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 被引量:45
1
作者 张心昱 陈利顶 +3 位作者 傅伯杰 李琪 齐鑫 马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198-3204,共7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起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延怀盆地为典型研究地区,选择6种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共计42块样地,在1m深土体内分层采集197个土壤样品.研究结果表明:(1)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SOC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5 cm土层中,剖面中SOC含量自上向下明显降低.(2) 通过对6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果园和高投入的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4.16~10.00 g kg^-1和4.73~9.31 g kg^-1; 菜地土壤在0~4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6.42~9.67 g kg^-1;大豆地、中、低投入玉米地土壤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较低,变化范围分别为3.27~7.73 g kg^-1、3.14~8.33 g kg^-1和1.83~7.67 g kg^-1. (3)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密度影响的趋势与对SOC含量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在0~100 cm土壤中,SOC密度的顺序为果园>菜地>高投入玉米地>中投入玉米地>大豆地>低投入玉米地,变化范围为4.15~8.22 kg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管理 土壤有机碳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2
2
作者 杨长明 欧阳竹 +1 位作者 杨林章 董玉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48-4155,共8页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华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小麦.玉米轮作的粮田相比,果树和苜蓿栽培明显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氯(TN)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和分配比例。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可矿化碳(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分别增加了34.0.5%和66.3%。果树栽培还明显增加了土壤〉250μm水稳性团聚体(WSA)的含量,同时减少了土壤粘粒分散率(CDR)。苜蓿栽培也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和MNC含量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温室大棚栽培前期(2-3a)的土壤TOC和TN较传统粮田略有增加,但随着耕作历史的增加,土壤TOC和TN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传统粮田相比,温室大棚内的土壤LOC,POC,LFOC和WSOC含量与比例均有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幅度随栽培历史的延长而明显增加。7-10a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EOC,POC,LFOC和WSOC含量较传统粮田分别下降了31.3%,41.7%,35.6%和42.1%。温室大棚栽培的土壤MBC和MNC较传统粮田的土壤平均分别低15.9%和10.1%。温室大棚栽培,特别是长期栽培降低了土壤中〉25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粘粒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250v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所测定的有机碳组分含量皆成明显的正相关,特别是POC,LFOC和MBC与WSA达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893,0.856。这表明,土壤POC,LFOC和MB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金成伟 闫德智 贾凤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6-339,共4页
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为研究区域,探讨6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油菜—大豆轮作、水稻—小麦轮作、荒地、菜地、桑园以及梨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有机质、总氮、颗粒态有机质、团聚体结构、容... 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为研究区域,探讨6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油菜—大豆轮作、水稻—小麦轮作、荒地、菜地、桑园以及梨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有机质、总氮、颗粒态有机质、团聚体结构、容重等土壤质量指标的明显变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水稻—小麦轮作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以及颗粒态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较低的容重,表明水稻—小麦轮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桑树种植需肥量较大,大量有机肥的施用使其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剧烈的人为扰动,菜地各土壤质量指标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质 容重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史永亮 蒋桂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01-106,共6页
以鄱阳湖平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形成因素对SOC和STN含量的影响,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和修正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定量描述了不同因素影响的大小,用Spearman相关系数比较了环境协变量与SOC、STN含量... 以鄱阳湖平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形成因素对SOC和STN含量的影响,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和修正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定量描述了不同因素影响的大小,用Spearman相关系数比较了环境协变量与SOC、STN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OC和STN含量的空间分布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高含量区域沿着南潦河流域分布,K-S检验值均具有显著性,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SOC含量、STN含量、碳氮比在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植被覆盖和土壤类型对SOC含量、STN含量、碳氮比三者的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均不明显;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调整R^(2)分别为0.381、0.508、0.263。由此可知,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平原地区土壤营养成分起着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鄱阳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