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立新 张辉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5-47,共3页
在中国清末民初时期,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克服了中国传统的"文弱"教育弊端,同时也促进了武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当武术进入现代教育的范畴后,加速了武术体育化的进... 在中国清末民初时期,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克服了中国传统的"文弱"教育弊端,同时也促进了武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当武术进入现代教育的范畴后,加速了武术体育化的进程,也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想带动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加强了武术的社会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末年 军国民教育思想 武术 社会风气 “文弱”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 民族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国民教育与中国近代体育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7-92,共6页
军国民教育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在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外侮中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孕育和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 军国民教育 近代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代军国民教育的报晓声─—蔡锷尚武思想述论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庆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7-30,共4页
军国民教育是我国近代体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本文阐述了蔡锷在呼唤军国民教育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 军国民教育 尚武精神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成因探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徐方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93-98,共6页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是指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培育国民尚武精神、全民皆兵,以实现军事救国目标的爱国主张。它的形成是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是指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培育国民尚武精神、全民皆兵,以实现军事救国目标的爱国主张。它的形成是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际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德、日两个军事强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军国民教育 先进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国民教育会与同盟会的成立 被引量:2
5
作者 沈寂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在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由爱国而革命,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军国民教育会,是我国知识界革命团体的先行。它的运动员回国组织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同时创导暗杀朝廷官员,对社会造成巨大震动。1905年在东京,主动与孙中山合作,组织... 在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由爱国而革命,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军国民教育会,是我国知识界革命团体的先行。它的运动员回国组织发动了一次武装起义,同时创导暗杀朝廷官员,对社会造成巨大震动。1905年在东京,主动与孙中山合作,组织中国同盟会,是我国近代革命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国民教育 孙中山 黄兴 民族主义 同盟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中的蜕变:蔡锷军国民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国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7-259,共3页
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呼声。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日本武士道精神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蔡锷在危机中实现了蜕变,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思想"... 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呼声。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日本武士道精神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蔡锷在危机中实现了蜕变,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思想",主张"唤醒国人""陶铸国魂""全民皆兵",致力于军事救国,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 军国民教育 救亡图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的军国民教育思潮试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洪成 《体育文化导刊》 1992年第4期32-35,共4页
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实质,就是对国民培养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旨在反抗外来的军事侵略和国内的武力压迫,以后发展为学校军事训练、学校体育。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广大民众自动组织起来,武装反抗侵略... 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实质,就是对国民培养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旨在反抗外来的军事侵略和国内的武力压迫,以后发展为学校军事训练、学校体育。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肆意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广大民众自动组织起来,武装反抗侵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注重军事教育,维新派则提出“以民为兵”的观点,获得广泛响应,形成军国民教育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国民教育 教育 事训练 帝国主义列强 清朝末年 维新派 事侵略 学校体育 尚武精神 军国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后的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苏竞存 《体育文化导刊》 1988年第4期19-23,共5页
一、早期的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不断入侵中国。清朝统治者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中国更处于被瓜分灭亡的危机。为了挽救国家,各界人士以至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都... 一、早期的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不断入侵中国。清朝统治者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中国更处于被瓜分灭亡的危机。为了挽救国家,各界人士以至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都提出要富国强兵、雪耻救国的口号。富国是提倡实业,兴办工矿;强兵是提倡尚武精神,全民皆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国民教育 体育思想 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前后 清朝统治者 八国联 统治阶级 各界人士 尚武精神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国民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我国早期学校体育
9
作者 刘崇庚 《课程.教材.教法》 1986年第12期55-56,共2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从日本引进了体操一词,它的本义是“身体的操练”。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正式把“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从此,我国沿用了“体育”这个名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从日本引进了体操一词,它的本义是“身体的操练”。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正式把“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从此,我国沿用了“体育”这个名称。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起义,防止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中以奕沂、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购买外国船炮,训练“新式军队”,建立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国民教育思想 学校体育 北洋阀政府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事学堂 二十世纪初 曾国藩 洋务派 左宗棠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黄兴的军人品格与尚武精神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喜所 田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3-118,共6页
本文认为,青少年时代的黄兴务实上进,重实行,轻宣言,埋头苦干,仁厚而坚强,文武双全但尚武成性。这些品格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个人天赋,一方面和湖南的人文景观、家庭的培养和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1902年的留学日本,尤其是... 本文认为,青少年时代的黄兴务实上进,重实行,轻宣言,埋头苦干,仁厚而坚强,文武双全但尚武成性。这些品格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个人天赋,一方面和湖南的人文景观、家庭的培养和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1902年的留学日本,尤其是拒俄运动的实践,使黄兴的军人风范基本形成,为其投笔从戎奠定了基础。在对中国传统的军事理论和西方新兴的军事学说钻研的基础上,黄兴形成了早期的军事思想。青年黄兴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对军事的探讨,左右了其一生的职业选择,使其步入了近代军事家的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国民教育 留学生 两湖书院 事思想 尚武精神 辛亥革命 中国 留日学生 弘文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嬗变中的留学潮流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正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30,共12页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的教育改革,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对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前贤和时人做过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这次改革的意义、影响和价值取向,涌现出一批可喜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教育改革 民国初年 归国留学生 教育 留学潮 教育总长 留日学生 军国民教育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源濂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晓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0,共5页
范源濂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曾三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在任职期间提出了众多教育主张。他坚信教育救国,倡导以社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指出"世界之势"、"科学"、"爱国"都与"尚武"教育... 范源濂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曾三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在任职期间提出了众多教育主张。他坚信教育救国,倡导以社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指出"世界之势"、"科学"、"爱国"都与"尚武"教育密切相关,并提出将义务教育列入宪法,所阐述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还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源濂 社会教育 军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被引量:19
13
作者 丁守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11,共9页
在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等思想曾经多次出现,形成重要的社会思潮。我们过去对这些思潮都是否定的,认为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东西,是阻碍甚至抵制革命的。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仔细想想,并不... 在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等思想曾经多次出现,形成重要的社会思潮。我们过去对这些思潮都是否定的,认为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东西,是阻碍甚至抵制革命的。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仔细想想,并不全面,或者说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是历史唯物论者,必须历史地看问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19世纪中叶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救国 军国民教育 社会思潮 片面性 文化教育 科学技术 平民教育 社会进步 现代化发展 实业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 被引量:15
14
作者 熊晓正 林登辕 《体育文化导刊》 1997年第3期19-22,共3页
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熊晓正,林登辕,曹守■19世纪末,中国人在寻求致强致富的途径中,认识到求强致富的根本在于改善国民之素质,重铸民族之国魂。而力主学习“斯巴达”,风行军国民教育,以养成军人之体质、... 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熊晓正,林登辕,曹守■19世纪末,中国人在寻求致强致富的途径中,认识到求强致富的根本在于改善国民之素质,重铸民族之国魂。而力主学习“斯巴达”,风行军国民教育,以养成军人之体质、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强种进而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军国民教育 学校体育 国民主义 尚武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体育之研究》 教学内容 教育宗旨 尚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15
作者 肖宗六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30-133,共4页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一九五八年提出来的,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通常简称为“两个必须”)。新的历史时期,应不应该有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针?这...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一九五八年提出来的,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通常简称为“两个必须”)。新的历史时期,应不应该有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针?这个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又应该怎样表述?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九八三年八月在长春举行的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教育方针 教育宗旨 不同历史时期 两个必须 相适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主要任务 军国民教育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16
作者 盛海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Z2期31-35,73,共6页
民族自省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走向近代化的必经阶段。中国的民族自省虽然来得迟些,但却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民族自省思潮中,民族资产阶级深刻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此基础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两条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一是对国人... 民族自省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走向近代化的必经阶段。中国的民族自省虽然来得迟些,但却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民族自省思潮中,民族资产阶级深刻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此基础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两条改造国民性的途径:一是对国人进行宣传教育,来唤醒国民,使国人自我改造。二是革命。对于前者改良派与革命派观点是相同的,对于后者改良派反对,而革命派赞同。国民教育的方式主要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派 中国近代化 军国民教育 自我改造 自由新报 陈天华 留日学生 国民革命 中国近代史 开民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本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
17
作者 李子林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51-60,共10页
在本世纪最初几年,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经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有些什么特点?它对辛亥革命和近代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些什么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作探讨... 在本世纪最初几年,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经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有些什么特点?它对辛亥革命和近代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些什么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作探讨。 (一) 本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革命派 教育思想 帝国主义 教育改革 辛亥革命 革命教育 军国民教育 文化教育 具体内容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四千年,寻找军训的“前世今生”
18
作者 王一 《农村农业农民》 2014年第10期57-58,共2页
军训是新生面临的"开学第一课",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军训更是深刻的"青春记忆"。那么,军训制度是怎么来的?最早的军训始于何时?有哪些内容?我们不妨回溯,在历史中寻找军训的"前世今生"。始于夏商至宋时几乎彻底消失在... 军训是新生面临的"开学第一课",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军训更是深刻的"青春记忆"。那么,军训制度是怎么来的?最早的军训始于何时?有哪些内容?我们不妨回溯,在历史中寻找军训的"前世今生"。始于夏商至宋时几乎彻底消失在中国,学生军训可谓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夏商时期 第一课 教育 军国民教育 技术 普通高等学校 北洋政府 岭南学堂 北大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演进 被引量:6
19
作者 束景丹 丁峰 单美玲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39,共2页
人类文化的发展对体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国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它的发展是中国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发生变革的动因.中国体育文化大致经历了古代传统教育、军国民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文化的发展对体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国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它的发展是中国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发生变革的动因.中国体育文化大致经历了古代传统教育、军国民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等几个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无不服从社会的发展,服从于各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并为之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体育文化 价值取向 传统教育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 军国民教育思想 毛泽东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界革命团体的衍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尚小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100,I0002,I0003,共15页
中国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界曾先后出现励志会、青年会、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等几个有着明确衍变关系的团体。最早创立的励志会,其成员尚有稳健与激烈之分,但同时呈现“革命化”趋势。章太炎等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界曾先后出现励志会、青年会、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等几个有着明确衍变关系的团体。最早创立的励志会,其成员尚有稳健与激烈之分,但同时呈现“革命化”趋势。章太炎等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后,励志会中激烈派另创纯粹革命团体青年会,提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然其规模不大,且缺乏实际行动,影响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留日学生倾向革命,青年会乘机利用拒俄运动公开扩充组织,先组建拒俄义勇队,旋改名学生军,接着改名军国民教育会,表面以“拒俄”为宗旨,实则暗含反满目的。拒俄诉求受挫后,军国民教育会旗帜鲜明改其宗旨为“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确定了“鼓吹、暗杀、起义”三种实行办法,派人回国秘密发动革命,从而直接促成华兴会、光复会创立,并最终成立中国同盟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生 励志会 青年会 拒俄义勇队 军国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