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写意戏剧之我见
1
作者 傅红星 《艺术百家》 1985年第1期128-130,共3页
我国著名导演艺术家黄佐临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在广州话剧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关于戏剧观念的问题和写意戏剧观的概念,并为此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绩的探索,这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写意戏剧观 话剧创作 舞台实践 戏剧 黄佐临 戏剧 艺术家 导演 写意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袁雪芬戏剧观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导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19,共10页
论袁雪芬戏剧观胡导佐临先生1962年在一次全国性的戏剧创作会议上作过题为《漫谈戏剧观》的发言,提出了他的戏剧观学说。这学说是佐临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与文学、艺术上的高修养,对西方话剧从古希腊悲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 论袁雪芬戏剧观胡导佐临先生1962年在一次全国性的戏剧创作会议上作过题为《漫谈戏剧观》的发言,提出了他的戏剧观学说。这学说是佐临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与文学、艺术上的高修养,对西方话剧从古希腊悲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一直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写实与写意 戏剧手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话剧 写意戏剧观 梅兰芳 写实的戏剧 演员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余上沅与国剧运动
3
作者 马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23-127,共5页
从中国现代话剧史研究的角度回顾,在余上沅提倡国剧运动——写意话剧三十七年之后,绝大多数话剧同行才从黄佐临的大声疾呼,第一次知道“写意戏剧观”这个“辞典中没有,外文戏剧学中也找不到”的新名词,并且又经过了长达二十五年的风雨... 从中国现代话剧史研究的角度回顾,在余上沅提倡国剧运动——写意话剧三十七年之后,绝大多数话剧同行才从黄佐临的大声疾呼,第一次知道“写意戏剧观”这个“辞典中没有,外文戏剧学中也找不到”的新名词,并且又经过了长达二十五年的风雨当代中国杰出的前辈导演艺术家黄佐临,在垂暮之年才有机会导演了符合“写意戏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戏剧观 余上沅 国剧 黄佐临 中国现代话剧 戏剧 艺术家 导演 当代中国 布莱希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剧院门前有株大雪松──谈佐临的“大肚能容”及其它
4
作者 姚明荣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9-43,共5页
我们剧院门前有株大雪松──谈佐临的“大肚能容”及其它姚明荣在我们上海人艺大草坪上,有一株大雪松。这株雪松高达四、五丈,枝干一层层横伸出去,由大而小,最底一层有两三丈宽,一眼望去,象一把大伞,又象一座宝塔,巍然挺立,四... 我们剧院门前有株大雪松──谈佐临的“大肚能容”及其它姚明荣在我们上海人艺大草坪上,有一株大雪松。这株雪松高达四、五丈,枝干一层层横伸出去,由大而小,最底一层有两三丈宽,一眼望去,象一把大伞,又象一座宝塔,巍然挺立,四季常青。春秋季节,在和风吹拂下,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雪松 现代剧 写意戏剧观 剧院 布莱希特 布谷鸟 艺术风格 总导演 导演艺术 话剧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亦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 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造剧中人往往是“适合人世的普通经验”,强调人物强烈的行动性,突出戏剧冲突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的戏剧观和“意境”的创作原则而西方沿袭的是写实的戏剧观和典型化的创作理论。这种不同又有其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莎士比亚 写意戏剧 写实的戏剧 以心为本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