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研究
1
作者 温成韬 《湖北农机化》 2020年第14期3-4,共2页
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生产要素,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农机供需矛盾紧张、农业机械化相关法律不健全、农机培训形式化以及农机... 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生产要素,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农机供需矛盾紧张、农业机械化相关法律不健全、农机培训形式化以及农机推广困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协调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关系,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劳动力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以经营规模与劳动力转移为调节变量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桂英 谢文军 +3 位作者 陈跃灵 杨梦琦 张梦梅 周利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1-279,共9页
厘清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加入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IV—2SLS),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民收... 厘清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对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加入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IV—2SLS),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两者呈倒“U”型关系,即农民收入先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生增长,后随着农户对农机需求趋于饱和发生下降。经营规模与劳动力转移在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都产生增强性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非粮食主产区影响不显著。提出有关部门应积极优化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对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民收入 经营规模 劳动力转移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卫洪 于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U”型变化趋势,上游农业生态效率高于中游、下游及总体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间接提升农业生态效率。门槛检验进一步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由此,长江经济带应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劳动力 资本 要素配置 农业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保险、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4
作者 郑军 宁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2,I0003,共18页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路径。本文基于30个省份2010—2022年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诠释农业保险能够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农业全要...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路径。本文基于30个省份2010—2022年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诠释农业保险能够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具有劳动力要素配置效应和生产普惠效应,农业保险的保障性表现为分散风险和改变农户生产预期,提升劳动力的经济效率和生产活动的灵活性,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劳动力要素配置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表现为减轻农民负担和促进农业生产投资与技术创新、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活力,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形成生产普惠效应。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农业保险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中介机制。同时进一步的拓展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农村现代产业融合程度、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自然禀赋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此外,通过对农业保险多维生产普惠效应的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和农业生产绿色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劳动力资源配置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健 吴海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81,共14页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能否成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当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农业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和...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能否成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当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农业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显著抑制农业产业链韧性。(2)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则能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不利影响。(3)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田减灾抗灾、农业信息获取、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资金约束缓解是数字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不利影响的有效路径。(4)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数字技术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不利影响,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则不利于这一缓解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农业产业链韧性 数字新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 数字普惠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光伏农业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燕晴 姚茜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23-126,共4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光伏农业的内涵、研究现状、特征、模式,并探讨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光伏农业通过将太阳能发电与农业生产二者整合,形成经济-生态-社会多维效益,经济方面表现为增加农民收...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光伏农业的内涵、研究现状、特征、模式,并探讨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光伏农业通过将太阳能发电与农业生产二者整合,形成经济-生态-社会多维效益,经济方面表现为增加农民收益与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生态方面体现在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排放;社会方面则关联于农村产业转型与技术普惠。光伏农业主要涵盖两大应用场景,一是地面应用,通常指光伏发电与农业大棚相结合的模式;二是水面应用,主要指光伏发电与渔业相结合的渔光互补模式。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初始投资成本高、政策配套滞后等挑战,规模化推广仍存瓶颈。光伏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需提高技术创新,通过政策设计平衡多方利益,以量化长期生态效益。这为深化光伏农业理论体系、完善实践路径提供参考,同时,为政策制定者与从业者协调能源转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农业 可持续发展理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不对称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及经济法规制——基于经济人假设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燕 邓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82,共4页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必然面临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过剩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并不顺畅,除传统制度因素外,直接因素是大量转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必然面临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过剩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并不顺畅,除传统制度因素外,直接因素是大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供求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因此,基于经济人假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寻求经济法规制框架,这既是经济法的现实使命,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劳动力转移 现代农业 经济法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被引量:4
8
作者 崔凡 朱新武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0,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缩... 文章基于2011—2022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城市与南方城市,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另外,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缩小本地城乡收入差距,并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 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养殖场的用工机制——兼论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劳动力结构转型
9
作者 王惠 吴惠芳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17,共8页
基于山东省数字化养殖场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养殖场的用工机制,并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劳动力结构转型问题。结果表明:数字化养殖场通过机器养猪、灵活聘用大学生和实习生、雇佣夫妻工的“技术-市场-家庭”用工逻辑,有效破解了用... 基于山东省数字化养殖场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养殖场的用工机制,并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劳动力结构转型问题。结果表明:数字化养殖场通过机器养猪、灵活聘用大学生和实习生、雇佣夫妻工的“技术-市场-家庭”用工逻辑,有效破解了用工困境,形成“多腿并行”“新旧共存”“人机结合”的生产优化组合,保障养殖场的高效运营。然而,当前仍需关注“技术-市场-家庭”用工逻辑中不同生产力之间存在的不同步、不协调、不匹配等问题。数字化养殖场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探索,其用工机制的讨论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劳动力结构转型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据此,建议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时,重点关注劳动力结构转型中技术的社会适应性与自然协调性、劳动力市场中新型劳动者供给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技术发展中传统和现代的衔接性与融合创新性以及人与机器的协同性等问题,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养殖 用工机制 农业新质生产力 劳动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龚承刚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湖北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经济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足迹评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施途径
11
作者 杨琴 岳丽杰 +3 位作者 刘禹池 杨勤 刘永红 王谢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4,共4页
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文章探讨农业环境足迹评估的概念、意义、实施方法及农业生产流程优化措施。农业环境足迹评估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旨在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足迹... 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文章探讨农业环境足迹评估的概念、意义、实施方法及农业生产流程优化措施。农业环境足迹评估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旨在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足迹、氮足迹、水足迹和能源足迹。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基于评估结果的农业生产流程优化建议,包括土地选择与布局、作物选择与规划、肥料管理、灌溉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废弃物管理和农产品加工与储存,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环境足迹评估 可持续发展 生命周期评估 资源利用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业氮素污染减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
12
作者 何佩莹 陈彬卉 +1 位作者 张秀明 谷保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19,共9页
为探究浙江省农业氮素污染减半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本研究对浙江省90个县(市、区)的农业氮素污染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成本效益分析评估了农业氮素污染减半的成本效益,并量化了其对浙江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潜在贡-献。... 为探究浙江省农业氮素污染减半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本研究对浙江省90个县(市、区)的农业氮素污染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成本效益分析评估了农业氮素污染减半的成本效益,并量化了其对浙江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2017年浙江省农业氮素污染(包括NH_(3)、N_(2)O、NO_(x)、NO_(3)等4种形式的活性氮)总排放量为21万t,利用现有技术基本-上可以将氮素污染减半(NH_(3)56%、N_(2)O 37%、NO_(x) 45%、NO_(3)49%),需要投入32亿元,但这将带来165亿元的社会效益。浙江省农业氮素污染减半有望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水平整体提高32%。研究表明,优化农业氮素管理可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氮素污染 氮素减排 成本收益 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3
作者 佘欢 李鹏 +2 位作者 李娟 冯朝红 张靖铷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1-422,共12页
[目的]评价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探究其驱动因素,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运用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可持续发... [目的]评价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探究其驱动因素,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能值分析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运用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呈现显著动态变化: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波动(均值1.98×10^(22)sej),不可更新资源持续衰减,工业辅助投入上升,可更新有机能下降,作物产量保持增长;(2)可持续发展评估显示,能值产出率(E_(YR))显著提升,环境负载率(E_(LR))持续增加,能值可持续指数(E_(SI))虽转为可持续状态但水平较低;(3)驱动因素分析表明,人口效应是首要驱动因素,经济效应贡献度由负转正,投入结构效应由正转负,土地面积效应影响最小。[结论]2000—2020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上升,驱动因素贡献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口效应、经济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土地面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几字湾地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驱动因素 能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农业与粮食未来:地方居民视角下的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丽江市J村为例
14
作者 何涓 陈亚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168,共10页
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关联着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大食物观的内涵强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要求地方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收集地方居... 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关联着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大食物观的内涵强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要求地方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收集地方居民对食物系统内外部环境的感知数据和日常实践情况,全面评估其对食物系统发展的认知和日常实践,揭示地方居民参与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倾向途径。运用Rank-Based Quotient分析方法,识别地方居民视角下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结果表明:(1)地方居民对于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实践总体保持中立。(2)在参与途径方面更倾向于直接参与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标准下的食品加工和/或包装活动。(3)地方农业文化活动在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不仅揭示了地方农业文化活动在地方居民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食物系统 地方居民 大食物观 地方农业文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有福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35-238,共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通过倒逼要素替代、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改变“二元”等途径促进农业现代化,但也有可能因为选择性转移弱化农业人力资本,从而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该研究以新疆为例,根据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劳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通过倒逼要素替代、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改变“二元”等途径促进农业现代化,但也有可能因为选择性转移弱化农业人力资本,从而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该研究以新疆为例,根据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务工收入,提高转移就业意愿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业现代化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路径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高雅 《广东蚕业》 2025年第3期118-120,共3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大,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其职业技能薄弱问题日渐突出。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大,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其职业技能薄弱问题日渐突出。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现状及成效,指出了其在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农业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评价机制等路径,以期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能,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 农村 劳动力转移 职业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世花 《河北农机》 2025年第5期88-90,共3页
农业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作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载体,其推广效能直接影响碳中和目标达成与乡村产业振兴进程。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广与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系统性问题,其核心症... 农业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作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载体,其推广效能直接影响碳中和目标达成与乡村产业振兴进程。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推广与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系统性问题,其核心症结在于政策协同不足、资金供给失衡、产业联动薄弱及资源循环低效。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构建分级分类政策体系以增强制度供给精准性,创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破解投入瓶颈,通过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价值链条重构,完善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研究为破解生态农业技术扩散障碍、提升系统可持续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框架,对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技术 推广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地坝建设对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为例
18
作者 马玲娃 史怡芯 +4 位作者 范星燕 党瑞地 冯靖雯 罗君 陶玮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5期57-62,共6页
为探索淤地坝建设对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为例,构建了淤地坝建设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框架,结合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拦截泥沙、蓄洪滞泄、减蚀固沙、改善植被生... 为探索淤地坝建设对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为例,构建了淤地坝建设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框架,结合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拦截泥沙、蓄洪滞泄、减蚀固沙、改善植被生长环境、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预防自然灾害与淤地坝建设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淤地坝建设对减蚀固沙的影响最大,对预防自然灾害影响较小;(2)粮食供给、牲畜饲养、农作物质量、农作物产量、农作物供水量、土壤肥力与淤地坝建设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淤地坝建设对粮食供给、农作物供水量的影响最大,对农作物质量影响较小;(3)淤地坝建设对保持土壤肥沃和牲畜饲料供应两个方面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影响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称钩驿镇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西北地区农牧结合生态农业产业链优化探索
19
作者 赵文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4期52-54,共3页
种植业、畜牧业是西北地区农业的两大系统,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以及土地空间中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且能减少环境污染、控制病虫草害、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系统生产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契合可持续... 种植业、畜牧业是西北地区农业的两大系统,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以及土地空间中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且能减少环境污染、控制病虫草害、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系统生产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对此,应从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产业整合、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科技创新五个方面,采取好措施,助力西北地区农牧结合生态农业产业链持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农牧结合 生态农业 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20
作者 王丽 程一千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4,共3页
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农业韧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农民群体收入和农业生产实施推进,对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转型意义重大。增强农业韧性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业专业化程度,并同时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以多元化发展经营降低外部风险对区域整体的冲... 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农业韧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农民群体收入和农业生产实施推进,对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转型意义重大。增强农业韧性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业专业化程度,并同时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以多元化发展经营降低外部风险对区域整体的冲击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扩大非农就业,实现农民择业就业的多样化,还在此过程中形成产业带动和生产力助推效应,可通过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未来为持续提升农业韧性,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口,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嵌入度,进一步释放农村人力资本;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区域间资源共享,进一步丰富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先进生产要素占比,进一步优化农民综合素养;扩大农业信息共享和潜在风险警示,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预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韧性 农业现代化 非农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