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作模式对冀西北坝上寒旱区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形态及氮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1
作者 郭旭鑫 赵海超 +6 位作者 李璠 尚耀昌 黄智鸿 刘松涛 刘晨 卢海博 于静彤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57-68,共12页
为了研究不同农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对氮素的稳定机制影响,以冀西北坝上不同农作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测定土壤的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 为了研究不同农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对氮素的稳定机制影响,以冀西北坝上不同农作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测定土壤的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计算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氮库管理指数(NPMI),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土壤氮素分布及NPMI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主要贮存在中等粒径(1.00耀2.00 mm)的团聚体中。施用有机肥促进氮素向超大粒径(跃5.00 mm)团聚体分布,进而提高大粒径团聚体NH_(4)^(+)-N的含量和NPMI。施用无机肥提高中等粒径团聚体TN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增加微粒径(约0.25 mm)团聚体NO_(3)^(-)-N的NPMI和大粒径(2.00耀5.00 mm)团聚体NO_(3)^(-)-N的活度指数。充分灌溉能够促进小粒径(0.25耀0.50 mm)团聚体TN和NH_(4)^(+)-N含量的增加及分配,提高各粒径团聚体的NPMI。粗放管理促进小粒径和微粒径团聚体NH_(4)^(+)-N的含量增加及分配,降低土壤的NPMI。对农作模式最敏感的是大粒径团聚体,施用有机肥通过增加大粒径团聚体的氮素含量和活度,提高土壤肥力供给和土壤保护能力;施用无机肥通过增加中等粒径团聚体氮素的含量及活度,促进氮素利用率的提高;粗放管理和还林还草通过增加小粒径团聚体的氮素含量,增强固氮能力。冀北坝上寒旱区可通过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团聚体数量,并进行适度灌溉,达到保肥供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模式 团聚体 土壤氮形态 氮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农作模式优势度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杰 陈卫平 +2 位作者 王静 沈亚平 卞新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8-321,共4页
从农作模式的重要性和效益特征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社会需求和资源环境空间潜力等角度,提出了体现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特点的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计算方法,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对农作模式进一步发展承载潜力考虑的不足。选... 从农作模式的重要性和效益特征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社会需求和资源环境空间潜力等角度,提出了体现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特点的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计算方法,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对农作模式进一步发展承载潜力考虑的不足。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省、安徽省作为评价区域,以冬闲(绿肥)—双季稻、油菜—单季稻、小麦—单季稻、瓜菜—单季稻、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棉花、周年(设施)蔬菜这8种农作模式作为评价对象,采用AHP分析法,进行了同一省份不同农作模式的综合优势度分析,得出了各个省份的优势农作模式,以期为科学、合理地确定政策支持重点、技术研发重点、结构调整重点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模式 优势度 比较优势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视域下农作模式的创新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文娟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17,共3页
农作模式的优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产量、营收所得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在当前农村经济低碳运作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之下,以农作模式的调整、变革为切入点,扭转农村较为单一的经营观念,集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经营制度的... 农作模式的优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产量、营收所得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在当前农村经济低碳运作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之下,以农作模式的调整、变革为切入点,扭转农村较为单一的经营观念,集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经营制度的升级,就可逐步推动农业及其相关联行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高能耗到低碳化的转变,继而实现农作模式创新与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农作模式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新型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典型分析
4
作者 周书军 林照 陈建国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2期136-138,共3页
农作制度创新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农产品,目前在宁波市鄞州新城区,小麦-杂交稻水旱轮作、西瓜或晚稻与蔬菜轮作周年栽培、畜禽与蔬菜(牧草)种养结合等3种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的推广效果显著。现对3种创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取得... 农作制度创新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农产品,目前在宁波市鄞州新城区,小麦-杂交稻水旱轮作、西瓜或晚稻与蔬菜轮作周年栽培、畜禽与蔬菜(牧草)种养结合等3种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的推广效果显著。现对3种创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取得的效益及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促进这3种农作制度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创新模式 内容 效益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芋/竹荪—水稻”模式原理特点和应用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友红 李汝芳 陈勇光 《食用菌》 2013年第1期34-36,共3页
"毛芋/竹荪—水稻"新型农作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原理,通过芋田间作竹荪,毛芋早采接茬晚稻的研究和技术配套,打破了增收结构,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比传统种毛芋成本增加208.9%,利... "毛芋/竹荪—水稻"新型农作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原理,通过芋田间作竹荪,毛芋早采接茬晚稻的研究和技术配套,打破了增收结构,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比传统种毛芋成本增加208.9%,利润提高721.9%,既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又稳定粮食生产。同时通过经粮结合,水旱轮作,把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高土壤肥力,缓解毛芋、竹荪连作障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发展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模式 毛芋 竹荪 水稻 间作 复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鳖共生、麦稻轮作”高产高效模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建林 代小芳 《科学养鱼》 2022年第7期40-41,共2页
随着鳖类养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临着面源污染、空间资源不足、品质和安全性难以保障等困境。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得到了快速发展,“稻鳖共生、麦稻轮作”模式实现了“一田三收、一举多得”,是一种高效的生态环保农作模式。一、稻田选择... 随着鳖类养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临着面源污染、空间资源不足、品质和安全性难以保障等困境。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得到了快速发展,“稻鳖共生、麦稻轮作”模式实现了“一田三收、一举多得”,是一种高效的生态环保农作模式。一、稻田选择与田间工程1.稻田选择根据鳖喜阳怕风、喜静怕惊的特点,选择背风向阳、环境清静的稻田,田块平整、排灌方便、水质良好,p H 6.5~7.5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选择 田间工程 麦稻轮作 农作模式 稻鳖共生 高产高效模式 生态环保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芋//竹荪-水稻”栽培模式的特点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友红 李汝芳 陈勇光 《食药用菌》 2012年第5期303-304,311,共3页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原理,创新芋田间作竹荪,毛芋早收接茬晚稻的"毛芋//竹荪-水稻"新型农作模式。该模式特点为:效益比传统种毛芋成本增加208.9%,利润提高721.9%,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原理,创新芋田间作竹荪,毛芋早收接茬晚稻的"毛芋//竹荪-水稻"新型农作模式。该模式特点为:效益比传统种毛芋成本增加208.9%,利润提高721.9%,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通过经粮结合,水旱轮作,资源化循环利用废弃物,缓解毛芋、竹荪连作障碍。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模式 毛芋 竹荪 水稻 间作 复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养鸡及其对林地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婷霞 温国胜 +1 位作者 邬枭楠 邬金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85-88,共4页
从林下养鸡技术和农作制度的创新两方面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林下养鸡的效益。分析了林下养鸡对林地环境中植物、动物和土壤的影响,适量的放养鸡群可以改善林地环境,林下养鸡作为一种对人类和环境都有益的农作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创新农作模式 林下养鸡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焚烧现状及综合利用研究
9
作者 崔喜 王璐 杜正顺 《农技服务》 2015年第1期20-20,19,共2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每到夏初、冬初季节我国都会出现大面积的秸秆焚烧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周边空气质量的迅速恶化,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本文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罗列了地方政府在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每到夏初、冬初季节我国都会出现大面积的秸秆焚烧现象,随之带来的是周边空气质量的迅速恶化,居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本文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罗列了地方政府在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方面采取的举措、出台的配套政策,并本着疏堵结合的原则,就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禁烧 综合利用 农作模式 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