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中桑日群adakite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5
1
作者 姚鹏 李金高 +3 位作者 王全海 顾雪祥 唐菊兴 惠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2-620,共9页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冈底斯陆块之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新特提斯洋多次俯冲消减的产物。洋壳大致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俯冲作用,由此形成的火山岛弧带在空间上呈北、南两条平...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冈底斯陆块之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新特提斯洋多次俯冲消减的产物。洋壳大致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次俯冲作用,由此形成的火山岛弧带在空间上呈北、南两条平行展布。本文,通过对晚期俯冲形成的南带岛弧火山岩(桑日群)的研究,并与新生代(<25Ma)环太平洋adakite的对比研究表明,桑日群火山岩具有与adakite相似的特征:缺乏玄武岩,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为主;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O_2平均为61.57%(≥56%)、Al_2O_3平均为16.36%(≥15%)、MgO平均为2.63%(<3%),Na/K高(3.05);具有低的Yb(1.39×10^(-6),≤1.9×10^(-6))、Y(13.57×10^(-6),≤18×10^(-6))和高的Sr(646×10^(-6),>400×10^(-6));REE配分型式为亏损重稀土,Eu异常不明显;Sr同位素组成与大洋板片熔融形成的adakite非常相近。这意味着,该弧南带(桑日群)的弧火山岩(>25Ma)是新特提斯洋壳经俯冲部分熔融形成的;同时也暗示,它的形成可能是一种特殊动力学机制的产物——新特提斯主洋有关的小洋盆快速俯冲。而其成矿意义在于:它是超大型斑岩铜矿和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南缘火山-岩浆弧带 桑日群adakite 发现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侧陆缘火山-岩浆弧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廖六根 曹圣华 +3 位作者 肖业斌 欧阳克贵 胡肇荣 冯国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北侧的拉热拉新岩体东、西两侧,新发现了一些早白垩世岩体、相伴的陆缘火山岩组合和矿(化)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均显示其成因与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密切相关。本文将班- 怒带北侧的火山- 侵入岩带厘定为五峰尖拉热拉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同时讨论了陆缘火山- 岩浆弧带的厘定在分析中特提斯构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结合 陆缘火山-岩浆 地球化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格咱火山-岩浆弧中红山-属都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50
3
作者 李文昌 尹光候 +4 位作者 卢映祥 王彦斌 余海军 曹晓民 张世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61-1671,共11页
义敦岛弧南段的格咱火山-岩浆弧的东西斑岩带在成矿期次、成矿作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二者之间是否有大型构造单元的存在,与东部代表洋壳消减的甘孜-理塘主蛇绿混杂岩带关系如何等一直是悬而未决问题。研究发现,区内存在由断续出露镁... 义敦岛弧南段的格咱火山-岩浆弧的东西斑岩带在成矿期次、成矿作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二者之间是否有大型构造单元的存在,与东部代表洋壳消减的甘孜-理塘主蛇绿混杂岩带关系如何等一直是悬而未决问题。研究发现,区内存在由断续出露镁铁-超镁铁堆积杂岩,以及尼汝组玄武岩、硅质板岩和复理石、灰岩等岩片组成的红山-属都蛇绿混杂岩带,属于甘孜-理塘洋壳早期俯冲残留次级蛇绿混杂岩带,与主蛇绿混杂岩带及格咱火山-岩浆弧构成了本区构造格架。其中,红山-属都蛇绿混杂岩带将格咱弧分为东西两个斑岩成矿带。本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为进一步研究甘孜-理塘洋范围、俯冲时限、构造演化、甘孜-理塘洋是否存在两次俯冲,及格咱弧东西斑岩带成矿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对指导区域找矿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属都 火山-岩浆 构造格架 蛇绿混杂岩 斑岩成矿 成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冈底斯叶巴火山弧的构造-地层属性及其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唐宇 王根厚 +7 位作者 冯翼鹏 次旦 李典 范正哲 高曦 韦宇飞 胡继信 张培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5-302,共18页
南冈底斯岩浆岩带出露的一套早-中侏罗世火山-沉积建造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致使这套火山-沉积层序发生了强烈的面理置换,形成了典型的构造-岩石地层。依据造山带地层划分方法将叶巴火山弧厘定为叶巴岩群,并根据内部岩性组合特征和构造... 南冈底斯岩浆岩带出露的一套早-中侏罗世火山-沉积建造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致使这套火山-沉积层序发生了强烈的面理置换,形成了典型的构造-岩石地层。依据造山带地层划分方法将叶巴火山弧厘定为叶巴岩群,并根据内部岩性组合特征和构造变形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邦堆岩组、叶巴岩组、甲玛岩组。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划分了3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构造变形为脆-韧性剪切变形,剪切方式为纯剪占优的一般剪切变形,透入性面理S_(1)普遍置换层理S_(0)(S_(1)∥S_(0)),伴生倾伏向85°~100°陡倾的拉伸线理,运动学指示顶面朝西运动,存在左行和右行两个方向的剪切旋转碎斑共存的现象;EBSD实验结果显示变形的温度≤380℃,石英颗粒细粒化明显,重结晶方式为亚颗粒旋转重结晶;^(40)Ar-^(39)Ar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期构造变形时代约为79 Ma,其可能代表新特提斯洋板片低角度(平板式)俯冲引起在弧后挤压背景下形成的挤出构造。第二期构造变形表现为S_(1)面理发生纵弯褶皱变形形成的轴面劈理S_(2),轴面产状倾向北或南,倾角40°~70°,枢纽向西或北西西倾伏;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认为其可能是在晚白垩世(79~68 Ma)南北向持续的挤压应力条件下,南冈底斯弧后盆地整体向上挤出,引发上地壳缩短、加厚进而导致褶皱作用的发生。第三期主要为浅层次膝折构造和近东西向正断层,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铅直向,最小主压应力方向(伸展方向)为近南北向;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期变形可能代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23.74~21.1 Ma),印度岩石圈或青藏高原岩石圈或两者组合的拆沉作用引起冈底斯岩基隆升(主要动力学机制)和GCT活动并共同作用导致近南北向伸展滑覆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叶巴火山 构造-地层 变形时代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勉略构造带黑沟峡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新元古代勉略洋盆存在及俯冲的记录 被引量:20
5
作者 徐通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刘成军 陈有炘 李佐臣 裴磊 左文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5-394,共20页
黑沟峡火山岩位于南秦岭勉(县)略(阳)构造带略阳地区,由拉斑玄武岩及少量钙碱性安山岩组成。对黑沟峡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黑沟峡安山岩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807±13Ma(MSWD=3.6,n... 黑沟峡火山岩位于南秦岭勉(县)略(阳)构造带略阳地区,由拉斑玄武岩及少量钙碱性安山岩组成。对黑沟峡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黑沟峡安山岩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807±13Ma(MSWD=3.6,n=14),限定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期。玄武岩SiO_2含量为43.54%~54.51%,富Na贫P,稀土配分曲线整体左倾,整体表现出N型洋脊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其源区受到再循环物质的改造。安山岩SiO_2含量较高(57.92%~60.71%),Na_2O和K_2O含量变化大,Nb、Ta、P、Ti等负异常明显,La/Yb、Sc/Ni、Th/Yb等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出大陆边缘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较高的Mg~#值(40.40~60.72)以及变化较大的Cr、Ni含量、A/CNK值(0.58~1.62),表明安山岩为壳幔混合成因。本文研究表明,黑沟峡火山岩并非前人认为的晚古生代"双峰式火山岩",而是新元古代勉略洋盆存在及俯冲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勉(县)略(阳)地区存在新元古代早中期弧—盆体系,且洋盆北向俯冲作用持续到800 Ma左右,该过程很可能是对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勉略构造 黑沟峡火山 新元古代-盆体系 南秦岭南缘 RODIN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昂仁县桑桑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谢克家 曾令森 +2 位作者 刘静 高利娥 胡古月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39-1352,共14页
桑桑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①林子宗火山岩以高钾流纹岩为主,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于49.8Ma±0.92 Ma,属于帕那组火山岩地层;②林子宗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为... 桑桑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①林子宗火山岩以高钾流纹岩为主,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于49.8Ma±0.92 Ma,属于帕那组火山岩地层;②林子宗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为一致,相对于HREE,强烈富集LREE;③林子宗火山岩具有相对低的初始Sr同位素值(87Sr/86Sr(i)=0.70488~0.70569)和较高的初始Nd值(εNd(i)=-1.38~-1.58);④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与岛弧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桑桑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在形成过程中明显受到角闪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可能是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或变陡,进而导致经历过俯冲交代作用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甚至局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初始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并在近封闭条件下发生高度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结合已有的结果,认为冈底斯带南带普遍经历了50Ma左右的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子宗群火山 SHRIMP锆石U-PB定年 冈底斯 岩浆作用 印度-欧亚大陆汇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缘活动陆缘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厚民 胡正国 +2 位作者 钱壮志 刘继庆 孙继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64-68,共5页
将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和北巴颜喀拉地区活动陆缘金及多金属矿床按成矿系统观点划分为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统和陆缘弧前增生带沉积-改造成矿系统,总结了两类成矿系统的特征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成生联系,认为早期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 将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和北巴颜喀拉地区活动陆缘金及多金属矿床按成矿系统观点划分为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统和陆缘弧前增生带沉积-改造成矿系统,总结了两类成矿系统的特征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成生联系,认为早期活动陆缘弧岩浆成矿系统产物的剥蚀为后期活动陆缘弧前增生带沉积-改造成矿系统提供了初始矿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陆缘岩浆 活动陆缘岩浆前增生 岩浆成矿系统 沉积-改造成矿系统 柴达木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层控矽卡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8
作者 姚鹏 顾雪祥 +1 位作者 李金高 范文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5-293,共9页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的一个弧后盆地,并赋存于该盆地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礁灰岩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下部的砂板岩之间,矿床的含矿岩石为矽卡岩。作者在对其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其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的一个弧后盆地,并赋存于该盆地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礁灰岩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下部的砂板岩之间,矿床的含矿岩石为矽卡岩。作者在对其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其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温度、包裹体成分的研究,并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矿物流体包裹体和现代海底热(卤)水的对比,显示该矿床层状矽卡岩矿物的形成温度、流体成分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存在较大差异;而与现代海底热(卤)水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推断甲马矿床层状矽卡岩的形成与岩浆热液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而很有可能是与盆地演化过程中的热(卤)水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甲马 火山-岩浆 层控矽卡岩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成矿远景
9
作者 姚鹏 王全海 李金高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97-202,共6页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长约124km,宽69km,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中—晚侏罗—古近系)的中东部。通过最近的地质调查、矿床勘查和研究,发现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存在多个矿集区,其中甲马—驱龙矿集区是该弧内一个重要铜多金属... 西藏甲马—驱龙矿集区长约124km,宽69km,位于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中—晚侏罗—古近系)的中东部。通过最近的地质调查、矿床勘查和研究,发现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存在多个矿集区,其中甲马—驱龙矿集区是该弧内一个重要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该矿集区的矿床以正在开发的大型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为代表,还发现了驱龙南、驱龙北、底日玛、松多雄、拉抗俄和象背山等一批非常有潜力的矿床和矿(化)点。它们的矿化类型独特,成因类型多样,是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演化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已初步显示并成为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内极具成矿潜力、并有一定成矿远景的重要矿集区。相信通过今后进一步工作,该矿集区有望成为中国西部又一个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甲马-驱龙矿集区 成矿远景 冈底斯火山-岩浆 资源潜力 成矿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