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休克对大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谢子安 黄元伟 +2 位作者 胡申江 夏强 沈岳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SD大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 5 5只SD大鼠 ,随机分为热休克组 (H组 ,n =2 9)和对照组 (C组 ,n =2 6 )。H组大鼠给予热休克预处理而C组则否。取H组和C组各16只大鼠行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及...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SD大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 5 5只SD大鼠 ,随机分为热休克组 (H组 ,n =2 9)和对照组 (C组 ,n =2 6 )。H组大鼠给予热休克预处理而C组则否。取H组和C组各16只大鼠行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及模拟缺血再灌注。心电图记录复灌时心律失常情况。并检测复灌时心脏流出液肌酸激酶 (CK)的活性。同时检测两组心脏组织中 70kD热休克蛋白 (HSP70 )的相对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接着对其余 13只H组大鼠和 10只C组大鼠测定心脏乳头肌动作电位 ,即测定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振幅、0期最大上升速率 (Vmax)等电生理指标 ,再以台氏液复灌 ,观察心肌动作电位恢复到缺血液灌流前形态的时间。结果 :①H组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明显较C组为轻。②再灌注过程中心肌CK的释放量H组显著少于C组。③H组心脏组织HSP70表达量显著多于C组。④H组抗氧化酶活性明显强于C组 ,脂质过氧化物少于C组。⑤台氏液灌流时心肌动作电位H组Vmax显著低于C组 ,提示热休克对心肌的快Na+ 通道有抑制作用。经缺血液灌流 10min后 ,H组的Vmax变化幅度小于C组。以台氏液复灌后 ,心肌动作电位恢复到缺血液灌流前形态的时间也以H组为短。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心肌再灌注性损伤 ,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 大鼠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美平 孙国杰 +3 位作者 尤行宏 沈峰 吴丰华 姚小卫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35-2837,I0019,共4页
目的:观察头针"额旁1线"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防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IR组)、电针治疗组(EA... 目的:观察头针"额旁1线"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防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IR组)、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5 min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表达水平、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观察指标。结果:IR组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降低,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大鼠与IR组比较,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表达显著上调,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减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表达水平,从而降低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发挥其抗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电针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I行直接与择期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瑞莹 许静 +6 位作者 吴尚琴 孙姗 付乃宽 信庭文 王惠中 李鹏 曹月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对比直接与择期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方法 63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4例行择期PTCA加STENT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B组19例行直接PTCA... 目的对比直接与择期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方法 63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4例行择期PTCA加STENT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B组19例行直接PTCA加STENT术。术中分别应用CAG(冠状动脉造影术)定位IRA(梗塞相关动脉),多导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d两组病人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1)首次CAG显示A组IRA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 24支,其中LAD 13支,RCA 7支,LCX 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A B两组行PTCA加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均转复为窦性心率。(3)病人住院10~20d,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AMI PT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汪蔚青 金惠根 +5 位作者 陈万春 杨伟 刘宗军 施佳 王东毅 方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30-32,共3页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 目的 对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及预防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 5 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 AMI后 6h内行直接PCI术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MI后 6~ 2 4h行直接PCI术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支血管病变者高于单支血管病变者 (P <0 .0 5 ) ;再灌注后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者 (P <0 .0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梗死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AMI直接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直接血管成形术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氢通道抑制剂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若愚 景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4期2931-2933,共3页
关键词 心脏缺血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通道 钠氢 抑制剂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治疗AMI效果比较
6
作者 王瑞莹 许静 +3 位作者 吴尚琴 孙姗 付乃宽 王惠中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比较直接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 (PTCA +STENT)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术后左室功能。方法 :10 3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分为 2组 :A组 6 4例行择期PTCA +STENT术。B组 39例在发病 12h内行直接PTCA +STENT... 目的 :比较直接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 (PTCA +STENT)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术后左室功能。方法 :10 3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分为 2组 :A组 6 4例行择期PTCA +STENT术。B组 39例在发病 12h内行直接PTCA +STENT术。术中冠状动脉造影 (CAG)定位梗死相关动脉 (IRA) ,多导心电生理仪监护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给予相应处理。术后 10~ 2 0d作超声心动图 ,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功能。结果 :①首次CAG显示A组IRA 81支 ,其中左前降支 (LAD) 4 2支 ,右冠状动脉 (RCA) 2 5支 ,左回旋支 (LCX) 14支。B组IRA有 4 4支 ,其中LAD 2 4支 ,RCA 12支 ,LCX 8支。 2组冠状动脉分支阻塞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②A ,B 2组行PTCA +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A组为 2 5 % (16 / 6 4 ) ,心室颤动发生率为 16 % (10 / 6 4 )。B组为 79% (31/ 39) ,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 5 4 % (2 1/ 39)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均为P <0 .0 5 )。 2组心室颤动患者行电除颤后均转复为窦性心率。③住院 10~ 2 0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LVEF≥6 0 %者 ,A组为 6 4 % (41/ 6 4 ) ,B组为 90 % (35 / 39)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TCA +STENT术与择期PT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左心室射血分数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术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