR检测,证实Bt抗虫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1株苎麻中。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苎麻遗传转化体系,可以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苎麻进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外植体 叶盘 杆菌侵染 BT抗虫基因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之杰 李明序 张万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5-1671,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遗传转化效率,本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中苜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筛选高效再生的植株,以筛选出的植株叶片为外植体,并通过调节培养基激素配比,在农杆菌侵染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 为进一步提高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遗传转化效率,本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中苜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筛选高效再生的植株,以筛选出的植株叶片为外植体,并通过调节培养基激素配比,在农杆菌侵染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进行冷处理等措施优化苜蓿由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转化过程中以嫩叶作为外植体,菌液和重悬液中添加150μmol·L^(-1)乙酰丁香酮,侵染过程中使用300μmol·L^(-1)的谷氨酰胺将瞬时转化效率从32%提高至92%,转化效率提高到31%。研究紫花苜蓿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为紫花苜蓿高效遗传改良及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根癌杆菌 遗传转化 体系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梅 陈露倩 +2 位作者 陈思 杜长霞 樊怀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0-545,571,共7页
【目的】筛选适用于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体系,为通过生物技术进行黄瓜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方法】以华北型黄瓜品种‘9930’子叶为试材,探讨卡那霉素浓度(kanamycin, Kan)、预培养时间、预培养基添加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 ... 【目的】筛选适用于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体系,为通过生物技术进行黄瓜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方法】以华北型黄瓜品种‘9930’子叶为试材,探讨卡那霉素浓度(kanamycin, Kan)、预培养时间、预培养基添加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 AS)、分化培养基pH及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外源物质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不定芽分化、生根阶段的Kan临界浓度为150 mg/L;不进行预培养的黄瓜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77.17%;当分化培养基pH为5.6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75.26%;外植体在添加0.5 mg/L的IBA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100%,根长也显著增加。【结论】在以黄瓜品种‘9930’子叶节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中,150 mg/L Kan可作为不定芽分化和生根阶段的筛选选择压;不进行预培养更有利于其抗性芽诱导;适合不定芽诱导的分化培养基pH为5.6;0.5 mg/L的IBA为诱导外植体生根最佳激素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杆菌 黄瓜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彩色马蹄莲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15
作者 李菲 曹永琼 +3 位作者 王纲 郭彦兵 李紫薇 吴红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2-1699,共8页
【目的】建立及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hybrida)遗传转化体系,为提高彩色马蹄莲遗传转化效率及培育彩色马蹄莲抗性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不同外植体(茎基、叶、不定芽)和不同浓度噻苯隆(TDZ)(0.001、0... 【目的】建立及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hybrida)遗传转化体系,为提高彩色马蹄莲遗传转化效率及培育彩色马蹄莲抗性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不同外植体(茎基、叶、不定芽)和不同浓度噻苯隆(TDZ)(0.001、0.002和0.005 g/L)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外植体和丛生芽增殖培养基;液氮冻融法将pCAM BIA2301和pBI121质粒转入农杆菌LBA4404感受态细胞。以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作为农杆菌介导转化测定的报告基因,对彩色马蹄莲的丛生芽进行遗传转化,阳性苗经PCR扩增验证转化结果。通过不同硫酸卡那霉素(Kan)浓度(50、100和150 mg/L)、侵染时间(25、30和40 min)及共培养时间(2和3 d)3因素正交试验筛选最佳转化条件。【结果】外植体为不定芽的丛生芽诱导率极显著高于茎基和叶(P<0.01),当不定芽为外植体、TDZ浓度为0.002 mg/L时,丛生芽增殖倍数(5.12倍)显著高于0.001和0.005 mg/L TDZ处理(P<0.05),筛选出M6培养基+0.002 mg/L TDZ+30 g/L蔗糖+6.25 g/L琼脂为丛生芽增殖培养基;影响阳性频率因素排序为:侵染时间>Kan浓度>共培养时间。当Kan浓度为50 mg/L、侵染时间25 min及共培养时间为3 d为最优侵染条件,此时,GUS+丛生芽出芽频率和PCR阳性频率最高,分别为54.0%和15.27%。【结论】成功优化彩色马蹄莲遗传转化体系,最佳外植体为不定芽,转化体系最佳组合为Kan浓度为50 mg/L、侵染时间为25 min及共培养时间为3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马蹄莲 根癌杆菌 遗传转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芋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16
作者 桂艳玲 张玉凤 +4 位作者 何逸宁 王延芝 朱强龙 黄英金 肖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5,共11页
【目的】芋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遗传背景狭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困难。构建芋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可实现其性状的快速、精准改良,推动芋由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转变。【方法】以4份我国生产上种植面积广泛的多子芋品种为试材,首先剥取茎尖... 【目的】芋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遗传背景狭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困难。构建芋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可实现其性状的快速、精准改良,推动芋由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转变。【方法】以4份我国生产上种植面积广泛的多子芋品种为试材,首先剥取茎尖,在茎尖生长培养基上培养30 d,然后转移至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容易诱导出愈伤的品种,进一步优化激素配比,提高愈伤诱导率、增殖率、出芽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抽真空处理和黑暗处理分析其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出‘赣芋2号’容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6.5 g/L+NAA 0.1 mg/L+TDZ 2.0 mg/L,胚性愈伤诱导率为66.7%,增殖系数为4.6;分化培养基和成苗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6.5 g/L+NAA 0.5 mg/L+6-BA 1.0 mg/L,出芽率为72.2%;在-0.1 MPa真空下处理15 min及黑暗条件下培养7~15 d,芋蔗糖转运蛋白CeSUC3基因阳性率达到65.2%,阳性转化率达到5.0%。【结论】通过品种筛选,培养基优化、侵染条件和培养条件的改变,建立了一套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稳定的多子芋遗传转化体系,为芋的生物育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转化体系 杆菌介导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体细胞胚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晓春 王罡 +2 位作者 季静 王萍 刘尚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5,共5页
 用大豆体细胞胚为外植体,以抗性体细胞胚筛选率为转化率的指标,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的大豆体细胞胚遗传转化系统的几种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用球形期的体细胞胚受伤处理作为转基因的受体、预培养1.5天有利于转化;筛选不同的代数,转化率在...  用大豆体细胞胚为外植体,以抗性体细胞胚筛选率为转化率的指标,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的大豆体细胞胚遗传转化系统的几种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用球形期的体细胞胚受伤处理作为转基因的受体、预培养1.5天有利于转化;筛选不同的代数,转化率在3个月以前明显下降,而在3个月以后则基本稳定在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胚 大豆 杆菌介导 遗传转化 预培养 外植体 影响因子 受体 筛选 左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萍 王罡 +4 位作者 季静 曾凡亭 黄彬城 曹江 吴颖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5-700,共6页
以55个大豆基因型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用高浓度2,4 D诱导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并对生产上种植面积大、体细胞胚胎发生率高的大豆基因型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主栽的大豆基因型中有14个基因型体细胞胚... 以55个大豆基因型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用高浓度2,4 D诱导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并对生产上种植面积大、体细胞胚胎发生率高的大豆基因型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主栽的大豆基因型中有14个基因型体细胞胚胎发生率超过40%。用含有pGBI121S4ABC质粒的LBA4404农杆菌侵染5个东北地区主栽大豆基因型的2147个未成熟子叶,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17株抗性株。经PCR、PCR Southern检测,有12株呈阳性反应,证明Bt基因已导入到大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体细胞胚胎发生 杆菌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桂兰 乔亚科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 位作者 杨少辉 靳朝霞 李明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0-176,共7页
直接以农杆菌转化系统为平台 ,以栽培大豆 (GlycinemaxL )吉林 35、中黄 2 8、南农、铁丰 2 9、铁丰 30和开育 12的子叶节为外植体 ,用LBA4 4 0 4农杆菌 (含pPC KSA质粒 )研究了影响大豆子叶节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 ,大豆品种之间转化... 直接以农杆菌转化系统为平台 ,以栽培大豆 (GlycinemaxL )吉林 35、中黄 2 8、南农、铁丰 2 9、铁丰 30和开育 12的子叶节为外植体 ,用LBA4 4 0 4农杆菌 (含pPC KSA质粒 )研究了影响大豆子叶节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 ,大豆品种之间转化存在着差异 ,吉林 35转化率最高 ,平均转化率为 2 16 % ,单次最高转化率达 6 12 % ;中黄 2 8次之 ,平均转化率为1 9% ,单次最高转化率达 3 33% ;南农转化率为 1 0 5 % ;铁丰 2 9居第 4位 ,转化率为 0 95 % ;铁丰 30和开育 12无转化植株。用 4d苗龄的子叶节 ,农杆菌浸染 30min ,共培养 3d比较合适。萌发培养基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对转化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对于吉林 35来说 ,大豆萌发培养基 (G)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 (Y)的最佳组配方式为G2 +Y1(转化率 6 12 % )和G1+Y2组合 (转化率 5 2 6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中 ,转化植株的筛选方式对转化率影响很大 ,筛选培养初期 ,采用比较低的筛选浓度 ,在继代培养过程中逐次提高筛选压力 ,可以获得较好的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癌杆菌 子叶节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翠 李喜焕 +2 位作者 常文锁 张春锋 张彩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40,共6页
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 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性最小,但由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其次,以胚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较高,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小,同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强,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转化系统。而子叶节、下胚轴转化系统则表现出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均较低,且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等不足。同时,利用上述4种转化系统,获得了3个供试大豆品种的转基因T1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杆菌介导转化 外植体类型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