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李媛
熊婉辰
任保平
-
机构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
出处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3BJY179)。
-
文摘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下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要求。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从“基本支撑―创新驱动―外部环境”三个维度系统阐释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使用Dagum基尼系数、二次指派程序(QAP)、马尔科夫链等方法,系统探究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在样本期内逐年提升,但区域异质性明显,整体呈现“东部>全国>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解表明,区域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形成机理看,人力资本、农业传统基础设施、政府干预和技术创新均能影响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的空间不平衡,且影响力依次增强;从时空演变看,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的类型演进具有稳定性,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地理依存性,并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
关键词
农业数字化转型
农业产业数字化
农业数字产业化
区域差异
-
Keywords
agricultur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ig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
分类号
F3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测度、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5
- 2
-
-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
机构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
出处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3BJY179)。
-
文摘
数字乡村的均衡发展是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系统测度中国省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对数字乡村发展差异的来源及演变进行区域和结构分解,并进一步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省际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性特征;第二,空间分解表明,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结构分解表明,静态视角下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的内部结构来源主要在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乡村发展环境差异,而动态视角下中国地区之间的农业产业数字化与农业数字产业化发展差距正在悄然扩大;第四,从驱动因素来看,数字乡村发展差异受到地区间政府干预、农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及对外开放差异的共同影响,但各因素的具体作用强度受到区域异质性制约。本研究为缩小中国地区间、城乡间及群体间数字鸿沟,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业产业数字化
农业数字产业化
地区差异
方差分解
QAP
-
Keywords
digital villages
dig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agricultural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variance decomposition
QAP
-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3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