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事实对“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的证实 被引量:9
1
作者 黄少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1期14-22,共9页
本文用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制度变革总体考察和单项制度变革考察所获的经验事实来证实“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一、农业中从家庭承包制的产生、扩散、完善到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农民、“基层干部”、中央政府及其官员... 本文用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制度变革总体考察和单项制度变革考察所获的经验事实来证实“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一、农业中从家庭承包制的产生、扩散、完善到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农民、“基层干部”、中央政府及其官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二、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相应的制度创新过程中,同样有多元主体介入,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开始由地方政府发行,随后一直由中央政府主导,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发挥了不同作用。四、在广东三茂铁路体制创新这一具体案例中,民众、广东省政府、三茂铁路公司、中央政府联合行动,又各自扮演具体不同的角色。在以上四方面的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角色又常常发生变化或可以变化,每个主体都可能转换自己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 农业经济制度创新 乡镇企业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三茂铁路体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劳动力量与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华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2年第5期29-35,共7页
在人类社会农业经济发展史上,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和绝对减少,而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则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量与质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总趋势,是农业经济发展及其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分工和包括... 在人类社会农业经济发展史上,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数量相对和绝对减少,而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则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量与质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总趋势,是农业经济发展及其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其基本原因是社会分工和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遵循上述一般规律,又要注意我国的国情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解决我国农业中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并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者 农业经济制度 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劳动力数量 农业经济发展 规律性 农业生产力 政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