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
22
1
作者
孙祥耀
鲁世保
+5 位作者
张庆明
孔超
海涌
洪毅
李放
陈学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0-697,共8页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爆裂骨折
内固定术
再发后凸畸形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
22
1
作者
孙祥耀
鲁世保
张庆明
孔超
海涌
洪毅
李放
陈学明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骨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0-697,共8页
文摘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爆裂骨折
内固定术
再发后凸畸形
危险因素
Keywords
Thoracolumbar fracture
Burst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Kyphosis reccurrence
Risk factor
分类号
R683.2 [医药卫生—骨科学]
R687.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再发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分析
孙祥耀
鲁世保
张庆明
孔超
海涌
洪毅
李放
陈学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