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世界格局下的汉语写作——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中的“中国声音”为例 |
邓如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2
|
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走出去”现象——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
李馨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3
|
2008大连国际写作中心写作计划研讨会 |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4
|
“爱荷华经验”与中国内地的创意写作学科 |
冯进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个人话语与公共话语的重新调解——“非虚构写作”的再思考 |
罗小凤
|
《艺术广角》
|
2014 |
5
|
|
6
|
创意写作在中国接受与传播的历史考析(1959—2009) |
宋时磊
|
《写作》
|
2018 |
21
|
|
7
|
不只是教育,更是文学和美感启蒙——从儿童图画书《孔子》谈起 |
叶俊良
|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2025 |
0 |
|
8
|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 |
陈平原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4
|
|
9
|
“非虚构写作”之《梁庄》对文学界的启示 |
李汝佳
陈小碧
|
《写作》
|
2015 |
0 |
|
10
|
普及与提高:“工农兵文学”的作家培养和创作实践——以丁玲主持的中央文学研究所(1950—1953)为中心 |
陈彩霞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谈话录(二):关节口 |
王安忆
张新颖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7
|
|
12
|
《自己的书架》序跋 |
陈思和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3
|
戏剧新生代的困惑与探索 |
陶庆梅
|
《艺术广角》
|
2014 |
0 |
|
14
|
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政治的许诺》导论 |
杰罗姆.科恩
张琳
|
《哲学分析》
|
2015 |
0 |
|
15
|
谈话录(二):关节口 |
王安忆
张新颖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6
|
A CHENG |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7
|
作家词典·王蒙 |
蔡东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画论杂谈 |
刘汝醴
|
《艺苑(美术版)》
|
1990 |
0 |
|
19
|
民族音乐风格新探——谈姜万通的几首近作 |
何迺欣
|
《当代音乐》
|
2018 |
0 |
|
20
|
忆马蹄疾先生 |
杨有业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