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
1
作者 张合兵 潘怡莎 +2 位作者 聂小军 王重洋 张慧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目的为测算平顶山市各县区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开展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方法从县域角度出发,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Robust回归分析... 目的为测算平顶山市各县区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开展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方法从县域角度出发,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Robust回归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及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初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检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受农业生产分布区域影响,环中心城区县市承担主要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碳排放量较高;(2)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农资投入要素对平顶山农业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其中化肥与碳排放量相关度最高,产出因素相关度存在一定差异;(3)Robust回归分析结果给出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指出玉米种植对农业碳排放的产生呈负相关关系,油料,瓜果,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碳排放关系不明显;(4)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值相关系数R2为0.99,拟合度较好。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灰色关联 神经网络 Robust回归分析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流转与农业碳排放: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钱力 金雨婷 程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8,共9页
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有显著负向影响;土地流转通过技术创新效应、规模经营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 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有显著负向影响;土地流转通过技术创新效应、规模经营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粮食主销区、种植业区尤为显著。基于此,应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挥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减量效应;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农业碳排放 中介效应 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军涛 韩祁祺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6,共13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准确掌握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发展态势及驱动机制对于探寻农业碳减排路径以及实现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11−2021年黄河流域5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准确掌握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发展态势及驱动机制对于探寻农业碳减排路径以及实现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11−2021年黄河流域5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其时空演变、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2011−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从121.15×10^(6) t降至108.23×10^(6) t,经历了“缓慢上升−持续下降−略有回升”三个阶段,上、中、下游各区域农业碳排放量的演进过程和极化特征存在差异。②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区域分异特征,上游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中游地区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下游地区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特征。③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总体差异以及中游、下游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年均贡献率达43.87%,且中游与下游间差异最大,上游与中游间差异最小。④政府干预程度、农业机械化强度会抑制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政府干预程度还存在负向溢出效应;人均耕地面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农业产业集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和周边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均表现为倒“U”型关系。综上,黄河流域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应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策略,加强地区间减排技术交流合作和经验共享,推动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碳排放 时空演变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
4
作者 张云柏 孙正宝 +4 位作者 冯玥雯 袁术峰 张洋 魏廷平 李玲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4-1407,共14页
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省域尺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系统研究了2013—2022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旨在为制定低碳... 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省域尺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系统研究了2013—2022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旨在为制定低碳农业政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检验、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结合2013—2022年统计资料,对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从2013年的1241.34万t增加到2016年的1310.95万t,随后逐年降至2022年的1050.20万t,与2016年相比,累计降幅达19.9%。农业碳排放强度则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0.406 t∙万元^(-1)降至2022年的0.159 t∙万元^(-1),降幅60.8%。2)云南省农业碳排放呈东部高、西北低的格局,曲靖、昆明和红河是主要的高排放区域,而怒江和迪庆等西北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较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则表现为中部低、四周高的特征,丽江和红河的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3)氮肥、农膜、复合肥和农药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产值[解释程度(q)=0.88]、乡村人口(q=0.72)和GDP(q=0.69)是驱动农业碳排放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因素。4)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农业产值和乡村人口每增加1%,相邻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分别增加0.009%和0.013%;而本地GDP增长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每增长1%可使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减少0.001%。本研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将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省域尺度的碳排放研究框架。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农业碳排放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的研究,也为云南省制定低碳农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排放强度 地理探测器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碳排放
5
作者 黄进 常淏 +1 位作者 田野 王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5-1206,共12页
厘清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机制,对实现农业减排增效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绘制了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图,运用双向固... 厘清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机制,对实现农业减排增效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绘制了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图,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东北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在2011—2020年处于波动状态,西部地区细碎化程度较高,北部地区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有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其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较高,北部地区较小。2)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增加会提高农业碳排放;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细碎化提高农业碳排放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为15.3%。3)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化率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强。因此,建议加强土地资源整合,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推动低碳高效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细碎化 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碳排放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长江流域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陈宇科 张圣卿 张文卿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117,共14页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详细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的节能降碳效应,对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基于2010—2022年省级宏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长江经...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详细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的节能降碳效应,对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基于2010—2022年省级宏观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长江流域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该结论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显著降低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农业碳排放,但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通过激励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环境规制效率、加快要素市场发育三种渠道实现农业碳减排。研究结论为区域一体化战略驱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农业碳排放 技术创新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7
作者 吴强 陈金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65,共6页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及其异质性,并检验了农业机械化影响碳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及其异质性,并检验了农业机械化影响碳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具体而言,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效应;相反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第二,农业机械化通过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农业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不同方向和强度作用力的叠加强化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碳排放的“倒U”型关系。第三,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农机跨纬度方向作业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碳排放 “倒U”型关系 作用机制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与中介效应研究
8
作者 张然 苏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18,共7页
农业的集聚式发展使得区域协同减排成为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论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从空间效应来... 农业的集聚式发展使得区域协同减排成为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论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从空间效应来看,农业产业集聚能够有效降低本省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同时导致相邻省份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增加,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从中介效应来看,农业产业集聚可通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3)异质性分析发现,中部地区本省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最强,而东部地区最弱,且东部和东北地区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针对农业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碳排放强度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马海清 陈强强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892,共14页
探明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是有效消除碳减排目标核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精准施策以实现农业碳减排目标的客观要求。在测算2014—2022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基础上,运用莫兰指数分析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应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农业... 探明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是有效消除碳减排目标核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精准施策以实现农业碳减排目标的客观要求。在测算2014—2022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基础上,运用莫兰指数分析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应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农业碳排放动态演进趋势,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剖析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4—2022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总体趋于下降,畜牧养殖是主要排放源且其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区域农业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河西绿洲农业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高寒牧区>陇南山地雨养农业区。(2)农业碳排放总量空间集聚性弱且集中在河西绿洲农业区,其中酒泉和张掖2市为高-低集聚,金昌市处于低-高集聚,其余区域无明显集聚性。(3)4个农业分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递减态势,区域差异趋于缩小。(4)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产业结构、总人口数对农业碳排放具有减排效应,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碳排放具有增量效应。从而,提出通过改良畜禽品种,实施适度规模养殖和全产业链精准经营管理来加大畜牧业减排降碳力度,减少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的使用,推广绿色技术应用,以实现农业碳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排放系数 核密度估计 地理加权回归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模型的辽宁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天阳 谢立勇 +4 位作者 邓天乐 祖天时 赵洪亮 郭李萍 王鑫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34,共11页
为科学核算辽宁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潜力,基于2000—2021年辽宁省农用物资投入、农地利用、土壤碳排放、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5部分20类碳源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并采用碳源系数法对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超效率SB... 为科学核算辽宁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潜力,基于2000—2021年辽宁省农用物资投入、农地利用、土壤碳排放、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5部分20类碳源的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并采用碳源系数法对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辽宁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投入指标松弛量;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分解农业碳排放主要的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计算其贡献值并探究其碳排放的效益值。结果表明:1)22年间辽宁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在前11年持续增长,后11年波动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波动降低。2)农用物资投入、农地利用、土壤碳排放、水稻种植、畜禽养殖导致的农业碳排放量年平均占比依次为36.72%、0.23%、11.36%、5.12%和46.58%。3)22年间,农业碳排放效率由0.19提升至1.04,主要因为投入指标的持续优化,具体表现为农业从业人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膜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等松弛量均逐渐减少。4)农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其累计碳排放效应分别为8712.01万和266.98万t,其占比分别为46.02%和1.41%;碳减排的驱动因素为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其累计碳排放效应分别为−9596.30万、−238.09万和−116.33万t,占比分别为50.69%、1.26%和0.61%。建议通过减少种植业化肥使用、优化畜禽养殖管理、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合理调整经营规模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辽宁省农业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排放效率 驱动因素 超效率SBM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以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康 余谦 +3 位作者 张寒 陈绪敖 李伟杰 张道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基于黄土高原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一... 基于黄土高原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2)农地经营规模通过化学品投入强度的中介作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力度有助于削弱化学品投入强度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当前阶段研究区应将耕地流转与土地整治、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着力点,同时加强对农业化学品投入等生产环节的科学管理,并重视财政支农补贴在方式与结构上的科学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经营规模 农业碳排放效率 化学品投入强度 财政支农政策力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恒阳 张军以 彭国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解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15年的645.89万t降至2022年的620.74万t,库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农田土壤碳排放和畜禽养殖碳排放。库区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县间碳排放强度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2年,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呈脱钩关系。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关系以2019年为节点表现为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对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减少禽畜养殖业碳排放量、控制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和发挥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卢奕亨 尹忞昊 +1 位作者 田云 黄龙俊江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9,共12页
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对建设农业强国、践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之... 厘清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对建设农业强国、践行“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受地理区位、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农业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了两者的“倒U”型关系,推动其拐点左移,形态趋于陡峭;农村人口老龄化负向调节了两者的“倒U”型关系,推动其拐点右移,形态趋于平缓。进一步分析发现,2016年开始的农村三产融合试点政策强化了后期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在试点地区更为明显;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农业碳排放 非线性关系 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环境规制 农村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梦冉 徐小任 +3 位作者 王梁 段健 史舒琪 任丹丹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4-865,共12页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了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特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4431.95×10^(4)t增至2020年的4915.87×10^(4)t,其中化肥、翻耕是主要碳源,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65%以上,农药碳排放量始终处于最低水平。(2)2005年黄河流域省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山东省,为1241.68×10^(4)t。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河南省,排放量介于1360×10^(4)~1470×10^(4)t之间,农业碳排放量最低的一直是青海省。2020年黄河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向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农业生产效率对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东北低的空间变化特征;农业结构的负向影响高值区为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高值区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交界地区;农业劳动力规模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碳排放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培彬 黄可权 朱朝枝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依托于农业新质生产力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高效催化剂。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新质生... 依托于农业新质生产力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高效催化剂。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农业碳排放强度将会随之下降0.233个单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结论仍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会通过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及农业土地生产率而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表明,影响效应在非粮食主产区发挥得更加明显,并且呈现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居后的格局。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碳减排效应会伴随着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规模经营的门槛效应。据此,围绕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碳减排效应,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加快具有三农属性的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农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碳排放强度 农村劳动生产率 农业土地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16
作者 王韶华 吴海霞 +2 位作者 肖琴 李俊杰 李建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厘清气候变化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是支撑农业减碳政策制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愈加频繁。一方面极端高温直接促使土壤碳排放增加,将陆地生态系统变成碳源;另一方面为应对极端高温,农业发... 厘清气候变化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是支撑农业减碳政策制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愈加频繁。一方面极端高温直接促使土壤碳排放增加,将陆地生态系统变成碳源;另一方面为应对极端高温,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部分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因缺乏计划和引导加剧了农业碳排放。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中国2647个县域气候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劳动力就业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的调节作用。主要结论:①极端高温显著增加了农业碳排放,从[24℃,27℃)之间开始,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在大于等于33℃的极端高温下影响达到顶点;边际效应结果表明,极端高温的天数每增加一天,农业碳排放量将增加1.30%;日照时长与农业碳排放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日照时间越长,农业碳排放越少。②农业劳动力投入在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放大了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偏向性,财政支农水平对极端高温与农业碳排放的调节效应不显著。③异质性分析表明,极端高温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其对平原县和丘陵县、农业高增值县、粮食主产区具有显著的增碳效应。因此,有效的气候适应措施必须考虑极端气候变化下农业投入扩张对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生产的双重影响,尽量避免适应不良。农业的各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兼顾防灾、减碳和经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碳排放 极端高温 适应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农业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侯娜 王琛 +3 位作者 薛海峰 吴光宇 李明 刘荣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8-1418,共11页
农业碳排放核算作为识别农业活动主要碳排放源的关键步骤,对于促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以具有区位优势的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 农业碳排放核算作为识别农业活动主要碳排放源的关键步骤,对于促进绿色低碳农业发展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以具有区位优势的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该区域种植业、养殖业、能源消耗3方面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通过分析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揭示研究区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农业碳排放强度,分析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构建LMDI模型,深入探讨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多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业主要碳排放源为农作物种植与生长过程中氮肥的施用,养殖业主要为牲畜肠道发酵,能源消耗以农膜生产和有效灌溉为主。2)研究区农业总碳排放量呈缓慢递减态势,养殖业碳排放量占据首位,占比超过50%,且降幅较大;种植业碳排放量次之,其变化较平缓。3)鄂尔多斯农业总碳排放量最多,为包头的2倍以上,其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碳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包头农业碳排放总量维持在一个平稳且相对较低的水平;呼和浩特主要碳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4)研究区农业碳排放强度从2011年的5.4232 t∙(10^(4)¥)^(-1)降至2020年的2.5671t∙(10^(4)¥)^(-1),显示出绿色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态势,特别是包头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5)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规模水平是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中农业生产效率最为显著,而人力资源投入、农业碳排放强度和非城镇化水平则对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表现为抑制效应,其中农业碳排放强度为最主要的抑制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的农业碳减排提供科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LMDI模型 呼包鄂经济圈 农业生产效率 经济规模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马雯琪 郭金金 +4 位作者 孙宇颖 徐永明 于辰 王春 卢响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2,98,共6页
通过碳排放因子法测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1年兵团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 通过碳排放因子法测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1年兵团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种植业和畜牧业碳排放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50.86%和49.14%,氮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绵羊和奶牛是畜禽养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兵团北部区域相较于南部区域农业碳排放量更大、强度更高,农业减排压力较大。城镇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兵团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则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STIRPAT模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检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姬新龙 王书玉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3,共6页
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探究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以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考察其门槛效应,并从地理区位、粮食生产功能区两个维度进行异质性检验。研... 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探究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以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考察其门槛效应,并从地理区位、粮食生产功能区两个维度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绿色金融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及推动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下,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双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农业碳减排作用在西部地区及粮食产销平衡区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农业碳排放强度 产业结构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海彬 龚亚双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力,更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该研究在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中国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 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力,更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该研究在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中国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2—2022年中国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碳排放的全局莫兰指数均显著为正,且空间集聚效应呈现逐渐增强态势。2)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抑制农业碳排放,且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3)城镇化水平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抑制本地区及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农业种植结构对本地区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则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农业发展水平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农业碳排放,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则无显著影响。4)数字乡村建设的降碳效应在东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较为显著,但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则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碳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