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祝天智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5-151,共7页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不仅促使更多农民家庭更加彻底地离开了乡村,而且从外部引入和从内部催生出一些新的主体。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出了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的议题。要重塑适应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乡村治...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不仅促使更多农民家庭更加彻底地离开了乡村,而且从外部引入和从内部催生出一些新的主体。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出了乡村治理主体结构重塑的议题。要重塑适应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既需要为已经实现巩固城镇化并退出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设立退出乡村治理主体资格的路径,又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赋予新加入和新出现的主体以治理主体资格,更需要将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各类主体聚合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三权分置” 治理主体结构 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三权分置”的现实因应
2
作者 赵晓歌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5期42-48,共7页
农地"三权分置"是对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进一步明晰和调整,是农业产业结构社会化的发展。生产关系的积极调整和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农地"三权分置"给予... 农地"三权分置"是对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进一步明晰和调整,是农业产业结构社会化的发展。生产关系的积极调整和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主体,农地"三权分置"给予农民以更加充分的择业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农民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空间,促进农民社会地位角色的转换。同时,农地"三权分置"有利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对立的转变,促进农村社会生活深刻的时代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三权分置” “三农”问题 政府作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农地“三权分置”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何佳玲 王静 谢萍 《农业展望》 2020年第9期27-33,共7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下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部署。农地“三权分置”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以云南省农地“三权分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下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大部署。农地“三权分置”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以云南省农地“三权分置”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标层,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经营权为要素层,构建了云南农地“三权分置”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开展了量化评价,综合评估了云南农地“三权分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情况。最后,从推进“三权分置”建设层面,从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土地确权、奠定农村土地流转产权基础等方面提出了云南农地“三权分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三权分置” 土地流转 可持续发展评价 模糊层次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所有制视域下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秋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9-95,共7页
在集体所有制视域下,土地经营权物权化、完善土地承包权的"三权分置"改革如若操作不当,则可能损害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内核,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产生虚化和异化效应。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原则下,基于对城镇化、农业现代... 在集体所有制视域下,土地经营权物权化、完善土地承包权的"三权分置"改革如若操作不当,则可能损害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内核,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产生虚化和异化效应。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基本原则下,基于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地制度改革主旨的分析可见,从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制度、协调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以及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债权属性并明晰其权能三个方面推进,有利于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集体所有制 农地“三权分置” 土地所有 土地承包 土地经营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三权”分置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胜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8,57,共8页
研究目的:在"三权分置"背景下探索农地的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置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研究结果:(1)官方主流观点认为,"三权分置"就是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将原承包经营权拆分为承包权... 研究目的:在"三权分置"背景下探索农地的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置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研究结果:(1)官方主流观点认为,"三权分置"就是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将原承包经营权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2)法学界质疑这种分离逻辑,认为承包经营权并不包含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就是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在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创设另一个经营权。(3)这两种"三权"分置路径均排除了集体所有权的参与,也未意识到"三权分置"改革对集体所有权缺陷的修补作用。研究结论:经比较发现,更合理的农地"三权"的分置路径应当是,在具有"总有"性质的集体所有权之上创设出具有成员权性质的农户承包权,籍此将集体所有权改造为可在实践中经由个人支配的产权形态;将原承包经营权更名为经营权,使之成为去身份化后的用益物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法学 农地“三权分置” 经济学逻辑 法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农业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改革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4
6
作者 公茂刚 辛青华 巩子晗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8,共13页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30省份1976~201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并以此作为农业技术进步变量,通过建立面板IV和CMP模型检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30省份1976~201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并以此作为农业技术进步变量,通过建立面板IV和CMP模型检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大提升,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显著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但目前处于初期阶段的“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财政支农、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均土地播种面积等控制变量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初显著为负,但长期显著为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均土地播种面积和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但降低了财政支农和工业化的边际效应。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后财政支农、工业化、土地播种面积及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未产生变化。此外,动态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存在惯性和路径依赖的特点,当前的农业技术进步建立在以往农业技术进步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地“三权分置”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协同的保障机制:自稳定承包权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璐璐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2-139,共8页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有利于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解决流转期限过短带来的短期行为以及处分权能不足等经营权难题,均需以长期稳定的承包权为基础。构建"三权分置"与"...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有利于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解决流转期限过短带来的短期行为以及处分权能不足等经营权难题,均需以长期稳定的承包权为基础。构建"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协同的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三保三限三变动"。"三保"即提供承包户土地家庭经营保障,提供经营者规模利用保障,提供微观占有相对公平的保障;"三限"即限制承包期内集体改变承包关系,限制承包户的囤地和短期流转行为,限制扩大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对规模经营的冲击;"三变动"即允许承包关系微观调整,包括继承变动、退出变动和收回再分配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三权分置” 农地政策“长久不变”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分置”下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制度供给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红朝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0期370-373,共4页
农地"三权分置"与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三权分置"是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创新的制度基础,经营权的抵押融资有助于"三权分置"政策目标的实现。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功能的达成... 农地"三权分置"与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三权分置"是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创新的制度基础,经营权的抵押融资有助于"三权分置"政策目标的实现。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功能的达成需要农地"三权分置"法制化因应的支撑,这些措施主要有土地经营权的物权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久不变、承包土地经营权登记制度的构建等方面。农地价值评估制度、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和多层级农地抵押融资风险分担制度的构建也为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提供了配套的制度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三权分置” 承包土地经营抵押融资 土地经营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制度改革、垄断势力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曾萤 杨丹 刘自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3,共13页
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农地“三权分置”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与竞争的理论逻辑,并以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和上市公... 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农地“三权分置”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与竞争的理论逻辑,并以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和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地“三权分置”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弱垄断势力企业的促进效应更大,这些结论在排除行业发展趋势、全国性政策影响、控制非平行趋势后仍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农地“三权分置”通过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成本促进了技术创新。此外,农地“三权分置”对林产品加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种植加工与养殖加工企业。研究展现了农地“三权分置”在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与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三权分置” 技术创新 垄断势力 准自然实验 农产品加工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视野下的承包地细碎化治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圣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关键一环。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中,“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三权分置之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关键一环。承包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中,“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三权分置之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承包地连片”在法律上的技术路径是两权分离之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中发挥着统筹协调、组织服务等功能,按照法定的程序形成集体意志,还可以充当承包农户在土地经营权外部流转时的代理人,以破除集体行动困境。承包地的调整仅限于个别农户之间,并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之下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以承包地细碎化治理为由扩大承包地调整的适用范围而进行“打乱重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承包地细碎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承包地调整 农地“三权分置” 土地承包经营 党的二十届中全会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典(草案)物权编修改笔谈 被引量:4
11
作者 石冠彬 魏沁怡 +2 位作者 单平基 吴昭军 肖俊 《法治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3-29,共27页
[主持人按语]2019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就总则编与各分编合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议,就物权编而言,其大部分内容虽然脱胎于现行《物权法》,但也存在一些新的亮点,比如在用益物权部分... [主持人按语]2019年1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就总则编与各分编合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议,就物权编而言,其大部分内容虽然脱胎于现行《物权法》,但也存在一些新的亮点,比如在用益物权部分增加居住权制度、吸收农村土地改革经验,在担保物权制度上做出了一定体系化努力。就此,《法治研究》编辑部在数个小型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组织参会学者进行本组笔谈,并邀请我担任主持人。在阅读几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欣然应允,几位作者所提出的完善意见确实具有一定合理性,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审议稿 集体所有 农地“三权分置” 农村土地承包法 利质 担保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产还是生产资料?——土地经济属性与农地制度改革路径 被引量:7
12
作者 钟晓萍 于晓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土地具有生产资料与财产两个基本经济属性,其外在表现的生产功能与财产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户收入增长。土地的生产资料属性及生产功能是土地最基本的属性和功能,但现阶段政策调整和农户分化的加深引起了土地主要... 土地具有生产资料与财产两个基本经济属性,其外在表现的生产功能与财产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户收入增长。土地的生产资料属性及生产功能是土地最基本的属性和功能,但现阶段政策调整和农户分化的加深引起了土地主要功能由生产功能优先转向财产功能优先的倾向,这为当前农地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农地流转增速放缓与土地抛荒并存、农地确权加剧农地不平等状况、农户土地开发权受限而未得到合理补偿三个问题提供了解释。土地私有产权有其低效率的一面,历史上的土地产权细分形式受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分析框架,下一步农地制度改革应当从中国农村人口依然过密的资源禀赋现实出发,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根本原则下,遵循以土地生产功能优先并尽量实现土地生产功能与财产功能相兼容的总体思路,尊重和保护集体所有权,赋予承包农户土地开发权,实现受限条件下的经营权物权化,切实推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属性 生产功能 财产功能 农地制度改革 农地“三权分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法律制度“完善”与“变法”孰强孰弱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丁关良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9年第1期26-37,共12页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之"两权并行"格局是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中最大亮点,虽被视为深化农村改革之重要内容和创新之重要举措,但该政策之新"两权"只有上升为法律之权利才有...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之"两权并行"格局是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中最大亮点,虽被视为深化农村改革之重要内容和创新之重要举措,但该政策之新"两权"只有上升为法律之权利才有生命力、方可更好付诸实践,通过法律强有力手段护航农地有序流转并促进经济发展。研究发现,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之"两权并行"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存在科学性的不周延与困惑和法律规制的尴尬与无奈,土地承包经营权上创设土地经营权的新"三权分置"不符合不动产上权利生存之法律规则,众多法律规制的尴尬同样存在。研究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分解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客观存在的土地承包权应回归为权利能力而不是权利,农地流转中产生的土地经营权很难找到权利生存之法律规则,建议按照科学法理和良法的要求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法律制度“三置” 土地承包经营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组织化的机制——基于下围村五年的纵向调查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树旺 陈诗慧 杨秋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71,共12页
新时代农民组织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主体建构问题,是战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广州下围村通过创新农民组织化机制,依靠本村的力量迅速驱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利用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资料,采用土地经营-社... 新时代农民组织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主体建构问题,是战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广州下围村通过创新农民组织化机制,依靠本村的力量迅速驱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利用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资料,采用土地经营-社情民意-治理组织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农地集体所有制下“三权”分置制度形成的农民与村集体的利益联结为农民组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农民集体价值诉求的觉醒与组织化行动纲领的形成,在合作社共同体内推选村民代表,使用“互联网+”新技术建构虚拟村民议事厅,激活农民群体的纵向与横向地域性社会联结。以扩大化的村民代表会议为平台,重塑村委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与执行关系,开放性搭建多元组织主体共同协商与村民代表独享决议权的有机统一机制,通过组织身份、参会权限与会议空间三合一方式形成农民组织化的稳定机制,这是下围村农民组织化机制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民组织化 农地“ 虚拟村民议事厅 合作社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