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被引量:
132
1
作者
刘和甫
汪泽成
+3 位作者
熊保贤
李永林
刘立群
张建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5-72,共18页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根据挤压造山带类型与前陆盆地类型 ,可以划分出 3种耦合类型 ,即 ( 1)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 ,( 2 )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及 ( 3)再生造山带与再生前陆盆地。因此前陆盆地是伴随着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而发育 ,造山带断滑系统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结构、沉积层序及构造样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
山
耦合
碰撞造
山
带
-周缘前陆盆地
俯冲造
山
带
-弧后前陆盆地
再生造山带
-
再
生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某些特征
2
作者
陈炳蔚
王彦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45-53,共9页
以昆仑中央断裂为界,青藏高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 ̄[1]。北部的造山带是在刚性基底地壳上发育起来的。造山前期是裂陷槽发展阶段,并经简单的碰合褶皱成山。造山期后构造变形也简单,以逆冲、叠覆构造为主。南部的造山带是在柔性基...
以昆仑中央断裂为界,青藏高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 ̄[1]。北部的造山带是在刚性基底地壳上发育起来的。造山前期是裂陷槽发展阶段,并经简单的碰合褶皱成山。造山期后构造变形也简单,以逆冲、叠覆构造为主。南部的造山带是在柔性基底地壳上发育起来的。它的特点是活动性强,经多旋回开、合,造山前期出现有连贯性较好的洋盆及两侧广阔的陆缘沉积,造山期后变形复杂,除逆冲、叠覆构造外,出现大量平移断层。这一总的构造格局形成了青藏高原造山带一系列独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造
山
带
刚性基底
柔性基底
古西域地台
再生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被引量:
132
1
作者
刘和甫
汪泽成
熊保贤
李永林
刘立群
张建珍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石家庄经济学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5-72,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7215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资助项目"中国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
文摘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总体上构成盆山耦合。根据挤压造山带类型与前陆盆地类型 ,可以划分出 3种耦合类型 ,即 ( 1)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 ,( 2 )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及 ( 3)再生造山带与再生前陆盆地。因此前陆盆地是伴随着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而发育 ,造山带断滑系统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结构、沉积层序及构造样式等 。
关键词
盆
山
耦合
碰撞造
山
带
-周缘前陆盆地
俯冲造
山
带
-弧后前陆盆地
再生造山带
-
再
生前陆盆地
Keywords
coupling of basin and orogene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subducted orogenic belt-retro-arc foreland basin
reactivated orogenic belt-reactivated foreland basi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某些特征
2
作者
陈炳蔚
王彦斌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45-53,共9页
文摘
以昆仑中央断裂为界,青藏高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 ̄[1]。北部的造山带是在刚性基底地壳上发育起来的。造山前期是裂陷槽发展阶段,并经简单的碰合褶皱成山。造山期后构造变形也简单,以逆冲、叠覆构造为主。南部的造山带是在柔性基底地壳上发育起来的。它的特点是活动性强,经多旋回开、合,造山前期出现有连贯性较好的洋盆及两侧广阔的陆缘沉积,造山期后变形复杂,除逆冲、叠覆构造外,出现大量平移断层。这一总的构造格局形成了青藏高原造山带一系列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造
山
带
刚性基底
柔性基底
古西域地台
再生造山带
Keywords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orogenic belts rigid basement soft basement rejuvenate orogenic belt paleo- Western-domains platform
分类号
P5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刘和甫
汪泽成
熊保贤
李永林
刘立群
张建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
1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某些特征
陈炳蔚
王彦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