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6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传统资源权视角的农业传统知识法律保护
1
作者 杨红朝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7-641,共5页
农业传统知识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源,农业传统知识应界定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对农业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不仅应利用知识产权制度,还应针对其本质和特点构建专门的保护制度。从传统资源权理论的视... 农业传统知识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源,农业传统知识应界定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对农业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不仅应利用知识产权制度,还应针对其本质和特点构建专门的保护制度。从传统资源权理论的视角,对农业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传统知识 传统社区 传统资源权 法律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与价值重塑 被引量:1
2
作者 伽红凯 王庆霖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5,共7页
浩瀚历史长河孕育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农耕文明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赓续农业优良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统农业智慧的宝贵资源与多重价值,深入探讨了全球视野下... 浩瀚历史长河孕育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农耕文明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赓续农业优良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统农业智慧的宝贵资源与多重价值,深入探讨了全球视野下守望传统农耕智慧的理论逻辑,并提出传统农业智慧当代价值重塑的四大实践路径:一是汲取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二是构建人与“农遗”的双向对话,激发对传统农业智慧的情感共鸣;三是融合活态经济路径,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四是构建当代话语体系,增强其全球影响力。这些路径不仅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视角,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农业智慧 保护传承 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种植区传统农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颜永杰 《北方水稻》 2025年第1期78-80,96,共4页
保护水稻种植区传统农业遗产是一项融合文化传承的综合工程,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并构建多元化保护机制,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作用。强化科研与教育支持可以提升... 保护水稻种植区传统农业遗产是一项融合文化传承的综合工程,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并构建多元化保护机制,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协同作用。强化科研与教育支持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和公众参与度,确保保护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多方合力和创新模式则可以使传统农业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独特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植区 传统农业 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4
作者 赵良凯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29-132,共4页
本文在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详细探讨了甘肃省传统农业转型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滞后、资源利用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甘肃省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多元化发展、... 本文在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详细探讨了甘肃省传统农业转型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滞后、资源利用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甘肃省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多元化发展、乡村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最后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特色化、多元化转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完善土地确认权并推广规模化经营以及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四条路径对甘肃省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阐述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传统农业 升级路径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农业经济对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陈秀清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4期35-36,39,共3页
本研究分析了数字农业经济对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农业经济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农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数字农业经济凭借精准资源配置,优化土地、水资源利用,降低投入浪费;借助智能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与... 本研究分析了数字农业经济对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农业经济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农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数字农业经济凭借精准资源配置,优化土地、水资源利用,降低投入浪费;借助智能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与精细化调控,提升作业效率;基于大数据驱动决策,为农户提供市场洞察与生产规划依据;利用电商拓展销售,打破时空限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收益。然而,就当前而言,数字农业经济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面临技术普及困难、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挑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这些现象,为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帮助农业可持续发展迈向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 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永续农业》的分析
6
作者 李哲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永续农业》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同时这些生态思想也为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 【目的】《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永续农业》中蕴含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同时这些生态思想也为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文化动因。【方法】以《四千年农夫: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永续农业》为依托,同时结合笔者亲身实践经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以美国农业学家的视角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中国农夫在耕作中所积累的高超经验与智慧包括敬畏土地、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和共生互养等生态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依旧闪烁着光芒。世界劳动人民通过这本书也了解到了中国人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以维持自身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因此,中国人民在传统农业中积累的宝贵思想资源不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农业宝藏。【结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其生态思想与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息息相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坚持传承发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千年农夫》 传统农业 生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型乡镇产业空间融合机制与集聚方式
7
作者 刘兰君 陈岸 +1 位作者 祁先欢 潘悦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界定了传统农业型乡镇产业空间概念,研究了乡镇资源空间和产业空间的演进特征,并归纳出要素耦合、模式耦合、势能外溢的乡村产业空间融合机制。通过对城乡供需关系、资源转换强度的空间偏转机制进行判别,阐释传统农业型乡镇产业空间的... 界定了传统农业型乡镇产业空间概念,研究了乡镇资源空间和产业空间的演进特征,并归纳出要素耦合、模式耦合、势能外溢的乡村产业空间融合机制。通过对城乡供需关系、资源转换强度的空间偏转机制进行判别,阐释传统农业型乡镇产业空间的属性内涵,梳理了三类“农业空间+”的组织方式,并提出了双高综合型、资源转换单高型、供需推动单高型和双低突破型4种产业融合模式,指导传统农业型乡镇土地资源配置和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最后,从稳农、提农、活农3个方面提出了传统农业型乡镇产业空间提质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 融合机制 传统农业型乡镇 乡村规划 集聚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文明对粮食安全的历史启示
8
作者 张一伟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7期126-128,共3页
随着全球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和资源短缺程度的提高,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研究传统农业文明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历史启示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历史和文明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农业文明对我国现代粮食安全的启示... 随着全球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和资源短缺程度的提高,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研究传统农业文明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历史启示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历史和文明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农业文明对我国现代粮食安全的启示。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千年农耕文明中的智慧与技术创新,以及那些成功或失败的农业模式及其警示。研究结果表明,古代农耕智慧与技术创新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助于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使其更具有可持续性。而那些曾经成功的农耕模式对维护现代农业生态平衡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然而,那些未能实现持久发展的实践也提醒我们要警惕现代农业可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总之,研究和理解传统农业文明,将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带来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传统农业文明 技术创新 农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英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商品蔬菜种植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陈立军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于近代兴起的商品蔬菜种植业,是英国摆脱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重要基础。它的兴起与发展,是消费革命与新的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与传统农业相比,商品蔬菜种植业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为种植者带来了财富,... 于近代兴起的商品蔬菜种植业,是英国摆脱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重要基础。它的兴起与发展,是消费革命与新的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与传统农业相比,商品蔬菜种植业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为种植者带来了财富,从而产生了报酬递增效应。通过不断地自我强化,到19世纪末,商品蔬菜种植业实现了规模化和职业化,对近代英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英国商品蔬菜种植业的历史考察,不仅可以深入探究近代英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与路径,而且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探讨农业转型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英国 商品蔬菜种植业 传统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及其在当代农业遗产中的传承与应用
10
作者 伽红凯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8,共11页
古农学是对古代农业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解释,是动态演变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农业科学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古农学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在农村社会... 古农学是对古代农业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解释,是动态演变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农业科学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古农学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在农村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延续。本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农书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的形成过程,厘清了古农学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了古农学知识在当代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演变与应用。研究表明,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以系统性知识框架与复合型技术架构为核心,不仅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演进脉络,更通过其基础性支撑价值,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与创新转化提供底层逻辑。应在“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指引下,将古农学知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相结合,实现古农学知识技术在当代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农学 农业文化遗产 知识技术体系 传统农业 古农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应对策略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玉文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1期94-95,共2页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以往的经营模式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为此有必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使得农业经济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起到引导作用。针对中国农业部门而言,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数字化的力量与优势,采取相...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以往的经营模式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为此有必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使得农业经济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起到引导作用。针对中国农业部门而言,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数字化的力量与优势,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发展的顺利转型,以此保证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该文结合菏泽市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当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应对策略展开系统分析,以期促进农业与数字化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 数字化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的图像:重庆传统聚落农业生计景观类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平妤 李超越 《园林》 2024年第7期57-65,共9页
重庆乡村聚落蕴含人们适应山地生态自然系统的聚居智慧,呈现出不同农业生计景观形态。乡土景观图像反映了独特的生态美景现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采集的点云数据与GIS信息,结合宏观地形区层级、中观流域层级、微观聚落单元层级的划分,... 重庆乡村聚落蕴含人们适应山地生态自然系统的聚居智慧,呈现出不同农业生计景观形态。乡土景观图像反映了独特的生态美景现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采集的点云数据与GIS信息,结合宏观地形区层级、中观流域层级、微观聚落单元层级的划分,传统聚落生计要素的图像、景观指数分析,揭示了重庆不同区域传统聚落的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特征,根据聚落与耕地之间的伴生关系、耕地分类模式,总结出农业生计景观中4种典型类型,提出生计景观类型的保护发展思路。研究聚落在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模式和视觉语言,对描摹重庆农业文化景观画像,推动和指导区域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辨识度,塑造和美乡村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聚落 生计景观 乡土景观类型 景观图像 景观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业城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为例
13
作者 邱越 于进军 +2 位作者 周献增 杨宗新 李天真 《乡村论丛》 2024年第5期77-82,共6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张宏伟蓝图。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就需要选择具有持续增长性、综合带动力、城乡协同性和广泛...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张宏伟蓝图。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就需要选择具有持续增长性、综合带动力、城乡协同性和广泛包容性的产业作为支撑,而乡村文旅是其中一个重要选择。对于缺少自然资源优势的传统乡村而言,如何搭上乡村旅游这辆快车,进一步丰富产业结构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山东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在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全面分析其创新做法、取得成效、经验启示、存在问题等,并就新时代传统农业城镇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提出建议,以期能对山东省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传统农业城镇 乡村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淑霞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年第3期108-110,共3页
1甘肃省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根《202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甘肃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2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5%,已连续10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 1甘肃省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根《202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甘肃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2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5%,已连续10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突破50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GDP占比上升1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正悄然改变甘肃省传统农业生产,数字农业的应用为农业组织方式带来重大变革,数据成了农民生产的“新农资”,手机成了农村生活的“新农具”,助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科学种植”转变,避免了经验不足、气象灾害等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也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成本 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省人民政府 名义增长 规模总量 数据显示 稳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自振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4-10,共7页
近年,我国农业界,在谈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时,常常提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样一对名词。如“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等等,大家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以农业的现代化为界,相互对称,分别指代现代... 近年,我国农业界,在谈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时,常常提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样一对名词。如“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等等,大家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以农业的现代化为界,相互对称,分别指代现代化以前和以后的农业。查诸历史,这种把“传统”和“现代”对称的提法,不见我国史籍,主要是解放后由国外引进流传开来的。对此,前几年,我国有些学者,如陈文华、佟屏亚等同志,就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种对称的提法,实际是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意见提出以后,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反响,对称的提法,照样流行不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对称 农业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道路 农业传统 历史形态 历史阶段 农业现代化问题 历史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施肥的不足及现代农业施肥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6
16
作者 申向东 赵曦阳 +1 位作者 艾鹏慧 冀保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7-81,共5页
传统农业生产中随意施肥行为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趋严重,这将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并从精准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传统农业生产中随意施肥行为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趋严重,这将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并从精准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两方面讨论现代农业生产中肥料和施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 施肥 精准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壬午 张彤 计文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中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它以提倡“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为指导,以精耕细作为特征,以“地力常新壮”为理论,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 中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它以提倡“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为指导,以精耕细作为特征,以“地力常新壮”为理论,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因地、因时、因物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维持与提高,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对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生态观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范例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当代农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 传统农业 生态观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养地观与生态农业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林茂兹 王静 肖国举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6-10,共5页
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养地观及方法。其集约思想,高效用地,重视养地,保持肥力,精耕细作,熟土保墒等均能达到既养地又高效用地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灵魂和精髓,它对生态农业有重要启示。同时分析了有机肥料的保肥、保产及来源问题后,... 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养地观及方法。其集约思想,高效用地,重视养地,保持肥力,精耕细作,熟土保墒等均能达到既养地又高效用地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灵魂和精髓,它对生态农业有重要启示。同时分析了有机肥料的保肥、保产及来源问题后,提出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降低用肥风险以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并对生态农业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 养地观 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薛剑 郧文聚 +1 位作者 杜国明 张凤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45-251,共7页
该文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和景观指数法分析国营农场辖区即现代农业区和地方政府辖区即传统农业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差异,旨在为土地整治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 该文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和景观指数法分析国营农场辖区即现代农业区和地方政府辖区即传统农业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差异,旨在为土地整治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带、道路、渠沟构成了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框架,直接影响着各种地类的规模和形状。国营农场辖区即现代农业区内林带、道路、渠沟等农业基础设施纵横交错、体系健全、井然有序,林网密度为传统业农区的1.72倍,路网密度为传统农业区的1/2,渠网密度为传统农业区2.3倍。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散布于研究区内。耕地作为区域景观的基质,遍布整个研究区,但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内耕地类型存在明显差别,前者水田比例明显高于后者。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不同,是导致国营农场辖区与地方政府辖区土地利用格局差异的重要原因。该项研究为科学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遥感 景观格局 富锦市 现代与传统农业 土地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保险与天气指数保险需求:替代还是互补?——以新疆棉花农业保险为例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孙香玉 吴冠宇 张耀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126,157,共11页
天气指数保险在消除道德风险、降低逆向选择与交易成本方面较传统农业保险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对其市场认知度知之甚少。近年来传统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传统农业保险的购买经验是否有助于推广还是替代天气指数保险新产品呢?本研究将传统... 天气指数保险在消除道德风险、降低逆向选择与交易成本方面较传统农业保险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对其市场认知度知之甚少。近年来传统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传统农业保险的购买经验是否有助于推广还是替代天气指数保险新产品呢?本研究将传统农业保险的购买经验与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相结合,利用CVM方法,选取新疆自治区昌吉州玛纳斯县棉花种植区的农民进行实地调查,从三个层面探讨购买经验对于天气指数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农业保险购买经验的增加可以提高新型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说明有传统农业保险购买经验的农户可能会转向或同时购买天气指数保险,但是天气指数保险更重要的作用是吸引那些不愿购买传统保险的农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指数保险 购买意愿 传统农业保险 购买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