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农业碳中和评价——以2010—2020年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师帅
周林庆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0-1933,共14页
精准评估农业碳中和水平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前提。在厘清学术界对农业碳中和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阐释农业碳中和的内涵,并从碳源与碳汇两个维度论述农业碳中和评价的理论架构,设置农业碳中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实证评...
精准评估农业碳中和水平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前提。在厘清学术界对农业碳中和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阐释农业碳中和的内涵,并从碳源与碳汇两个维度论述农业碳中和评价的理论架构,设置农业碳中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实证评价中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的农业碳中和水平。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碳中和水平总体经历了“下降-上升”两个阶段的变化,2010—2016年农业碳中和水平年均下降6.97%,2017—2020年年均增长19.43%。农业碳中和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据此建议各地结合区域农业碳源、碳汇的结构特征、自然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兼顾,从“减排”与“增汇”两手发力,协同推进农业碳中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中和
熵权-TOPSIS法
减排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碳中和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孙胜亮
黎明
+2 位作者
秦响玲
朱玉茹
包莉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2期35-40,共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农业部门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其碳中和对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尤为重要。该研究解析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评估各环节潜在的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农业部门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其碳中和对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尤为重要。该研究解析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评估各环节潜在的减排空间。当前农业碳中和建设中仍然欠缺政策、资金、技术及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未来可以通过加强法律规范、保障资金供应、推进技术创新和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以促进农业碳中和建设的发展,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
碳
排放
农业碳中和
减排潜力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碳”背景下韶关市农业碳中和效应的测度与动态评价
3
作者
刘浩
刘芮萌
欧阳博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205-210,共6页
为明确韶关市农业碳中和阶段特征,构建了基于5类碳源和2类碳汇的农业碳中和指标体系,测算2011—2021年韶关市农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和碳中和效应。结果表明,从碳排放总量看,韶关市农业碳排水平以年均6.00%的速度稳步增长,农业碳排强度则...
为明确韶关市农业碳中和阶段特征,构建了基于5类碳源和2类碳汇的农业碳中和指标体系,测算2011—2021年韶关市农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和碳中和效应。结果表明,从碳排放总量看,韶关市农业碳排水平以年均6.00%的速度稳步增长,农业碳排强度则以年均1.96%速度稳步下降。从碳排放结构看,对农业碳排放贡献率大小依次是物质投入(41.33%)、秸秆利用(21.33%)、牲畜养殖(17.86%)、水稻种植(16.82%)和土地利用(2.67%);韶关市农业碳汇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变动趋势;2011—2021年韶关市农业碳中和程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碳中和的年均实现程度为41.32%。农用化学品投入是最主要碳源、农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农业碳汇、需要着重控制要素投入和秸秆收获环节的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化转型。研究结果可为韶关市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中和
碳
排放
碳
汇
韶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碳目标下农业净碳排放时空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雨潮
田秀杰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02-109,共8页
基于重新构建的碳源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0个省市(不包含西藏)的农业净碳排放,通过重心移动模型和莫兰指数探讨其时空特征,并使用ARIMA-LSTM模型对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997—2021年中国农业净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但存在年际波动,中...
基于重新构建的碳源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0个省市(不包含西藏)的农业净碳排放,通过重心移动模型和莫兰指数探讨其时空特征,并使用ARIMA-LSTM模型对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997—2021年中国农业净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但存在年际波动,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结构上讲,2008年前畜牧业碳排放占比最大,但逐年下降,2008年后与农作物种植碳排放占比相近,农业能源碳排放和农地利用碳排放以2019年为节点分别占比最小;按照单碳源主导型、双碳源主导型和碳源均衡型以及单碳汇主导型、双碳汇主导型和碳汇均衡型等方式划分,可以从碳源类型差异和碳汇类型差异2个角度将30个省市各划分为7种地区;西南地区对农业净碳排放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农业净碳排放在“西北-东南”方向上越来越集聚,且其重心除1998年外均位于湖北省和重庆市内。农业净碳排放呈现空间聚集分布,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低值聚类区则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将于2035年达到-2804.43万t,农业实现碳中和;2025年农业净碳排放强度相比于2020年下降68%,2030年相比于2005年下降96.37%,农业于“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净
碳
排放
重心转移
空间集聚
农业碳中和
ARIMA-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陆交互作用与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
被引量:
2
5
作者
周启星
王辉
欧阳少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海岸带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低碳农业发展“前哨”。推动和发展碳中和农业符合时代所需,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海岸带区域发展碳中和农业的相关问题和重要性。首先,本文阐释了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海岸带碳中和农...
海岸带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低碳农业发展“前哨”。推动和发展碳中和农业符合时代所需,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海岸带区域发展碳中和农业的相关问题和重要性。首先,本文阐释了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海岸带碳中和农业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中的碳中和农业生物、人工光合作用与农业驱动以及该理念的工程化应用问题;最后,深入剖析了如何识别海岸带农业核心碳汇,包括原位监测、同位素标记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碳汇增强技术,为后续海岸带碳中和农业的构建、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促进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
中和
农业
海岸带
海陆交互作用
可持续发展
人工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碳中和技术研究进展及对农业碳减排的展望
被引量:
6
6
作者
年琳玉
王梦军
+1 位作者
孙笑阳
曹崇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共13页
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须解决CO_(2)排放量攀升的问题,并部署CO_(2)净零排放的技术。其中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因此推进农业领域减...
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须解决CO_(2)排放量攀升的问题,并部署CO_(2)净零排放的技术。其中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因此推进农业领域减排固碳技术是发展农业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介绍了CO_(2)捕集、封存及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利用化学、材料领域的物理化学等方法对CO_(2)进行捕集,并通过光电催化技术对CO_(2)进行高效转化;地质、海洋封存CO_(2)并通过矿物合成方法实现碳的循环再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将CO_(2)转化为燃料及化学物质,并对其在农业碳中和上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碳中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封存与转化技术
研究进展
农业碳中和
展望
碳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
2
7
作者
邱子健
李天玲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6,共11页
为探讨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固碳趋势,利用固碳速率法对江苏省2005—2020年农田固碳进行估算,重点分析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21—2060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进行预测...
为探讨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固碳趋势,利用固碳速率法对江苏省2005—2020年农田固碳进行估算,重点分析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21—2060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江苏省近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2020年估算量为282.55万t·a^(-1)(以C计,下同),在全省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中占比达20.17%;在空间分布上,固碳贡献最大的是苏北地区,无论是施用肥料还是秸秆还田贡献的固碳量,苏北地区均呈现高于苏中、苏南地区的态势;根据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分析,秸秆还田量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两种模型中,BP神经网络相较于随机森林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预测2021—2060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仍会在短期内持续升高,但随后将进入较稳定的平台期,其中2021—2026年间固碳量将持续升高并达峰值,为365.26万t·a^(-1),而到2060年固碳量则为348.12万t·a^(-1)。研究表明,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已逐步提升,但未来增长速率将趋于减缓,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固碳措施,重点是提升秸秆还田率及其固碳效率,同时现有研究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未来应将有机肥施用、绿肥还田、轮作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更为精准、全面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业碳中和
土壤固
碳
农田生态
碳
汇
机器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共同前沿理论的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追赶”效应解析
被引量:
2
8
作者
罗玉波
朱晨曦
王春云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基于200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将农业碳汇引入期望产出,测算省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解析各群组“追赶”效应。结果表明:1)考虑农业碳汇能力后,规模效率变动均值由1.002跃升至1.034...
基于200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将农业碳汇引入期望产出,测算省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解析各群组“追赶”效应。结果表明:1)考虑农业碳汇能力后,规模效率变动均值由1.002跃升至1.034,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靠技术进步“单轮”驱动,规模效率也是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2)通过共同前沿方法将各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来源分解为农业管理水平与农业生产条件,东北群组管理水平与生产条件均处于领先地位,华北群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而管理水平相对较弱,其余群组生产条件处于劣势而管理水平相对较好。3)从异质性角度来看,不同群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差异来自区域内与区域间,而区域间差异核心来源是技术前沿“追赶”幅度的差距,同时规模效率“追赶”幅度也对区域间差异有着较大影响。基于此,建议增强各地农业碳汇能力,通过继续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确权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不平衡
共同前沿分析
农业碳中和
追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8
9
作者
申卫收
杨思琪
+5 位作者
张欢欢
李庆
王铭科
潘钰璟
徐德红
高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9,共8页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最重要的人为排放源之一.本文以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白色芽孢杆菌Bacillus albus Lv5A、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p.subtilis NRCB002、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和...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最重要的人为排放源之一.本文以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白色芽孢杆菌Bacillus albus Lv5A、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p.subtilis NRCB002、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和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 NRCB026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土壤微宇宙试验及田间原位试验等方法,探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接种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RCB002>Lv5A>NRCB026>NRCB010,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2.3%、33.1%、34.2%和40.0%.选择NRCB010和NRCB026菌株进一步开展土壤微宇宙试验和田间原位试验.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在土壤微宇宙条件下接种NRCB010和NRCB026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1%和48%;在田间原位条件下,接种NRCB010和NRCB026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44%和73%.总之,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NRCB010和NRCB026能有效减少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研究结果将为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也将为发展具有促生和减排效应的生物肥料提供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中和
氧化亚氮(N_(2)O)
植物根际促生菌
温室气体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农业碳中和评价——以2010—2020年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师帅
周林庆
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0-1933,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3BGL236)。
文摘
精准评估农业碳中和水平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前提。在厘清学术界对农业碳中和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阐释农业碳中和的内涵,并从碳源与碳汇两个维度论述农业碳中和评价的理论架构,设置农业碳中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实证评价中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的农业碳中和水平。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碳中和水平总体经历了“下降-上升”两个阶段的变化,2010—2016年农业碳中和水平年均下降6.97%,2017—2020年年均增长19.43%。农业碳中和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据此建议各地结合区域农业碳源、碳汇的结构特征、自然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兼顾,从“减排”与“增汇”两手发力,协同推进农业碳中和进程。
关键词
农业碳中和
熵权-TOPSIS法
减排增汇
Keywords
agricultural carbon neutrality
entropy-weighted TOPSIS metho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ink increase
分类号
S-9 [农业科学]
F323.2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碳中和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孙胜亮
黎明
秦响玲
朱玉茹
包莉丽
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
出处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2期35-40,共6页
基金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研究项目(CATISPR-20240224)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G056)
湖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19Y043)。
文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农业部门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其碳中和对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尤为重要。该研究解析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评估各环节潜在的减排空间。当前农业碳中和建设中仍然欠缺政策、资金、技术及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未来可以通过加强法律规范、保障资金供应、推进技术创新和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以促进农业碳中和建设的发展,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
碳
排放
农业碳中和
减排潜力
发展路径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agricultural carbon neutrality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development path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碳”背景下韶关市农业碳中和效应的测度与动态评价
3
作者
刘浩
刘芮萌
欧阳博强
机构
韶关学院商学院/粤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205-210,共6页
基金
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202300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XYJ81)
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23WQNCX066)。
文摘
为明确韶关市农业碳中和阶段特征,构建了基于5类碳源和2类碳汇的农业碳中和指标体系,测算2011—2021年韶关市农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和碳中和效应。结果表明,从碳排放总量看,韶关市农业碳排水平以年均6.00%的速度稳步增长,农业碳排强度则以年均1.96%速度稳步下降。从碳排放结构看,对农业碳排放贡献率大小依次是物质投入(41.33%)、秸秆利用(21.33%)、牲畜养殖(17.86%)、水稻种植(16.82%)和土地利用(2.67%);韶关市农业碳汇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变动趋势;2011—2021年韶关市农业碳中和程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碳中和的年均实现程度为41.32%。农用化学品投入是最主要碳源、农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农业碳汇、需要着重控制要素投入和秸秆收获环节的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化转型。研究结果可为韶关市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碳中和
碳
排放
碳
汇
韶关市
Keywords
Agricultural carbon neutrality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sinks
Shaoguan City
分类号
S-9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碳目标下农业净碳排放时空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雨潮
田秀杰
机构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02-10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机制与路径选择”(项目编号:19BJY104)
黑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课题“黑龙江省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B01)。
文摘
基于重新构建的碳源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0个省市(不包含西藏)的农业净碳排放,通过重心移动模型和莫兰指数探讨其时空特征,并使用ARIMA-LSTM模型对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997—2021年中国农业净碳排放量处于下降态势但存在年际波动,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从结构上讲,2008年前畜牧业碳排放占比最大,但逐年下降,2008年后与农作物种植碳排放占比相近,农业能源碳排放和农地利用碳排放以2019年为节点分别占比最小;按照单碳源主导型、双碳源主导型和碳源均衡型以及单碳汇主导型、双碳汇主导型和碳汇均衡型等方式划分,可以从碳源类型差异和碳汇类型差异2个角度将30个省市各划分为7种地区;西南地区对农业净碳排放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农业净碳排放在“西北-东南”方向上越来越集聚,且其重心除1998年外均位于湖北省和重庆市内。农业净碳排放呈现空间聚集分布,高值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低值聚类区则位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中国农业净碳排放将于2035年达到-2804.43万t,农业实现碳中和;2025年农业净碳排放强度相比于2020年下降68%,2030年相比于2005年下降96.37%,农业于“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
关键词
农业
净
碳
排放
重心转移
空间集聚
农业碳中和
ARIMA-LSTM模型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陆交互作用与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
被引量:
2
5
作者
周启星
王辉
欧阳少虎
机构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C3709001)。
文摘
海岸带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低碳农业发展“前哨”。推动和发展碳中和农业符合时代所需,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海岸带区域发展碳中和农业的相关问题和重要性。首先,本文阐释了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海岸带碳中和农业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中的碳中和农业生物、人工光合作用与农业驱动以及该理念的工程化应用问题;最后,深入剖析了如何识别海岸带农业核心碳汇,包括原位监测、同位素标记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碳汇增强技术,为后续海岸带碳中和农业的构建、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对促进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碳
中和
农业
海岸带
海陆交互作用
可持续发展
人工光合作用
Keywords
carbon-neutral agriculture
coastal zone
sea-land intera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分类号
F3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X3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碳中和技术研究进展及对农业碳减排的展望
被引量:
6
6
作者
年琳玉
王梦军
孙笑阳
曹崇江
机构
国家中药材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9YFC1605804)。
文摘
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5℃。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须解决CO_(2)排放量攀升的问题,并部署CO_(2)净零排放的技术。其中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因此推进农业领域减排固碳技术是发展农业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介绍了CO_(2)捕集、封存及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利用化学、材料领域的物理化学等方法对CO_(2)进行捕集,并通过光电催化技术对CO_(2)进行高效转化;地质、海洋封存CO_(2)并通过矿物合成方法实现碳的循环再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将CO_(2)转化为燃料及化学物质,并对其在农业碳中和上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碳中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CO_(2)捕集
封存与转化技术
研究进展
农业碳中和
展望
碳
减排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
2
7
作者
邱子健
李天玲
申卫收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6,共11页
基金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碳达峰策略和路径前期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开放课题(ZKKT2022A09)。
文摘
为探讨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固碳趋势,利用固碳速率法对江苏省2005—2020年农田固碳进行估算,重点分析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21—2060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江苏省近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2020年估算量为282.55万t·a^(-1)(以C计,下同),在全省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中占比达20.17%;在空间分布上,固碳贡献最大的是苏北地区,无论是施用肥料还是秸秆还田贡献的固碳量,苏北地区均呈现高于苏中、苏南地区的态势;根据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分析,秸秆还田量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两种模型中,BP神经网络相较于随机森林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预测2021—2060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仍会在短期内持续升高,但随后将进入较稳定的平台期,其中2021—2026年间固碳量将持续升高并达峰值,为365.26万t·a^(-1),而到2060年固碳量则为348.12万t·a^(-1)。研究表明,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已逐步提升,但未来增长速率将趋于减缓,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固碳措施,重点是提升秸秆还田率及其固碳效率,同时现有研究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未来应将有机肥施用、绿肥还田、轮作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更为精准、全面的估算。
关键词
江苏省
农业碳中和
土壤固
碳
农田生态
碳
汇
机器学习预测
Keywords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al carbon neutrality
soil carbon fixation
farmland ecological carbon sink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共同前沿理论的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追赶”效应解析
被引量:
2
8
作者
罗玉波
朱晨曦
王春云
机构
北京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出处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CTJ006)。
文摘
基于200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将农业碳汇引入期望产出,测算省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解析各群组“追赶”效应。结果表明:1)考虑农业碳汇能力后,规模效率变动均值由1.002跃升至1.034,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靠技术进步“单轮”驱动,规模效率也是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2)通过共同前沿方法将各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来源分解为农业管理水平与农业生产条件,东北群组管理水平与生产条件均处于领先地位,华北群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而管理水平相对较弱,其余群组生产条件处于劣势而管理水平相对较好。3)从异质性角度来看,不同群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差异来自区域内与区域间,而区域间差异核心来源是技术前沿“追赶”幅度的差距,同时规模效率“追赶”幅度也对区域间差异有着较大影响。基于此,建议增强各地农业碳汇能力,通过继续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确权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关键词
农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不平衡
共同前沿分析
农业碳中和
追赶效应
Keywords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regional imbalance
meta-frontier analysis
agricultural carbon neutrality
catch-up effect
分类号
F3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8
9
作者
申卫收
杨思琪
张欢欢
李庆
王铭科
潘钰璟
徐德红
高南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2503,41771291)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XJDC202110300203)。
文摘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最重要的人为排放源之一.本文以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白色芽孢杆菌Bacillus albus Lv5A、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p.subtilis NRCB002、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和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 NRCB026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土壤微宇宙试验及田间原位试验等方法,探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接种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RCB002>Lv5A>NRCB026>NRCB010,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2.3%、33.1%、34.2%和40.0%.选择NRCB010和NRCB026菌株进一步开展土壤微宇宙试验和田间原位试验.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在土壤微宇宙条件下接种NRCB010和NRCB026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1%和48%;在田间原位条件下,接种NRCB010和NRCB026的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44%和73%.总之,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NRCB010和NRCB026能有效减少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研究结果将为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也将为发展具有促生和减排效应的生物肥料提供实际指导.
关键词
农业碳中和
氧化亚氮(N_(2)O)
植物根际促生菌
温室气体减排
Keywords
carbon neutrality in agriculture
nitrous oxide(N_(2)O)
plant rhizosphere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分类号
X5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农业碳中和评价——以2010—2020年为例
师帅
周林庆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碳中和发展路径研究
孙胜亮
黎明
秦响玲
朱玉茹
包莉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双碳”背景下韶关市农业碳中和效应的测度与动态评价
刘浩
刘芮萌
欧阳博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双碳目标下农业净碳排放时空演变及趋势预测研究
郑雨潮
田秀杰
《农业与技术》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海-陆交互作用与海岸带碳中和农业驱动
周启星
王辉
欧阳少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碳中和技术研究进展及对农业碳减排的展望
年琳玉
王梦军
孙笑阳
曹崇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预测
邱子健
李天玲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基于共同前沿理论的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追赶”效应解析
罗玉波
朱晨曦
王春云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申卫收
杨思琪
张欢欢
李庆
王铭科
潘钰璟
徐德红
高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