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问题的再探讨——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述的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国敏 梁晓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0-173,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模式"也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焦点。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有"赞成论"、"不用论"和&qu...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模式"也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焦点。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有"赞成论"、"不用论"和"慎用论"。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本质上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用中国道路来概括"中国模式"背后的辉煌成就比较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 再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两极对立——社会历史过程主体性的再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福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0-36,共7页
我在《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哲学研究》1988年第10期)一文中对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做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历史观根本观念变换的重大问题,在一篇短文中是很难谈清楚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上文... 我在《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哲学研究》1988年第10期)一文中对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性做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历史观根本观念变换的重大问题,在一篇短文中是很难谈清楚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上文所未能论及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历史唯物论同决定论、非决定论的关系谈一谈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规律 非决定论 社会历史过程 因果规律 主体性 历史选择论 统计规律 两极对立 再探讨 自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杨成凯《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反思》补议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丹青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12,共7页
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杨成凯《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反思》补议刘丹青一、引言杨成凯先生《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反思──汉语语法特点散论之三》,是一篇富有理论力度之作,对现有的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系统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 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杨成凯《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反思》补议刘丹青一、引言杨成凯先生《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反思──汉语语法特点散论之三》,是一篇富有理论力度之作,对现有的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系统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剖析,至少给我的启发甚多。尤其是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单位 功能单位 分级理论 分级系统 短语 组合单位 语素组合 复句 分句 再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政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从现代化的基点和改革战略的角度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永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6-113,共8页
清末新政对中国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从改革背景及时机选择、改革重点与方式选择、改革措施与策略选择、改革成本与利益选择四个方面探讨清末新政的历史经验,可以从中抽象出某些原理或原则。
关键词 清政府 清末新政 历史经验 改革战略 经济现代化 再探讨 政治改革 中央政府 现代化进程 新政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再探讨──兼论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广永 《政法论丛》 CSSCI 1998年第3期11-13,共3页
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再探讨──兼论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张广永从1810年《法国刑法典》规定持有型犯罪伊始①,各国刑法典纷纷效仿,我国也在1997年新刑法典中规定多种持有型犯罪。但该种犯罪的诸多问题在刑法学界仍存在争... 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再探讨──兼论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张广永从1810年《法国刑法典》规定持有型犯罪伊始①,各国刑法典纷纷效仿,我国也在1997年新刑法典中规定多种持有型犯罪。但该种犯罪的诸多问题在刑法学界仍存在争议,笔者拟就争议的中心问题即持有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有行为 持有型犯罪 法律性质 再探讨 行为人 金融票证 注册商标标识 模范刑法典 犯罪行为形式 择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原则与路向:邓小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再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闵春发 许和隆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2-96,共5页
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应该选择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相互配套这样一种共生、互促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以务实的态度深刻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 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应该选择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相互配套这样一种共生、互促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以务实的态度深刻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思想 邓小平 路向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再探讨 中国国情 相互适应 经济发展 政治发展 阐述 务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体育社团概念的再探讨——基于中程理论建设视野下的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春燕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7,共4页
近20年来,"现状、问题、对策"三段论式的研究占据着体育社团研究的主导地位,以体育社团发展实践为基本素材建构中程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文章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将体育社团纳入体育社会学中程理论建设的视野,参考从所列举... 近20年来,"现状、问题、对策"三段论式的研究占据着体育社团研究的主导地位,以体育社团发展实践为基本素材建构中程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文章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将体育社团纳入体育社会学中程理论建设的视野,参考从所列举的社团定义中归纳出的三点基本内涵,分析指出了现有体育社团定义的局限性,并以体育社团的现实存在为基点,以其未来发展趋势为着眼点,按照逻辑学的要求定义了体育社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程理论 体育社团 概念 再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殷周之变的再探讨——以殷周“德”义变迁为线索 被引量:6
8
作者 程平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2,共5页
学术界长期将“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中的“德”解释为“德行”、“德性”,夸大了殷周之变的文化意义。考释甲骨文、金文中的“德”,可知殷周时期的“德”乃“祖先祭祀”之意。周革殷命以后,在“天命靡常”的忧患下,周公的宗教改革... 学术界长期将“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中的“德”解释为“德行”、“德性”,夸大了殷周之变的文化意义。考释甲骨文、金文中的“德”,可知殷周时期的“德”乃“祖先祭祀”之意。周革殷命以后,在“天命靡常”的忧患下,周公的宗教改革并没有“疑天”,而只是将“德”从单纯的“(牛羊)献祭”改良为“(心行)献祭”。本文以雅斯贝斯的轴心突破理论为观照,将殷周之际“德”观念的变化以及西周之“德”与此后孔子儒家之“德”之间的关联性和突破性作为考察对象,得出殷周之变作为前轴心突破的起点,其文化变迁的方式依然是整合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 再探讨 线索 “德行” 以德配天 “德性” 文化意义 殷周时期 宗教改革 考察对象 文化变迁 学术界 甲骨文 突破性 关联性 献祭 作为 祭祀 天命 观照 儒家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提·孟陬和屈原生年之再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潘啸龙 《中州学刊》 1985年第4期70-73,51,共5页
关于屈原的生年,学术界探讨已久,至今仍在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离骚》“摄提贞于孟陬”究竟是否指明屈原降生之年?二、“孟陬”是否是“夏正正月”之专称?三、屈原自述生辰用的是“夏正”还是“周正”?这些... 关于屈原的生年,学术界探讨已久,至今仍在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离骚》“摄提贞于孟陬”究竟是否指明屈原降生之年?二、“孟陬”是否是“夏正正月”之专称?三、屈原自述生辰用的是“夏正”还是“周正”?这些问题倘若不能得到解决,则屈原之生年便无法确定。我以为陈久金先生的《屈原生年考》(见《社会科学战线》八○年二期),大胆提出的“楚用周正”说,在探讨屈原的生年上开出了一条新蹊径。对他的立论和推算方法稍作修正和补充,屈原的生年便可考定。据我的推算,屈原当生于“周正”前三四○年正月初七,亦即“夏正”前三四一年十一月初七。现将我的意见分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提格岁 屈原 岁星纪年 岁名 《离骚》 晨出 再探讨 陈久 夏历 牵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的再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秦庆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3期3-8,共6页
关于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长期以来在苏联和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这就是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都遵循着一条普遍规律,就是依次递进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 关于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长期以来在苏联和我国学术界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这就是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都遵循着一条普遍规律,就是依次递进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历史演进的理论被写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科书,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认同的真理.如果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都不超出这个理论所描述的道路,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然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出现,使人们对这个理论产生了疑虑.因为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演进 形态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再探讨 所有制形式 社会发展三形态 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的再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阳征保 肖淑葵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6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育质量 再探讨 质量评价体系 运作体系 人才质量观 软硬件建设 传统观念 办学思想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再探讨——谈“左”倾错误对大革命失败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纯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0-101,共2页
1924—1927年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最终未能完成反帝反军阀的任务而宣告失败,并给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人们在总结这段历史、探究其失败原因时,自然要提到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是导致大... 1924—1927年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最终未能完成反帝反军阀的任务而宣告失败,并给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人们在总结这段历史、探究其失败原因时,自然要提到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史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革命失败原因 冯玉祥 “左”倾冒险主义 汪精卫 工农运动 再探讨 蒋介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共产党 民族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划与市场关系再探讨——兼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13
作者 陈全明 赵曼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9-42,共4页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新的认识成果不断出现。然而,说它们是互相渗透的,解决不了经济实践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如何具体结合的可操作性问题;说它们是板块结合的,又反映不出计划经济...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新的认识成果不断出现。然而,说它们是互相渗透的,解决不了经济实践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如何具体结合的可操作性问题;说它们是板块结合的,又反映不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内在统一性。因此,有必要联系社会主义制度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约束条件,经济规律体系及其表现形式和操作手段等方面的状况,深层次的、多角度地透视计划与市场的立体交叉对应关系,以清晰地揭示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的丰富内涵,澄清模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与市场 市场调节 计划经济 市场机制 有计划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机制 计划调节 再探讨 表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拿来主义》主题的再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松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10期35-35,共1页
关于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论述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以为这样概括不够准确.应该说,文章论述的是如何对待外国事物和外国文化的问题,包括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
关键词 《拿来主义》 主题 再探讨 外国文化 文化遗产 论述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与“需求”再探讨
15
作者 张理智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7-72,共6页
本文拟对“供给”与“需求”这对经济学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一番再探讨,以求得对“供给”与“需求”及其派生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正确理解。一、供给与需求的本来意义通常,人们把供给当作一方,把需求当作与之截然对立的另一方... 本文拟对“供给”与“需求”这对经济学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一番再探讨,以求得对“供给”与“需求”及其派生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正确理解。一、供给与需求的本来意义通常,人们把供给当作一方,把需求当作与之截然对立的另一方,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种把供与求二者割裂开来的见解是不对的。因为,供与求二者,就其本来意义讲,是对立的统一。二者(供与求)相互贯通,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简便地举例说明如下。假定农夫生产出X量小麦,铁匠生产出Y量锄头,并且假定X量小麦恰好可换取Y量锄头。显然,在这里,不论是农夫的小麦,还是铁匠的锄头,都既是供给,又是需求,二者都是供与求的统一——农夫只是因供给X量小麦,才产生出对Y量锄头的需求;铁匠也只是因供给Y锄头,才产生出对X量小麦的需求。农夫不会因铁匠“需要”(不等于需求)小麦而将其无偿供给,铁匠也不会因农夫“需要”(不等于需求)锄头而将其无偿供给。需求必须以供给为条件。离开了供给,需求就不见;同样地,离开了需求,也不会产生供给。(需求,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这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供给 总需求 小麦 使用价值 社会经济 再探讨 萨伊定律 锄头 正确理解 凯恩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所有权是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根本——对“两权”分离理论的再探讨
16
作者 郭占恒 《探索(浙江)》 1987年第1期62-64,共3页
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仅是经营管理体制问题,而且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革问题。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经营权这种机械性的、板块式的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关键词 所有权 全民所有制企业 分离理论 经营权 再探讨 联合劳动者 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 商品生产者 经济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家“法治”思想再探讨——答武树臣先生
17
作者 杨师群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50-54,共5页
关键词 法家“法治” 再探讨 韩非子 中华法系 《法经》 法律文化 《新论》 《中国法制史》 犯罪意识 宗法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包干”分配方式的再探讨
18
作者 廖进 《江汉论坛》 1985年第4期21-25,共5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的全面推广和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农村分配方式的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虽然突出地表现在分配的形式和程序上,但最能引起理论界兴趣的却是包干分配的实质是什么。它究竟是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还...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的全面推广和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农村分配方式的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虽然突出地表现在分配的形式和程序上,但最能引起理论界兴趣的却是包干分配的实质是什么。它究竟是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还是在此之外又形成了某种新的分配原则?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争鸣,经济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趋于相持不下的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包干分配已经超出了按劳分配的范围,它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资料、产最分配的“溶合”:决定承包户收入的既有活劳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劳分配原则 农村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 再探讨 物化劳动 劳动报酬 新变化 分配关系 经济理论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再探讨
19
作者 吴光辉 《中州学刊》 1987年第3期18-21,共4页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什么必然是商品经济。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是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诚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社会化大生产,整个社会生产是在分工和协作的体系中进行。社会分工使各部门、各企...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什么必然是商品经济。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是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诚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社会化大生产,整个社会生产是在分工和协作的体系中进行。社会分工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交换其产品成为必要。但是,社会分工并不能说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为什么要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更不能说明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有何联系。有的同志从生产资料的不同公有制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者群体 经济单位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再探讨 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 经济利益 商品交换 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价值”和“剥削”范畴的再探讨——对许成安《对“价值”和“剥削”范畴内涵的探讨》一文的商榷
20
作者 奚兆永 《现代经济探讨》 2005年第7期19-23,共5页
本文对许成安同志《对“价值”和“剥削”范畴内涵的探讨》一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质疑:一是许文在“价值”的内涵方面要人们“温习”所谓的马恩的两段话,一段根本不是马克思的话,而是被马克思批判的阿·瓦格纳的话,一段虽是恩格斯的... 本文对许成安同志《对“价值”和“剥削”范畴内涵的探讨》一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质疑:一是许文在“价值”的内涵方面要人们“温习”所谓的马恩的两段话,一段根本不是马克思的话,而是被马克思批判的阿·瓦格纳的话,一段虽是恩格斯的话,但其本人后来已多次作了自我否定。许文提出这两段话表现出了调和不同价值概念的倾向,显然无助于“深化价值理论研究”。二是许文对“剥削”范畴的理解偏于文化、道德、法律乃至“词性”,而未作为经济学范畴来认识,同时对剥削在今天的历史正当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削” “价值” 内涵 再探讨 经济学范畴 历史正当性 主要观点 自我否定 价值概念 价值理论 马克思 瓦格纳 恩格斯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