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畏死的恐惧看人的境况——三论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和人类文明再启蒙 被引量:17
1
作者 蔡昱 龚刚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73,共10页
人的弱点是“畏死的恐惧”。“畏死的恐惧”包括“物质生存性的畏死的恐惧”和“社会生存性的畏死的恐惧”。人的境况也具有两重性,即被畏死的恐惧摄住了的“生存性境况”和超越了畏死的恐惧的“生命性境况”。我们以“畏死的恐惧”为... 人的弱点是“畏死的恐惧”。“畏死的恐惧”包括“物质生存性的畏死的恐惧”和“社会生存性的畏死的恐惧”。人的境况也具有两重性,即被畏死的恐惧摄住了的“生存性境况”和超越了畏死的恐惧的“生命性境况”。我们以“畏死的恐惧”为框架重新疏理、解释并发展了阿伦特所描述的古希腊的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及近代以来的“社会”中的人的境况。研究发现,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制造“生存必须性的胁迫”而使得人类被畏死的恐惧摄住,从而被封闭在生存性境况中。人类超越“畏死的恐惧”,将其所处的生存性境况提升至生命性境况的路径是节制欲望共产主义和人类文明再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畏死的恐惧 人的境况 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 人类文明再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建构主义与再启蒙 被引量:8
2
作者 金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31,207,共10页
文化主义是近两百年来国际人文社会研究所经历的历史主义、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三大思潮之后出现的当代新思潮,有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问题域。在以"后发现代性与后期现代性相统一"的中国问题的视域中,文化批判主义(包括文化解... 文化主义是近两百年来国际人文社会研究所经历的历史主义、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三大思潮之后出现的当代新思潮,有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问题域。在以"后发现代性与后期现代性相统一"的中国问题的视域中,文化批判主义(包括文化解构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两种突出的思维向度。文化建构主义,是在建构主义的思想流脉中整合与超越主体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在中国问题视域之文化主义的思想流脉中整合与超越文化批判主义(包括文化解构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并在此两种思想流脉的交汇处生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思想可能性。1840年以来,转型中国的启蒙经历了前启蒙、启蒙、新启蒙和再启蒙四个阶段。再启蒙是解决当下希望与危机并存的中国问题与中国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思想任务。而再启蒙的根本特征只能是文化建构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文化主义 文化建构主义 再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的再启蒙——马克思对“思想的统治”的反抗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学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反抗“思想的统治”符合启蒙的基本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分。这种区分实质上又体现为二者在如何推进启蒙问题上的分歧。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德国视域且向往法国版的启蒙,有相当的激进性和革命性,但未突破黑格尔哲学的基地... 反抗“思想的统治”符合启蒙的基本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分。这种区分实质上又体现为二者在如何推进启蒙问题上的分歧。青年黑格尔派局限于德国视域且向往法国版的启蒙,有相当的激进性和革命性,但未突破黑格尔哲学的基地,止步于宗教批判、观念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启蒙,堵塞了继续启蒙的通道。马克思则实现了新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变革,融合了英法德启蒙传统,超越了之前启蒙的逻辑,实现了从激进启蒙到反思启蒙再到稳健启蒙以及从资产阶级启蒙到无产阶级启蒙的转向。这是对启蒙的再启蒙,真正继承和发扬了启蒙精神,使启蒙人道理想有了现实可能。马克思的方案至今仍有积极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的统治” 历史唯物主义 启蒙 再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退省和再启蒙--王元化先生的晚年之学
4
作者 李天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7,179,共8页
王元化的“第三次反思”采用黑格尔哲学式的理念,对他的早年思想和学术做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扬弃。他的思想方法是从德国哲学汲取的“反思”(Reflection),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家族信仰中的“退省”(Retreat),而根本的思想特征仍然是早年萌发... 王元化的“第三次反思”采用黑格尔哲学式的理念,对他的早年思想和学术做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扬弃。他的思想方法是从德国哲学汲取的“反思”(Reflection),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家族信仰中的“退省”(Retreat),而根本的思想特征仍然是早年萌发的“启蒙”,是经过“第三次反思”之后的“再启蒙”(Re-enlightenment)。王元化提出“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他是一位对于旧世纪中国人的百年历史展开批判,对新世纪人类未定蓝图有着关怀和憧憬的思想家,他在最后二十年中留给了我们一份珍贵的“晚年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化 再启蒙 晚年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蔡昱 龚刚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7,共15页
资本主义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前期社会"和"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于前者,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人们的生存欲望而奴役大众;于后者,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制造和繁殖欲望,再利用大众的贪欲而奴役大众。我们发现:贪欲是可以被... 资本主义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前期社会"和"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于前者,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人们的生存欲望而奴役大众;于后者,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制造和繁殖欲望,再利用大众的贪欲而奴役大众。我们发现:贪欲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又可以自我循环,自我繁殖,自我强化,并具有无限的增长趋势;贪欲还是一种异化的欲望,即这种本属于人自己的内在欲望却与人自己的本真需要相背离,相反对。这非但不能肯定生命,反而否定生命,成为奴役人的力量,也使得人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在欲望异化的视角下,我们开始重新诠释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按需分配"。我们发现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绝不是满足贪欲,即"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对人类本真的物质需要而言的"按需分配"。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之新共产主义概念。我们发现:人类惟有走"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道路,才能把自己从贪欲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类和地球才可以存续。最后,为了实现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我们呼唤人类文明的再启蒙。并指出,这次启蒙的任务必然由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高昂来承担。通过"禁止欲望——释放与制造欲望——节制欲望"的否定之再否定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也终将进入更高一级的文明——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异化 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 按需分配 再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 被引量:16
6
作者 蔡昱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58,共6页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概念,讨论强壮的"超个体的个体"对弱小恐惧的"原子式个体"的超越与拯救,论述"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是一种"本真的人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再启蒙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本真的医患关系是"互慈和创的医患共同体"。讨论了异化的医患关系的原因与特征;阐释了本真医患关系的特征,举例介绍适合它的机制;并提出了医生的自我救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慈和创 实在的自由 超个体的个体 医患共同体 再启蒙 人一质料 本真的人 异化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凝聚与文化逻辑 被引量:3
7
作者 金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5,160,共7页
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政策话语中,在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四分已然定格,而这一"四分说"却存在概念混淆和言语逻辑误区。社会只能与国家、市场并列而分立,属实体名词,政治、经济、文化则属功能性的附属... 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政策话语中,在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四分已然定格,而这一"四分说"却存在概念混淆和言语逻辑误区。社会只能与国家、市场并列而分立,属实体名词,政治、经济、文化则属功能性的附属名词。而社会,包含着亲友社群和公民社会的双层结构,其凝聚的根本力量是文化逻辑。概念混淆与言语逻辑误区,对社会成为时代关键词的意义发生了严重遮蔽。事实上,当下中国改革的瓶颈正是文化逻辑混乱。因此,本文提出:社会成为时代关键词的本质意蕴是再启蒙,继30余年来先行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发育之后的应当是文化建构和社会培育,尤其是公民社会的培育,以使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真正步入理性推进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凝聚 文化逻辑 文化建构 社会培育 再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死性与当下永恒的统一对生存性恐惧的超越——作为践行性医德培养路径的生死教育 被引量:8
8
作者 蔡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12期1521-1529,共9页
医疗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更大的伤害可能性使医生肩负更高的道德责任。将生存性恐惧细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时间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时间中的不朽是虚假的无限,当下永恒才是真无限。因此,当下永恒的实现是人的“以有限之身追求无限”的终... 医疗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更大的伤害可能性使医生肩负更高的道德责任。将生存性恐惧细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时间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时间中的不朽是虚假的无限,当下永恒才是真无限。因此,当下永恒的实现是人的“以有限之身追求无限”的终极需要。同时,只有这种真无限才能彻底超越生存性恐惧。揭示了以超越生存性恐惧为枢纽的生命面向的翻转,即从片面的生存性境况转向生命性境况而使“超个体的个体”显现,此种个体是个体性(有死性)和整全性(当下永恒)的统一,因而具有使自由和道德现实化的能力。作为践行性医德培养范式的生死教育的精髓是“成勇以成人”,其路径有二:一是反思死亡而彻底接受自己的有死性从而觉醒到人之终极需要,并摆脱“不朽”的陷阱;二是获得与当下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以彻底超越生存性恐惧,引发生命面向的翻转和“超个体的个体”的“诞生”。生死教育不仅是一种终极关怀,还是促成“新人”诞生的人类文明再启蒙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教育 生存性恐惧 当下永恒 时间中的不朽 超个体的个体 人类文明再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