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技术进步、农业规模经营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飞 孙建国 崔要奎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4-128,共5页
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和约束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并存在基于农业规模经营的门槛约束。考虑到... 文章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和约束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并存在基于农业规模经营的门槛约束。考虑到农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通过缩短样本时间跨度、变换样本、更换空间矩阵等方法再次进行回归后,结论仍然稳健。在技术推广应用的短期摩擦向长期增益转化的过程中,只有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推动土地流转、产业集聚等形式多样的农业规模经营,为先进技术落地提供应用场景,才能真正释放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土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集聚 空间溢出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与衰减边界的视角
2
作者 汤慧敏 刘辉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345,共11页
农业低碳发展对中国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是关键驱动力。基于2005—2023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及衰减边界,并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 农业低碳发展对中国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是关键驱动力。基于2005—2023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及衰减边界,并探讨其内在机制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高”与“低—低”集聚;农业技术进步不仅能降低本地农业碳排放强度,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减排;农业前沿技术进步与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均对本地及邻近地区农业碳减排有积极影响,但前者起主导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直接减排效果显著但空间溢出效应微弱,中西部地区虽呈现空间负相关性,但农业技术进步在推动碳减排上作用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呈“倒U形”变化,400 km范围内逐渐增强,在400~700 km范围内显著减弱,超出700 km则不再显著。因此,要持续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消除技术扩散障碍,优化技术布局与资源配置,实施差异化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碳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衰减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非农收入、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董丽晶 李英杰 孙振亚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基于200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调节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非农收入、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供给安全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民非农收入与粮食供给安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农业技术进步... 基于200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调节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非农收入、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供给安全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民非农收入与粮食供给安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农业技术进步显著促进粮食供给安全,机制分析验证了农业技术进步在农民非农收入与粮食供给安全之间存在调节效应;②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农收入在粮食主产区和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最早出现倒U型拐点,且对非粮主产区和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影响更大,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在粮食主产区和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更为显著;③门槛检验得出,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供给安全存在非线性单一门槛特征,当非农收入跨过门槛值6.370时,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由弱变强。因此,提出促进非农收入增长的同时多举措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科技研发投入、注重农业技术投入的区域化差异等政策建议,以不断提升我国粮食供给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非农收入 农业技术进步 粮食供给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王衍 周蝶 +2 位作者 袁礼伟 彭娇婷 张克新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36-41,共6页
农业碳减排对于实现“3060”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2013—2022年的统计数据,引入岩溶渗漏修正系数对IPCC法进行改进从而测算农业碳排放量,利用熵权法构建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碳减排对于实现“3060”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2013—2022年的统计数据,引入岩溶渗漏修正系数对IPCC法进行改进从而测算农业碳排放量,利用熵权法构建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技术进步率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2013—2022年间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2013—2022年间贵州省农业技术进步率呈现“波动上升、增量受限”的特征;农业技术进步每提升1单位,农业碳排放增加52.799单位;农业现代化水平每提高1单位,碳排放减少26.074单位。据此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贵州省农业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技术进步 线性回归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黄骏 刘宗飞 李健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碳减排的核心驱动力,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产结构和增强碳汇能力三个方面。然而,当前农业低碳转型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推广效能低、监测体系缺失及实施主体动力不足等问题。为... 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碳减排的核心驱动力,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产结构和增强碳汇能力三个方面。然而,当前农业低碳转型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推广效能低、监测体系缺失及实施主体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构建模块化低碳设施体系与金融支持机制,推进数字孪生农技平台建设,加快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并创新碳资产赋能与政策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碳转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生产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共同富裕 被引量:5
6
作者 任晓聪 程思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8-83,共6页
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治理单元,也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动能。文章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共同富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 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治理单元,也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动能。文章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共同富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快农民共同富裕进程,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中西部地区省份和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其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效果强于东部地区省份和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较好的省份。(3)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对本地农民共同富裕有促进作用,还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民共同富裕 农业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学涛 张丽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9,共12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相对效率,进而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在“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背景下,本文运用地级市农业部门数据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相对效率,进而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在“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背景下,本文运用地级市农业部门数据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要素,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2)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会促进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要素,而促进富裕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还会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 农业产业结构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
8
作者 武海东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89,共7页
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2013一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共同富裕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作用机制和异... 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2013一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共同富裕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共同富裕的驱动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1)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是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2)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与建设水平异质性,在中西部省份与乡村建设水平较低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致富效应、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民共同富裕 农业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城县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增收效应研究
9
作者 王梓丞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9期181-183,共3页
以河南省襄城县为例,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的农民增收效应。得出结论:农业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加上,同时,... 以河南省襄城县为例,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的农民增收效应。得出结论:农业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加上,同时,农业技术进步对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的作用要大于工资性收入,这也反映了农业技术进步主要通过直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来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进步在农民增收效应方面的直接与间接作用,通过持续加大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以及大力提升农业技术创新人员及农民的素质,发挥农业技术进步的农民增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民增收 襄城县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被引量:80
10
作者 魏金义 祁春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要素禀赋条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制约,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动力,两者间的高度耦合协调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要素禀赋和技术条件都有所变化。本文从耦合关系的视角,利用耦合协调模型,... 要素禀赋条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制约,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动力,两者间的高度耦合协调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要素禀赋和技术条件都有所变化。本文从耦合关系的视角,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性,并对各地区间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要素禀赋结构的优化速度滞后于技术进步的步伐;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性没有发生明显波动,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且呈现出"U"型的变化趋势;1981—2011年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已由改革开放初的低度耦合协调发展成为高度耦合协调;各地区间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性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地区两者间耦合协调关系属于中度耦合协调型,北京和西藏两地仍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仅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省为高度耦合协调型。在农业改革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发挥市场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两者的高度耦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各地区农业要素禀赋条件的差异性,选择与当地要素禀赋相适应的技术类型,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和技术本身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要素禀赋 耦合度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于敏 方子节 +1 位作者 姜明伦 杨晶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94-297,共4页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运用C-D生产函数就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了简要分析。选取农业总产值、劳动力投入、化肥施用量作为...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运用C-D生产函数就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了简要分析。选取农业总产值、劳动力投入、化肥施用量作为变量,找出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从政策环境、资金投入、教育投入等方面对云南省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推拉理论”和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朱业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0,共8页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新型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被引量:46
13
作者 杨义武 林万龙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57,共13页
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运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进行再检验,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纯收入影响显著为正,对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 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运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进行再检验,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纯收入影响显著为正,对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效应逐渐体现出来且影响力呈递增趋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省份,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越明显;当农民工资性收入严重低于经营性收入时,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剩余并不能转化为供给剩余,此时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增收,随着这一比重逐渐变大,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效应由负转正且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城乡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效应越大。稳健性检验保证结论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民增收 收入结构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林红 李莲青 王娟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9,共6页
基于2002—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4年的面板数据,用混合OLS、固定效应(FE)估计、随机效应(RE)估计以及差分GMM研究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 基于2002—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4年的面板数据,用混合OLS、固定效应(FE)估计、随机效应(RE)估计以及差分GMM研究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为正;在5%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最后,文章关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加,最终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业技术进步 农民收入 差分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解 被引量:18
15
作者 徐会奇 王克稳 李辉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37,共13页
中国农业增长除受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等投入要素的影响之外,技术进步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扩展的CD函数,采用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广义技术进步中分解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农业结构效应和农业总投资的外部... 中国农业增长除受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等投入要素的影响之外,技术进步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扩展的CD函数,采用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广义技术进步中分解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农业结构效应和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影响,进而更为精确地测算了1995-2008年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明显,农业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动呈现分阶段的特征,而且近年间降为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索罗残值法 技术进步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59
16
作者 王爱民 李子联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36,共6页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四种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优质化、促使品种多样化、促进劳动力转移。不同机制产生的影响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四种机制的综合效应。笔者运用联立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四种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优质化、促使品种多样化、促进劳动力转移。不同机制产生的影响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四种机制的综合效应。笔者运用联立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率对农民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减少0.6116%;农业技术进步通过产品优化、品种多样化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均产生正向影响,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分别增加1.1584%、0.2724%和0.4752%。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总效应为正,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加1.2947%。比较不同机制的收入效应,说明运用农业技术进步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民收入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实证 被引量:31
17
作者 雷振丹 陈子真 李万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71,共5页
文章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师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以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具有双重门槛效... 文章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师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以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变化呈"正U型"。通过偏效应的计算得到,人力资本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兵团农业碳排放效率分别会提高11.75%和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碳排放效率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乐柱 李锦宇 于卉兰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基于1982-2010年广东省统计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余值法测算农业技术进步水平时间序列,结合农村金融发展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结果表明:尽管广东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关... 基于1982-2010年广东省统计数据,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余值法测算农业技术进步水平时间序列,结合农村金融发展衡量指标,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关系。结果表明:尽管广东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关系,但二者仅具有单向格兰杰因果联系,即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均不是农业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故广东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间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业技术进步 规模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解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丽 陈耀 高芸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2-708,共7页
采用甘肃省1990—2014年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Translog生产函数构建了农业技术进步测算模型,并将广义农业技术进步定量分解为狭义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报酬收益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结果表明,狭义技术进步是广义技术进步最主要的构成部... 采用甘肃省1990—2014年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Translog生产函数构建了农业技术进步测算模型,并将广义农业技术进步定量分解为狭义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报酬收益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结果表明,狭义技术进步是广义技术进步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狭义技术进步又以中性进步为主;能够获得稳定的规模收益,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但改善极不明显;物质投入是甘肃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进步贡献仅次于物质投入,农业劳动力效率低下,耕地负效应显著;甘肃省农业发展仍处粗放阶段但已逐渐向集约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Translog生产函数 随机前沿分析 测算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构成因素的分解及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社梅 毛小报 黄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387,共4页
在分解农业技术进步构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的办法,对浙江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与政策、服务技术三大类12项构成因素的权重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技术进步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分解农业技术进步构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的办法,对浙江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与政策、服务技术三大类12项构成因素的权重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技术进步起决定性的作用,贡献度超过了50%;12个单项因素中,动植物品种改良技术贡献最大;管理与服务技术中,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技术贡献较大。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加强良种良法的研究和推广;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促进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协调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构成因素 德尔菲方法 政策建议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