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金融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实证
1
作者 张敬东 张经纬 崔威威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50-155,共6页
在“双碳”目标与“粮食安全”双重约束下,农业如何实现增产降碳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厘清了农业碳生产率与农村金融集聚的现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深... 在“双碳”目标与“粮食安全”双重约束下,农业如何实现增产降碳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厘清了农业碳生产率与农村金融集聚的现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呈增长态势,而农村金融集聚整体相对稳定,二者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第二,农村金融集聚水平的提升有效促进了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第三,本地农村金融集聚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促进周边地区农业碳生产率提高0.6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集聚 农业碳生产率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赋能农业碳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侯建 吕明芸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数字乡村发展是建设数字中国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构建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非线性动态门槛回归模型,从环境规制视角深入探... 数字乡村发展是建设数字中国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构建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非线性动态门槛回归模型,从环境规制视角深入探讨数字乡村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数字乡村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异质性门槛效应:在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下,数字乡村发展不利于农业碳生产率提升;而随着环境规制水平不断提升并超过临界值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数字乡村对农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进而促进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即数字乡村与农业碳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业碳生产率 环境规制 动态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门槛特征研究——基于30个省域面板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潘经韬 智瑞婷 +1 位作者 吴萍 李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6-323,335,共9页
提高农业碳生产率对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生... 提高农业碳生产率对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农地经营规模门槛和农村人力资本门槛。随着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据此,提出应健全绿色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低碳技术的培训与应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生产率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农地经营规模 农村人力资本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视角下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传宇 李昊宇 孙中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103,111,共8页
基于数理模型和理论分析,利用200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从农业技术创新视角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农业专业化集聚能显著提高农业碳生产率。(2)机制检验结果... 基于数理模型和理论分析,利用200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从农业技术创新视角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农业专业化集聚能显著提高农业碳生产率。(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通过影响农业技术水平发挥作用。(3)门槛回归和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不同技术水平下农业专业化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同。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继续推进农业生产优势区建设,发挥农业专业化集聚的优势,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坚持农业在地理区位上的全面发展,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生产率 农业专业化集聚 技术创新 中介效应 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生产率的耦合协调测度
5
作者 尹忞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9-74,共6页
文章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生产率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科学评估,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剖析了该分异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 文章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生产率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科学评估,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剖析了该分异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生产率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明显,但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等级跨越,东部与西部地区省份略低于中部地区,而甘肃、贵州等省份已与中部地区形成明显差距。第二,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生产率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空间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后趋于稳定,局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高-高”集聚类型省份逐渐增加。第三,产业二元化水平是二者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为次要驱动因子,财政支农力度、地形起伏度以及环境规制强度为一般驱动因子,各因子之间具有交互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碳生产率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基于SFA、E指数与SDM的实证 被引量:23
6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何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以1997—2014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农业碳生产率,借助熵指数构建多尺度城镇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结果... 以1997—2014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农业碳生产率,借助熵指数构建多尺度城镇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农业碳生产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结果发现,多维度城镇化是抑制农业碳生产率的主要力量之一,某一地区农业碳生产率会同时受到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甚至邻近地区的溢出效应要远远高于本地区的直接影响。在东、中、西及东北地区,上述情况依然存在,且以西部地区城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大。因此,应更加重视多尺度城镇化在农业低碳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城镇化 农业碳生产率 随机前沿分析 熵指数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能提高农业碳生产率吗? 被引量:44
7
作者 张哲晰 穆月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65,共9页
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2017年蔬菜专业村设施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在对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数理模型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实证检验。首先,运用路径分析方法总体衡量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是否会强化技术溢出与... 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2017年蔬菜专业村设施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在对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数理模型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实证检验。首先,运用路径分析方法总体衡量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是否会强化技术溢出与规模效应以及二者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然后,运用门限回归方法检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即“锁定”与“拥挤”效应。最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农业产业集聚对差异性农户的异质性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影响技术溢出与规模效应作用的发挥。其中,技术溢出、基础设施建设伴随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与农业碳生产率之间呈“W”型关系,只有全面转型升级才是克服简单扩张导致的“锁定”与“拥挤”效应的最终途径,社会化服务供给缺陷则是约束农业碳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农业产业集聚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高农业碳生产率农户的低碳增效作用更加明显。此外,生产专业化水平、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农户对消费者质量安全问题认知,也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的政策建议:①继续加强主产地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②完善主产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标准、精准服务对象、完备服务内容。③推动农业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实现集聚由“数量”向“质量”提高。④加强对农户人力资本、现代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加以倾斜。⑤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生产者低碳生产行为,将消费者绿色健康需求通过价格传导到农户方面,推动农户低碳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产地 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碳生产率 门限回归 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财政分权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0
8
作者 杨秀玉 乔翠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农业碳生产率兼具“保增长”与“促减排”双重属性,是新时期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方面。文章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利用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 农业碳生产率兼具“保增长”与“促减排”双重属性,是新时期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方面。文章基于新地理经济学,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利用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以及财政分权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和四大地区的农业碳生产率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2)不考虑控制变量时,农业产业集聚对本地农业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U”型影响,但不利于周边地区农业碳生产率,考虑控制变量时,农业产业集聚对本地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3)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在四大地区、不同农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地区都显著,且存在异质性。(4)财政分权在全国层面会削弱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在农业产业低集聚区(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农业产业高集聚区(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因此,要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由“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当增加财政支农比重,利用财政资源和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合理集聚和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碳生产率 财政分权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8,共6页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驱动因素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业碳生产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10
作者 徐锌耀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4期52-55,共4页
推动农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精准评估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成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基于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结合基于松弛值测算的模型(Slack Based Measure,SBM)和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 推动农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精准评估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成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基于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结合基于松弛值测算的模型(Slack Based Measure,SBM)和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碳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但低于全国均值;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低碳创新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正向影响农业碳生产率,劳动力规模、城镇化水平和自然灾害则呈现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生产率 可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1
作者 尹传斌 周璇 张晶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4-1466,共13页
提升碳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将碳排放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以2000—2020年我国省际数据为样本,估算涵盖农地利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3个方面的农业碳排放,分别利用EBM-GML模型和综合指数法... 提升碳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本研究将碳排放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以2000—2020年我国省际数据为样本,估算涵盖农地利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3个方面的农业碳排放,分别利用EBM-GML模型和综合指数法测度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规制指数,采用面板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全国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3.6%,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环境规制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命令型环境规制和经济型环境规制均发挥了显著正向作用。命令型环境规制和经济型环境规制均通过激发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和抑制产业集聚的负向作用促进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只有经济型环境规制通过影响农业产业结构正向促进了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命令型环境规制通过此路径作用不显著。研究表明,优化农业环境规制体系、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集聚等,有助于农业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中和 环境规制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命令型环境规制 经济型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空间分异与收敛
12
作者 胡江峰 黄庆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1,共15页
准确评估农业低碳发展绩效,识别其时空演化特征和趋势,是科学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进的现实需要。首先基于SBM函数和GML指数测算1999-2021年中国269个城市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ATFCP),然后使用Dagum’s... 准确评估农业低碳发展绩效,识别其时空演化特征和趋势,是科学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实现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进的现实需要。首先基于SBM函数和GML指数测算1999-2021年中国269个城市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ATFCP),然后使用Dagum’s Gini系数刻画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ATFCP空间分异程度逐年扩大,主要来自各省级行政区间的差异(58.10%),其次为超变密度(38.15%),各省级行政区内部差异最小仅为3.75%。ATFCP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并且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ATFCP增长会加速促进周边地区ATFCP提升,调整样本时期、变换时间间隔和空间权重矩阵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GML指数 GINI系数 收敛 空间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异质性下中国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提升路径研究
13
作者 尹朝静 林思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3-950,978,共9页
【目的】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CTFP)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5—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省际农业碳汇量的基础上,构建DDF-MGML生产率指数模型对中国农业CTFP进行测算,并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 【目的】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CTFP)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5—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省际农业碳汇量的基础上,构建DDF-MGML生产率指数模型对中国农业CTFP进行测算,并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及提升路径。【结果】①中国农业CTFP年均增长1.69%,技术进步是其主要驱动力,技术差距比率和技术效率的贡献有限。②农业CTFP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特征。③中国农业CTFP提升路径包括追赶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技术领导者效应3种。【结论】提升中国农业CTFP,应着力缩小地区间技术差距,制定差异化提升策略,强化区域间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MGML生产率指数 时空演变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1年韶关市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其增长动力分析
14
作者 刘浩 刘芮萌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174-177,184,共5页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11—2021年广东省韶关市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ACTFP)进行静态测度,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法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4个维度分析其增长动力。研究发现,韶关市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 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11—2021年广东省韶关市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ACTFP)进行静态测度,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法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4个维度分析其增长动力。研究发现,韶关市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M”形波动,静态效率均值为1.024,规模效率低下是主要制约因素。动态效率指数为1.003,年均增长率为0.3%,表明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了加速绿色技术创新、调整要素投入规模,优化要素投入结构的提升韶关市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CTFP) 超效率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法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韶关市 2011—202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政策对农业生产低碳转型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俊霞 丁忠民 任亚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66,共15页
农业低碳与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农业“保供”和“降碳”这一双重目标导向下,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寻求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低碳转型协调发展平衡点的关键所在。鉴于绿色金融日益成为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转型的重要... 农业低碳与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农业“保供”和“降碳”这一双重目标导向下,提升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寻求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低碳转型协调发展平衡点的关键所在。鉴于绿色金融日益成为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转型的重要融资来源,基于2011—202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数据,分析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后,试点地区农户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15%的平均增幅,促进了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转型。(2)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地区农户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是技术前沿进步,如影响当期农户的有机肥、配方肥施用等新型技术行为的采纳而实现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转型。(3)兼业农户、低收入农户、非规模经营农户更易受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影响而实现农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推进农业生产低碳转型。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农业生产 转型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时空格局及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穆佳薇 乔保荣 余国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8-981,共14页
提高农业低碳生产率是保证干旱区生态优先和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考虑松弛变量的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度2000—2020年新疆塔里木河流域42个县(市)的农业低碳生产率,利用趋势面分析及空间自相关... 提高农业低碳生产率是保证干旱区生态优先和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考虑松弛变量的测度(Slacks-based measure,SBM)模型测度2000—2020年新疆塔里木河流域42个县(市)的农业低碳生产率,利用趋势面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刻画县域尺度农业低碳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探测器以揭示影响变量的溢出效应与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流域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呈现“W型”的阶段性特征,县域之间形成“下游-上游-中游”凹形递减的分异格局,且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性。(2)机械化使用强度和农民收入水平对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人口城镇化水平对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工业化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对农业低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生产规模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3)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影响变量的交互类型总体表现为增强型,意味着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受多重变量作用的趋势日益显现。因此,探究县域农业低碳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塔里木河流域乃至新疆农业低碳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超效率SBM模型 地理探测器 空间溢出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保险的增产减排效应研究:能否兼顾低碳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晨阳 张凌宇 韦宏耀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不仅具有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更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农业保险的增产减排效应是否可以提升碳生产率。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不仅具有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更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农业保险的增产减排效应是否可以提升碳生产率。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碳生产率,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农业碳生产率可提高0.1108万元/吨。农业保险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主要渠道是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聚渠道并未得到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政策异质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丰富完善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和强化农业保险环境效益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农业碳生产率 空间溢出效应 农业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低碳发展的作用研究
18
作者 杨雨 《河北农机》 2022年第19期118-120,共3页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绿色技术创新是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破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农业绿色技术创...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绿色技术创新是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破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和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不论在全国范围还是区域层面均对农业碳生产率产生显著提升作用。最终从制定环境政策、提高创新转化率、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扶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助推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技术创新 农业发展 农业碳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