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写作与沟通”通识课:概念、特质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
2
1
作者
宋时磊
杨梦慈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7,共10页
关于“写作与沟通”课程,从概念上,该课程瞄准非文学写作,聚焦科学思维和学术表达能力的训练;从特质上,该课程呈现出主题设置本土化、训练教学实践化、班制灵活化与教学互动化,以及师资队伍多学科化四大特征;从实践进路上,该课程分为三...
关于“写作与沟通”课程,从概念上,该课程瞄准非文学写作,聚焦科学思维和学术表达能力的训练;从特质上,该课程呈现出主题设置本土化、训练教学实践化、班制灵活化与教学互动化,以及师资队伍多学科化四大特征;从实践进路上,该课程分为三大类组织模式,分别为侧重学术能力的论文写作课模式、学术写作与论文专业课结合的半统合模式,以及不以论文或学术写作为名称,但以其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写作与沟通”这一新兴课程带来的改革和新变,正在激活和重塑着论文写作教育模式,并使其价值重新得到挖掘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与沟通
通识课
说理性
写作
学术
写作
论文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念、课堂与教材: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三重变革
被引量:
9
2
作者
宋时磊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2,共8页
2018年,清华大学正式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经过五年发展已经覆盖全体本科生,掀起了一场全国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变革。这种变革性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理念方面,以主题式研究性写作的教学和学习为基本模式,而不是沟通能力的职业技能训练;...
2018年,清华大学正式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经过五年发展已经覆盖全体本科生,掀起了一场全国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变革。这种变革性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理念方面,以主题式研究性写作的教学和学习为基本模式,而不是沟通能力的职业技能训练;在课堂学习方面,以小班制的探究性写作过程操练为特色,而不是写作显性知识的随堂讲授;在教材方面,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教与学的动态全过程,而不是体大思精的写作理论和知识的系统阐述。在看到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有了广泛影响、取得教学实绩的同时,也应深入剖析及思考,注意该课程的发展依赖一定条件,特别是面向全国推广时,或许会有一定障碍,需要根据校情、学情等做出具体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写作与沟通
主题式
写作
写作
教材
教学案例
写作
通识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写作与沟通”通识课:概念、特质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
2
1
作者
宋时磊
杨梦慈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大学汉语写作研究所
中国写作学会
不详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当前全国中文写作课调查研究”(23STA033)。
文摘
关于“写作与沟通”课程,从概念上,该课程瞄准非文学写作,聚焦科学思维和学术表达能力的训练;从特质上,该课程呈现出主题设置本土化、训练教学实践化、班制灵活化与教学互动化,以及师资队伍多学科化四大特征;从实践进路上,该课程分为三大类组织模式,分别为侧重学术能力的论文写作课模式、学术写作与论文专业课结合的半统合模式,以及不以论文或学术写作为名称,但以其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写作与沟通”这一新兴课程带来的改革和新变,正在激活和重塑着论文写作教育模式,并使其价值重新得到挖掘和确认。
关键词
写作与沟通
通识课
说理性
写作
学术
写作
论文
写作
分类号
H05-4 [语言文字—语言学]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念、课堂与教材: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三重变革
被引量:
9
2
作者
宋时磊
机构
武汉大学汉语写作研究中心
《写作》杂志社编辑部
中国写作学会
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2,共8页
基金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团资助项目“写作与讲好中国故事”,项目编号:22TB084
2021年度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教改项目“写作仪式感的培养——以编文集环节在‘写作与沟通’课程中的探索为中心”,项目编号:ZY01_01。
文摘
2018年,清华大学正式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经过五年发展已经覆盖全体本科生,掀起了一场全国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变革。这种变革性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理念方面,以主题式研究性写作的教学和学习为基本模式,而不是沟通能力的职业技能训练;在课堂学习方面,以小班制的探究性写作过程操练为特色,而不是写作显性知识的随堂讲授;在教材方面,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教与学的动态全过程,而不是体大思精的写作理论和知识的系统阐述。在看到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有了广泛影响、取得教学实绩的同时,也应深入剖析及思考,注意该课程的发展依赖一定条件,特别是面向全国推广时,或许会有一定障碍,需要根据校情、学情等做出具体调适。
关键词
清华大学
写作与沟通
主题式
写作
写作
教材
教学案例
写作
通识课
分类号
G642.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写作与沟通”通识课:概念、特质与实践进路
宋时磊
杨梦慈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理念、课堂与教材: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的三重变革
宋时磊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