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劳动投入回报率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经济驱动分析——以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何璐璐 张永勋 +1 位作者 洪传春 闵庆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05-1413,共9页
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小规模农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效益较低的产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小规模农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生计功能,为何仍有大量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为解释这个现象,本文选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 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小规模农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效益较低的产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小规模农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发挥生计功能,为何仍有大量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为解释这个现象,本文选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北宽城板栗栽培系统为例,以宽城板栗种植户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构建劳动投入回报模型,计算农户板栗种植和外出务工的劳动投入回报率。研究结果表明:宽城板栗种植户使用化肥和农药比例不高,耕地面积小(0.57 hm2·户^-1),田间管理、采摘是板栗种植消耗劳动量较多的农事活动,年均只需要投入121.4人·d·户^-1的劳动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约2人·户^-1,人均务工时间为8.9月·a-1,每年每户外出务工的总劳动量为537人·d·户^-1,是板栗种植劳动投入的4.4倍。板栗价格相对略高,每户种植板栗所获得的收入是15623.3元·户^-1;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技能不足,外出务工的月收入较低,每户劳动力外出务工所获得年收入为59243.7元·户^-1。但从农户劳动投入回报率的角度看,小规模板栗种植业较外出务工高约1.2倍。这一结果与人们对农业低效益的普遍印象存在较大差别,也从经济维度解释了多数农户不愿意放弃板栗种植的原因。板栗种植需要的劳动量较少,使得农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户兼业化是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以适应社会转型的适应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劳动投入回报率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IAHS)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 小规模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