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演化的新证据:尖子山早三叠世磨拉石的识别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振宁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7-352,共16页
磨拉石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磨拉石来限定碰撞作用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内蒙古东北部科右中旗尖子山出露的一套杂色砾岩夹紫红色-灰紫色砂砾岩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沉积时代的研究,认为其... 磨拉石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磨拉石来限定碰撞作用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内蒙古东北部科右中旗尖子山出露的一套杂色砾岩夹紫红色-灰紫色砂砾岩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合、沉积构造、沉积时代的研究,认为其是一套产于陆内造山背景下前陆盆地的近源磨拉石,地层底部的近源崩塌堆积成因的花岗岩巨砾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50±2.9 Ma。结合区域上老龙头组碎屑锆石年龄及三叠纪同碰撞-后碰撞-陆内伸展阶段花岗岩时代的研究,认为该套磨拉石沉积于早三叠世,属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研究区早三叠世磨拉石的识别,明确了早三叠世存在陆内造山作用,为内蒙古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造山 盆地 兴蒙造山带 老龙头组 尖子山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青 刘敏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60,共15页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结合前人碎屑锆石年龄、源区特征和火山岩夹层年龄得出,中条群形成于2.1 Ga左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担山石群为一套砾岩-砂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担山石群形成于1.85 Ga左右的碰撞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内。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模式为,约2.1 Ga开始,西部陆块的前导洋向东部陆块活动大陆边缘之下持续俯冲,东部陆块西缘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了中条群,约1.85 Ga开始,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之间的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开始,中条群发生挤压褶皱变形,陆壳加厚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形成前陆盆地的担山石群磨拉石。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华北克拉通最初西部陆块向东俯冲,经历了约1.85 Ga的东、西陆块碰撞并最终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 中部造山带 中条山 弧后盆地 盆地 地质调查工程 古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研究中有关复理石和磨拉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6
3
作者 侯泉林 郭谦谦 方爱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85-1896,共12页
在造山带研究中,碰撞方式和时限的争议是全球造山带研究中的一个共同现状或面临的难题。利用复理石和磨拉石时代来限定碰撞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综述了复理石和磨拉石从提出到广泛应用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构... 在造山带研究中,碰撞方式和时限的争议是全球造山带研究中的一个共同现状或面临的难题。利用复理石和磨拉石时代来限定碰撞时限是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综述了复理石和磨拉石从提出到广泛应用以及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构造含义;其次,根据其可能发育的构造环境,指出复理石和磨拉石纪录造山带的相关信息及其演变过程。被动陆缘复理石可能纪录了参与碰撞拼贴块体的亲缘性,而且被动陆缘、活动陆缘或者岛弧环境的复理石均形成于碰撞作用之前,因此最年轻的复理石时代可提供碰撞时间的下限;(周缘)前陆盆地的磨拉石形成于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因此其最早的磨拉石沉积时代可用于限定碰撞时间的上限。从复理石到磨拉石地层的渐变过程(连续沉积)指示了碰撞构造事件的发生、以及之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是均变过程,会发育不同尺度规模的不整合。因此,造山带中的不整合未必代表有重大构造事件的发生,而连续沉积并不表明没有大的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碰撞时限 复理 (周缘)前盆地 浊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杜建波 何明喜 +3 位作者 张艳霞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降中心 构造演化 盆地 下扬子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陆盆地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徐耀明 洪汉烈 何雅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9-670,共12页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积物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始终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的相对含量,以及伊利石结晶度值等均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在8~3.5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结晶度值均比较高,而蒙脱石相对含量低,并有少量的高岭石产出;在3.5~3.3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值均急剧降低,而相反,蒙脱石相对含量值急剧升高,高岭石基本消失;3.3~2.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与8~3.5 Ma B.P.时期的粘土矿物参数非常接近;而2.8~1.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则与3.5~3.3 Ma B.P.期间的粘土矿物参数相类似。根据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特征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物源区母岩成分的变化是粘土矿物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则是次要影响因素。粘土矿物特征的变化规律显示西昆仑山体在晚新生代具有不均匀的阶段性隆升的特点,在3.5 Ma B.P.、3.3 Ma B.P.、2.8 Ma B.P.左右分别发生了三次明显的构造隆升事件,而且总伴随着风化母岩成分的变化。物源区在早更新世中期(12.5 Ma B.P.)很可能处于干旱的古气候古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晚新生代 盆地 粘土矿物 古气候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地区叠加型前陆盆地沉积环境演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斌 罗群 +1 位作者 胡博文 晋常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0,共10页
湘西地区从南华纪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南华纪—志留纪末期海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泥盆纪—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其沉积环境演化模式为:海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大... 湘西地区从南华纪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南华纪—志留纪末期海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泥盆纪—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其沉积环境演化模式为:海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棚—碳酸盐岩陆棚—碳酸盐台地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短暂,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长久。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拉张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台地—台盆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短暂,而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长久。两次前陆盆地形成过程的差异受控于构造运动中古地理位置:第一次海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其东南缘华南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近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前陆盆地;第二次陆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北部勉略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远被动大陆边缘陆相前陆盆地。湘西地区复合叠加型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反映了整个扬子地台边缘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对应于两次威尔逊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被动 复理 沉积环境 湘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对铜矿的控制作用
7
作者 李志群 梁秋原 +2 位作者 刘文佳 张红英 杨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06-808,共3页
滇中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出露地层多为中生界陆相红色岩系,又被称为"滇中红色盆地"和"楚雄红色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上扬子古陆块西缘,是我国西南地区大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云南楚雄砂(页)岩型铜矿就赋... 滇中盆地位于云南省中部,出露地层多为中生界陆相红色岩系,又被称为"滇中红色盆地"和"楚雄红色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上扬子古陆块西缘,是我国西南地区大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云南楚雄砂(页)岩型铜矿就赋存于滇中盆地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构造演化 中生代 滇中 相沉积盆地 控制作用 砂岩铜矿床 扬子古 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48
8
作者 余和中 吕福亮 +3 位作者 郭庆新 卢文忠 武金云 韩守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南缘也从被动大陆边缘(Z—O2)到抬升剥蚀(O3—C1)再到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C2—P2);晚三叠—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 华北板块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南缘也从被动大陆边缘(Z—O2)到抬升剥蚀(O3—C1)再到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C2—P2);晚三叠—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著名的中央造山带,与造山藕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早白垩世,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库拉、伊则奈奇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类型不同,对于油气勘探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理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 拆离构造 原型盆地 华北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余和中 韩守华 +2 位作者 谢锦龙 郭庆新 武金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52,共9页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的拼合,在大陆边缘形成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与造山耦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理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 拆离构造 原型盆地类型 华北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漳县韩家沟砾岩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隆升的约束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进京 吉夏 +3 位作者 赵海涛 陆宏宇 王凯旋 韩文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1-1025,共15页
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的地貌特征、高程分布、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等研究表明:1)该套砾岩分布受西秦岭北缘断层系F2逆冲断层控制,主要由巨砾—中砾砾岩组成,有近源快速磨拉石沉积的特征,代表了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地... 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的地貌特征、高程分布、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等研究表明:1)该套砾岩分布受西秦岭北缘断层系F2逆冲断层控制,主要由巨砾—中砾砾岩组成,有近源快速磨拉石沉积的特征,代表了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地块沿北缘断层向北逆冲挤出形成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指示了西秦岭地块上新世以来的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2)这套砾岩出露高程及宏观地貌特征指示了其形成之后又与西秦岭地块一起经历了侵蚀夷平,形成了现今海拔2 600 m 左右统一的夷平面。该夷平面的整体隆升和解体、韩家沟砾岩雅丹地貌形成和发育六级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的漳河水系形成才真正标志着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整体隆升。现今海拔1 800 m 漳河河床与2 600 m 山顶夷平面之间的高差反映了西秦岭及其北缘第四纪以来至少相对隆升了800 m。3)西秦岭北缘漳县韩家沟砾岩下伏的渐新统—中新统红层盆地沉积序列具有伸展断陷盆地充填特征,指示了这个时期西秦岭北缘处于拉张伸展构造状态,也就是说以构造挤压缩短为动力学背景下的青藏高原隆升和构造变形在渐新世—中新世时期尚未扩展至西秦岭北缘区域。尽管该断陷盆地最上部河流相—洪泛相粗碎屑沉积增多和之后地层掀斜及褶皱缩短有可能反映了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西秦岭北缘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和构造隆升,但这并不是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一次强烈隆升。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秦岭北缘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出现标志着西秦岭地块向北强烈逆冲和构造隆升,但西秦岭的这次强烈隆升仅持续到上新统韩家沟砾岩沉积结束,之后西秦岭地块和北部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一起经历了整体隆升和侵蚀夷平,形成了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的统一夷平面。该山顶夷平面是西秦岭及其北缘区域最后整体强烈隆升的起点。韩家沟砾岩雅丹地貌形成、发育六级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的漳河水系形成真正指示了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整体隆升过程。如果西秦岭及其北缘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具有代表性,那么就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真正隆升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系统组成部分只是上新世末期或第四纪以来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上新统韩家沟砾岩 再生陆内前陆磨拉石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泥盆系三个井组的沉积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积伟 冯振伟 +6 位作者 丁金刚 马晓军 陶文星 刘亚兰 宇振昆 姜柳青 常小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2-1024,共13页
北山地区泥盆纪是古亚洲洋由板块体制向板内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晚古生代旱山微大陆与塔里木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两个板块拼接在一起,形成统一大陆。沿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一带形成古生代蛇绿岩,在蛇绿岩带南部为平头山推覆构造。... 北山地区泥盆纪是古亚洲洋由板块体制向板内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晚古生代旱山微大陆与塔里木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两个板块拼接在一起,形成统一大陆。沿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一带形成古生代蛇绿岩,在蛇绿岩带南部为平头山推覆构造。作为这次碰撞的沉积响应,在墩墩山一带形成厚度巨大,横向变化极大的三个井组。通过对三个井组岩性特征和沉积建造的分析研究,认为三个井组整体属于磨拉石建造,其沉积盆地性质为周缘前陆盆地;岩性显示快速堆积的特征,物源区主要为北部逆冲推覆带;垂向层序由下向上表现为粗—细—粗的序列,代表了一个完整的前陆盆地沉降—沉积构造旋回。结合前人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三个井组的沉积时间应始于晚志留世,而早于晚泥盆世,由此表明北山地区晚古生代的造山作用始于晚志留世,至晚泥盆世,已经完成板块拼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井组 碰撞造山 盆地 甘肃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