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学涡度在藏南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曲水韧性剪切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1 位作者 马士委 刘晓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23-3038,共16页
一般剪切带主要由纯剪切和简单剪切共同作用,不同的剪切带及不同的构造位置两者所占有的比例不同。利用运动学涡度(wk)可以定量地分析两者间的比值大小。本文通过极莫尔圆法和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 一般剪切带主要由纯剪切和简单剪切共同作用,不同的剪切带及不同的构造位置两者所占有的比例不同。利用运动学涡度(wk)可以定量地分析两者间的比值大小。本文通过极莫尔圆法和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一啦水滑覆型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进行了计算,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通过极莫尔圆法,对剪切带中的9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运动学涡度计算,获得了Wk=0.73~0.96,平均值Wk=0.83。运用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4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Wk=0.85~0.93,均值为0.88,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应变结果。还根据极莫尔圆图解,计算了该韧性剪切带的减薄量s=0.09~0.35,平均减薄量为0.20。研究表明该韧性剪切带为典型的以简单剪切为主伴有部分纯剪切的一般剪切,该剪切带的形成可能与拉萨地体在中新世时从挤压到侧向伸展的转换有关。该剪切带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涡度的确定深化了对藏南冈底斯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并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的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莫尔圆 运动学涡度 韧性剪切 糜棱岩 冈底斯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浆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2
作者 孟元库 袁昊岐 +2 位作者 魏友卿 张书凯 刘金庆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共31页
冈底斯岩浆岩带(以下简称冈底斯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大量研究揭示新特提斯洋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的演化时期:分别是早期... 冈底斯岩浆岩带(以下简称冈底斯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产物,为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是研究板块增生、大陆地壳生长再造和碰撞造山的天然实验室。大量研究揭示新特提斯洋主要经历了4个重要的演化时期:分别是早期俯冲(>152 Ma)、晚期俯冲(100~65 Ma)、主碰撞(55~40 Ma)和后碰撞伸展期(23 Ma至今)。前人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和进展,然而关于新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冈底斯带火成岩岩浆源区的属性、精细的成岩过程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议。文章首先介绍了冈底斯带的研究历史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冈底斯带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争议进行了初步梳理,从1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初步的梳理给出的启示是:冈底斯带是一个典型的岩浆—构造—成矿—变形变质带,经历了长期、复杂和多阶段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拼贴于古老拉萨地体之上的新生大陆岛弧体。主要认识包括:(1)冈底斯岛弧带是研究新特提斯洋俯冲最为理想的场所,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信息,是破解新特提斯洋板片初始俯冲时限和板片俯冲方式最佳的研究对象;(2)冈底斯带中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基或岩株可能经历了一个多期次组装累积的过程,今后应运用晶粥体的模型去重新理解冈底斯带花岗质岩石的形成和动力学成岩过程;(3)冈底斯地区地幔的性质沿着走向表现出复杂性,具有地球化学上的不均一性;(4)冈底斯带的火成岩存在同位素上的倒转,这可能暗示冈底斯地区存在老的基底;(5)冈底斯岛弧带在构造上具有明显的掀斜性,表现出东段以下地壳组分为主,中西段以中上地壳组分为主,暗示了冈底斯带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不均衡的构造抬升和剥露过程;(6)冈底斯带的研究对象仍以火成岩为主,研究方法多限于传统的岩石学和放射性Sr-Nd-Hf同位素手段,而非传统的稳定性同位素(Mg-O-Li-B-Mo)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并且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岩石成因和地质年代学为主,而对火成岩侵位过程和成岩后的构造变形和抬升剥蚀等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7)目前,构造地质学手段在冈底斯带的研究中运用较少,常以岩浆演化来代替构造演化。最后,文章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冈底斯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冈底斯岩浆带 新特提斯洋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岩带南部桑耶寺北莫郎侵入体年代学和岩石成因 被引量:5
3
作者 郭丽爽 刘玉琳 +3 位作者 刘鸿飞 梁婷 王政华 陈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45-3556,共12页
莫郎岩体位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段,泽当镇桑耶寺北,主要由辉石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57Ma,具有高硅(70.1%~74... 莫郎岩体位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段,泽当镇桑耶寺北,主要由辉石闪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57Ma,具有高硅(70.1%~74.4%),低-高钾(1.3%~5.2%),低镁(0.2%~1.2%),强烈Eu、Sr负异常等特征,Zr/Nb-Zr和AFM-CFM图解表明,其形成于初生地壳物质和变质杂砂岩的低度部分熔融。辉石闪长岩和闪长岩形成时代为52~54Ma,具有低硅(53.2%~58.6%),中-高钾(1.3%~2.5%),高镁(3.2%~3.9%),弱-强烈Eu、Sr负异常等特征,与曲水岩基中基性侵入岩特征相似,是直接注入到下地壳中地幔岩浆与初生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的混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岩石成因 莫郎岩体 冈底斯岩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中桑日群adakite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5
4
作者 姚鹏 李金高 +3 位作者 王全海 顾雪祥 唐菊兴 惠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2-620,共9页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冈底斯陆块之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新特提斯洋多次俯冲消减的产物。洋壳大致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俯冲作用,由此形成的火山岛弧带在空间上呈北、南两条平...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冈底斯陆块之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新特提斯洋多次俯冲消减的产物。洋壳大致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俯冲作用,由此形成的火山岛弧带在空间上呈北、南两条平行展布。本文,通过对晚期俯冲形成的南带岛弧火山岩(桑日群)的研究,并与新生代(<25Ma)环太平洋adakite的对比研究表明,桑日群火山岩具有与adakite相似的特征:缺乏玄武岩,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为主;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_2平均为61.57%(≥56%)、Al_2O_3平均为16.36%(≥15%)、MgO平均为2.63%(<3%),Na/K高(3.05);具有低的Yb(1.39×10^(-6),≤1.9×10^(-6))、Y(13.57×10^(-6),≤18×10^(-6))和高的Sr(646×10^(-6),>400×10^(-6));REE配分型式为亏损重稀土,Eu异常不明显;Sr同位素组成与大洋板片熔融形成的adakite非常相近。这意味着,该弧南带(桑日群)的弧火山岩(>25Ma)是新特提斯洋壳经俯冲部分熔融形成的;同时也暗示,它的形成可能是一种特殊动力学机制的产物——新特提斯主洋有关的小洋盆快速俯冲。而其成矿意义在于:它是超大型斑岩铜矿和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 桑日群adakite 发现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构造组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江元生 徐天德 赵友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336-348,共13页
在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弧间扩张型组合;②洋岛型蛇绿岩组合;③岛弧与陆缘弧型组合;④碰撞型组合;⑤陆内... 在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构造组合:①弧间扩张型组合;②洋岛型蛇绿岩组合;③岛弧与陆缘弧型组合;④碰撞型组合;⑤陆内俯冲、碰撞型组合;⑥陆内拉张型组合。进而对构造岩浆组合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剖析,尤其是对喜马拉雅中期的岩浆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带是由俯冲型、碰撞型和隆升型岩浆岩组合成的复合体,它们在空间上明显分带,在时间上呈现由相对基性向酸性的演化趋势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构造组合 冈底斯构造岩浆 中新生代 措勤地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典中组火山岩岩浆演化及其构造环境探讨
6
作者 岳相元 张贻 +1 位作者 周家云 周雄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073-1074,共2页
冈底斯岩浆岩带是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由侵入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巨型岩浆杂岩带(邓万明等,1998)。该带西起阿里地区朗久,向东延伸经过仲巴和措勤,然后绕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与察隅岩体相连。它北接羌塘地块,南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东与... 冈底斯岩浆岩带是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由侵入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巨型岩浆杂岩带(邓万明等,1998)。该带西起阿里地区朗久,向东延伸经过仲巴和措勤,然后绕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与察隅岩体相连。它北接羌塘地块,南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东与昌都微地块相邻,全长约2 500 km。构造上,属于青藏高原演化过程中,新特提斯洋闭合、雅鲁藏布江板块向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中组 冈底斯岩浆 构造环境 火山岩 喷出岩 火成岩 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带东段墨脱地区早侏罗世辉长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24-3634,共11页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冈底斯岩浆岩带东段墨脱地区辉长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成分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及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墨脱辉长岩形成于185.97±0.33Ma,SiO_2含量(48.19%~54.93%),MgO...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冈底斯岩浆岩带东段墨脱地区辉长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成分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及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墨脱辉长岩形成于185.97±0.33Ma,SiO_2含量(48.19%~54.93%),MgO和Mg#变化较大(MgO=4.53%~12.76%,Mg~#=50.0~67.4)。具有高CaO(7.44%~12.11%),低碱(Na_2O=0.93%~2.36%,K_2O=0.49%~2.21%)的特征。辉长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E-MORB相似;微量元素上,样品具有富集Sr、Sc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Nb-Ta等的特征。墨脱辉长岩ε_(Nd)(t)值介于-3.06和2.84之间,^(87)Sr/^(86)Sr(t)值为0.7059~0.7103。锆石的ε_(Hf)(t)值为-4.1~0,和相对古老的Hf模式年龄(866~1036Ma)。上述特征表明墨脱辉长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大陆地壳的混染作用。结合对区域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等资料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冈底斯东段在早侏罗世应处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岩石成因 新特提斯洋俯冲 冈底斯岩浆 墨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岩带曲水杂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次琼 永忠拉达 +1 位作者 阿旺旦增 次仁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16-128,共13页
曲水杂岩体位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东段南缘,其岩浆活动与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息息相关。本文以曲水县-昌果乡广泛分布的中酸性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 曲水杂岩体位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东段南缘,其岩浆活动与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息息相关。本文以曲水县-昌果乡广泛分布的中酸性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曲水杂岩体由3期时代和规模不同的花岗质岩体构成,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5.2±1.0~88.5±1.0Ma、65.2±0.6Ma和48.5±0.5~43.3±0.7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晚白垩世和古新世花岗岩以中性-中酸性为主,属钙碱性系列,具中铝特征,A/CNK比值小于1.1,属于I型花岗岩,是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指示其形成于特提斯洋壳俯冲过程的岛弧构造环境。始新世花岗岩以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主,并出现钾玄岩系列,具偏铝-过铝质特征,指示岩浆上侵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其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质意义 曲水杂岩体 冈底斯岩浆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山中段第四纪火山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江元生 周幼云 +3 位作者 王明光 谢云喜 李建兵 彭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0,共5页
冈底斯山仲巴县麦嘎乡附近一套第四纪火山岩是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的重要发现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该套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冈底斯陆缘火山弧第四纪火山岩研... 冈底斯山仲巴县麦嘎乡附近一套第四纪火山岩是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的重要发现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该套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冈底斯陆缘火山弧第四纪火山岩研究的空白,完善了冈底斯带岩浆演化的时空格架,而且对整个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青藏高原 第四纪 火山岩 冈底斯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碱长花岗岩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孟元库 许志琴 +2 位作者 陈希节 马绪宣 马士委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2-1213,共12页
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该岩体不同部位的两件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02±0.39)Ma和(40.65±0.32... 本文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原位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该岩体不同部位的两件锆石U-Pb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02±0.39)Ma和(40.65±0.32)Ma,具有几乎一致的地质年龄,即碱长花岗岩侵位结晶年龄为40 Ma左右。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176Hf/177Hf比值在0.282633~0.282878,平均值为0.282765,计算所得的εHf(t)值介于-4.08~4.15,平均值为0.28,峰值在-1^+1之间;TDMC模式年龄在822~1373 Ma,平均值为1075 Ma,峰值年龄为1000~1200 Ma。其次,样品的εHf(t)值具有正负相间的特点,εHf(t)也相对较小,为典型的壳幔混染型,岩浆源区主要以古老地壳的熔融为主。综合研究表明,谢通门塔玛地区碱长花岗岩主要是由新特斯洋板片的断离,致使软流圈地幔上涌,引起拉萨地体地壳物质的熔融、再循环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幔源物质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LU-HF同位素 碱长花岗岩 冈底斯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迦巴瓦构造结墨脱地区高Sr/Y花岗岩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李忠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13-2023,共11页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个花岗岩体SiO2含量为71.09%~74.37%,K2O的含量为1.38%~5.93%,A/CNK为1.01~1.02,均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所有样品均显示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La/Dy)N=13.55~31.3;(La/Yb)N=16.82~50.41),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0.93~1.42),δEu主要介于0.78~1.09,总体上具有正-微弱负异常,具较高Ba、Sr/Y,La/Yb和低Y,Mg#(<45),亏损HFSE元素(Nb、Ti、Zr)。墨脱高Sr/Y花岗岩具有不均一的εHf(t)值(-11.22~4.87)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552~1179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46~791℃)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墨脱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墨脱高Sr/Y花岗岩可能是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由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使陆壳熔融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墨脱 冈底斯岩浆带 高Sr Y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