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家立业:返乡青年“再农化”的运行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田雅馨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47,共10页
中国城乡关系正在从分割走向融合,“逃离农业”向“再农化”的转变也在同步发生。返乡青年的“再农化”是城乡关系转型的微观实践,这种实践表现为成家立业。返乡青年的成家立业遵循生活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它们构成“再农化”的... 中国城乡关系正在从分割走向融合,“逃离农业”向“再农化”的转变也在同步发生。返乡青年的“再农化”是城乡关系转型的微观实践,这种实践表现为成家立业。返乡青年的成家立业遵循生活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它们构成“再农化”的运行逻辑。在生活逻辑中,留不下来的大城市、脆弱的亲密关系和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革命在成家这个生命周期转折点,推动青年离城返乡的个体选择;在市场逻辑中,为了立业,追求经济收益的青年发展资本与劳动双密集的特色农业、对接价格波动的全国大市场、形成互助合作的生产组织,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在社会逻辑中,土地流转的关系基础、雇佣劳动的社会基础和身份认同的政治基础呼唤青年村庄嵌入的需求,他们重构村庄社会关联,将业立在乡土社会。由此返乡青年的成家立业推动“再农化”,而这也折射出城乡关系融合的宏观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青年 生命周期 农业现代化 村社关联 再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土”到“归根”返乡农民再农化研究
2
作者 张扬 李茂林 +2 位作者 林孔森 黄美丽 陆可芳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12期107-109,共3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现象,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等角度分析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因。文章还讨论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理论逻辑,包括劳动力转移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提出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实... 本文深入探讨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现象,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等角度分析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动因。文章还讨论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理论逻辑,包括劳动力转移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提出了返乡农民工再农化的实现路径,包括提升职业认同、完善现代农业要素资源支持体系和健全培育制度。文章最后强调了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专业职业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以促进其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 再农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视角下乡村权的概念框架与比较研究
3
作者 戴燕归 周恺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14-1323,共10页
“乡村权”概念是近年空间正义研究在乡村地域进行理论延伸与实践检验的新领域,其通过揭示以土地为空间媒介的乡村权利剥夺现象,批判性分析乡村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非正义问题。延续激进地理学视角,文章聚焦“乡村土地... “乡村权”概念是近年空间正义研究在乡村地域进行理论延伸与实践检验的新领域,其通过揭示以土地为空间媒介的乡村权利剥夺现象,批判性分析乡村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非正义问题。延续激进地理学视角,文章聚焦“乡村土地”与“村民身份”两大问题,基于突尼斯、印度、黎巴嫩等南方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北方国家的案例,揭示村民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层面所处的非正义境况(即“被迫非农化”),并探寻村民为寻求空间正义所采取的个人或集体抗争方式(即“自发再农化”)。通过案例比较发现:1)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乡村案例表现出的被迫非农化现象具有共性,其本质都是资本剥削导致的乡村土地和村民身份被剥夺;2)南方和北方国家的自发再农化手段存在差异,南方国家的村民主要采取法律途径或极端方式,北方国家则依托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保障与自下而上的地方能力建设。进而,归纳出乡村权三大内涵,即“占有权(拥有农地并进行农业生产)”“定居权(以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乡村)”“参与权(自主决定是否非农化)”。最后,建议在中国乡村振兴中,通过科学知识共享、社区学习与合作等方式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实现村民在乡村空间占有、定居、参与的权利和自由,回应国家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的号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乡村权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地位 被迫非农化 自发再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