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慧农机赋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1
作者 江维国 任桂莹 徐波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0期150-156,共7页
智慧农机赋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是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MOA理论,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选取全国31个省(区、市)作为研究案例,探究动机—机会—能力三维度下智慧农机包含的6个条件因素赋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作用... 智慧农机赋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是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MOA理论,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选取全国31个省(区、市)作为研究案例,探究动机—机会—能力三维度下智慧农机包含的6个条件因素赋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与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单一因素并不能构成较高程度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必要条件;智慧农机赋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共存在3条组态路径,根据涉及的维度可将其分为动机—机会驱动型和动机—机会—能力共驱型;不同路径的解释力度存在差异,表明智慧农机赋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路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因此,要充分释放智慧农机对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赋能效应,需进一步健全智慧农机动力驱动体系、创造发展新机遇并深化能力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机 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绿色生产转型路径研究
2
作者 刘洋 岳晓鹏 +1 位作者 唐孝宇 于法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82-1894,共13页
气候变化正深度重构全球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本文在解析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内涵特征与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发展现状、转型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农业绿色生产转型以技... 气候变化正深度重构全球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本文在解析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内涵特征与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发展现状、转型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农业绿色生产转型以技术赋能与政策驱动为双引擎,推动农业生产向低碳化、高效化与可持续化方向演进,呈现出经济-生态效益协同、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耦合、区域差异化路径与“双碳”目标约束并存等典型特征。其内在逻辑立足于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理论与生态现代化理论,旨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与效益提升的多元平衡,依靠技术创新、政策调控与市场响应的协同作用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其转型困境具体表现为农业投入品增加导致面源污染加剧、极端天气频发迫使农业生产结构亟待调整、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应通过优化种植制度与区域布局、加强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完善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等路径,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的韧性与适应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生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绿色生产转型 粮食安全 农业绿色发展 气候智慧型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组织化对稻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江西省1988份调查数据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胤 刘滨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8期145-152,共8页
近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绿色化生产涉及多个环节,其中稻农在生产环节中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是既是绿色化生产的源头,也关乎粮食生产保障的国家战略。因此本... 近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绿色化生产涉及多个环节,其中稻农在生产环节中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是既是绿色化生产的源头,也关乎粮食生产保障的国家战略。因此本文基于稻农微观视角,利用江西省1988份稻农调查数据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探究农户组织化对稻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影响与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组织化对稻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促进稻农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社会化服务可以推动其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并对文化程度较高、以务农为主和土地细碎化程度较低的稻农影响更显著。要在大力提升农户组织化水平的基础上,支持农户在种植生产过程中主动采用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农 农户组织化 社会化服务 绿色生产技术采纳 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融入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驱动机制分析--以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建华 钭露露 马玲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5-177,共13页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认知—意愿—行为”三个阶段分析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驱动机制,并引入家庭禀赋完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苏省实地调研数据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户对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认知—意愿—行为”三个阶段分析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驱动机制,并引入家庭禀赋完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江苏省实地调研数据对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户对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认知因素可具体显化为便利条件、难度评价、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且认知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2)便利条件能够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并能够通过难度评价与行为态度间接正向影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愿与行为;此外,主观规范也能够通过行为态度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3)家庭禀赋特征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与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农业收入稳定性与农地的平均地块面积是影响农户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愿转化为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认知 家庭禀赋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意愿与行为悖离 农业绿色生产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新形势下粮桑套种模式应用与研究
5
作者 曹瑜心 《农村实用技术》 2025年第8期96-97,共2页
以生态农业理念为导向,本研究通过探讨新形势下粮桑套种模式的应用与研究,旨在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切实提高桑园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粮桑复合种植,提高种植综合收益。文章首先对粮桑套种的概念进行定义,阐述其被广泛引入的产生... 以生态农业理念为导向,本研究通过探讨新形势下粮桑套种模式的应用与研究,旨在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切实提高桑园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粮桑复合种植,提高种植综合收益。文章首先对粮桑套种的概念进行定义,阐述其被广泛引入的产生背景。研究以实地田间实验的方式,对比分析了单一旱地作物种植模式和粮桑套种模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显示,比起传统的种植模式,粮桑套种模式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增强粮食作物产量稳定性、提高地区农业经济收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该研究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农村粮食自给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同时有望推动中国农业往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则需加强技术指导,推广多种复合种植模式,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桑套种 生态效益 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土地利用效率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