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吉玥 张波 +1 位作者 李亚茹 黄留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3,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住院且行ESD治疗的235例早期CRC患者的相关资料,绘制ROC曲线分析SIRI等炎性指标对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所得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组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为26.38%(62/235),炎性指标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早期CRC患者R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IRI(AUC=0.704)的预测价值更高,年龄、家族史、癌胚抗原(CEA)、SIRI、SII是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41(0.675~0.806),应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模型,决策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价值良好。结论SIRI相对于SII在预测早期CRC患者E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年龄、家族史、CEA、SIRI、SII是影响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血管淋巴管瘤1例
2
作者 张燕宁 许少策 +3 位作者 谢龑峰 冯彦虎 王祥 王鹏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1-653,共3页
血管淋巴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胰腺、脾脏和下肢,很少发生在胃肠道。2020年我们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成功治疗1例直肠血管淋巴管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腹痛、腹胀1个... 血管淋巴管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胰腺、脾脏和下肢,很少发生在胃肠道。2020年我们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成功治疗1例直肠血管淋巴管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就诊于我科,无便血、里急后重。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及粪检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血管淋巴管瘤 阳性体征 肿瘤标志物 血生化 CA125 临床资料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喉罩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骏生 郭姚邑 +5 位作者 张鑫龙 陈璇 单涛 侯丕红 史宏伟 斯妍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喉罩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胃ESD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喉罩组(E组)和气管插管组(C... 目的评价内镜喉罩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胃ESD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喉罩组(E组)和气管插管组(C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后E组行内镜喉罩通气,消化内镜从喉罩的内镜通道置入;C组则采取气管内插管通气,消化内镜经口置入。记录插管情况(插管成功时间、插管一次性成功例数)、消化内镜置入情况(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例数)、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记录入室时(T_(0))、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后即刻(T_(1))、消化内镜置入时(T_(2))、内镜退出时(T_(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_(4))、离开PACU时(T_(5))的HR、MAP。记录T_(1)—T_(3)时的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记录E组改变体位前后、手术结束时的气道密封压和内窥镜显露分级(EVGS)。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科医师和消化内镜医师的满意度。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HR和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置入喉罩成功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T_(1)、T_(4)时HR和MAP明显降低,围拔管期呛咳以及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插管或置入喉罩一次性成功率、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内镜喉罩的密封性和对位良好。结论内镜喉罩可缩短胃ESD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间,对消化内镜操作不造成干扰,缩短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全身麻醉 内镜喉罩 气管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T1b患者再治疗策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开元 苏瑜琛 +4 位作者 刘智超 章宏 李春光 张杰 李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经ESD术后病理证实为pT1b期的6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追加的治疗方式分为追加手术组(S组)、放化疗组(CRT组)和观察组(O组)。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病理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RF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S组23例,CRT组19例,O组25例。3组组间年龄(P=0.080)、性别(P=0.078)、肿瘤大小(P=0.485)、食管癌临床分段(P=0.655)、环周累及(P=0.310)、分化程度(P=0.084)、浸润深度(P=0.066)、淋巴脉管侵犯(P=0.2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42.6±16.7)个月的随访,共10例(14.9%)患者复发,其中6例(60%)为局部复发,2例(20%)为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20%)为远处转移;S组、CRT组、O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0.1、36.6、22.1个月,3年DFS分别为100%、89.5%和74.5%(P-trend=0.04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追加手术是改善R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097,95%CI 0.010~0.956,P=0.046)。结论·对于浅表食管鳞癌ESD后证实为pT1b期的患者,追加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远期复发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食管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 病理分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追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及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孟祥勇 陈志国 +2 位作者 王梓义 杨佳 陈文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046,共6页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4例早期胃癌患...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271例)和ESD组(133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统计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Kaplan-Meier法比较早期胃癌患者ESD与腹腔镜D2根治术的远期疗效;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索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式与远期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404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2.38%(50/4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溃疡、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等7个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SM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404例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6.29%(389/404),腹腔镜组生存率(96.31%)与ESD组生存率(9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0%和9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4%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分层回归分析调整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等临床特征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式与远期疗效依然相关(β=1.173,P=0.003)。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患者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淋巴结转移 腹腔镜D2根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线牵引与IT刀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角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6
作者 王晨 殷双双 +4 位作者 王建坤 何可心 王敏 范志宁 刘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0-1145,共6页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与末端绝缘(insulated-tip,IT)刀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治疗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早期胃角黏膜...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与末端绝缘(insulated-tip,IT)刀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治疗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早期胃角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牙线牵引组(n=73)与IT刀组(n=73),对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剥离时间、肌层损伤、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牙线牵引组肌层损伤及止血夹的使用数量相比IT刀组显著减少(P<0.05)。牙线牵引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穿孔)与IT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OR=0.37,95%CI:0.18~0.74,P=0.006)。结论:对于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采用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角早癌 癌前病变 牙线牵引 IT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54
7
作者 王伟 郝璐 +2 位作者 施新岗 金震东 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23-927,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214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评估、病理特征、ESD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214例患者术前评估中,接受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检查者67例(31.3%),NBI联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检查者39例(18.2%),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者50例(23.4%),CT检查者50例(23.4%),活组织检查者192例(89.7%)。214例病灶术后病理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例(39.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例(25.7%)、高分化癌45例(21.0%)、中分化癌19例(8.9%)、低分化癌11例(5.1%)。ESD整块切除率为96.3%,完整切除率为92.1%;ESD手术时间为14~290min,平均(59.9±49.6)min;术中大出血2例(0.9%),术中穿孔2例(0.9%);术后延迟出血5例(2.3%),术后复发5例(2.3%),无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性穿孔。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应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以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是监测术后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肿瘤 癌前病变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红平 唐波 +5 位作者 樊超强 唐媛 邓磊 柏健鹰 杨仕明 于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行ESD治疗的26例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内镜、...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行ESD治疗的26例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内镜、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病例一次性完整切除,ESD剥离病变成功率100%(26/26);ESD手术时间75—140rain,平均95min;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所有剥离病变经病理进一步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明显病变累及;术后随访3~43(平均15.6个月)个月,创面完全愈合,仅1例病变复发;术后食管狭窄率50%,经扩张后随访,狭窄均得以临床治愈。结论对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仍然可以行ESD治疗,且操作安全,创伤少,术后食管狭窄通过扩张后仍然能够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避免了外科手术的巨大创伤,是ESD在治疗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一种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环周3 4以上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王洪波 刘苗 +4 位作者 徐明垚 郭银 潘夏 胡俊杰 陈清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8-981,98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10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7.2%。卡方检验发现,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和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在病灶位置(P=0.022)、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P=0.016)、术中有无明显出血(P=0.032)及是否熟练手术者(P=0.04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四个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病灶位于直肠(P=0.003,OR=4.64,95%CI:1.71~12.58)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P=0.009,OR=4.83,95%CI:1.49~15.60)是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灶位于直肠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易发生迟发性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62
10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5 位作者 徐美东 陈巍峰 钟芸诗 马黎丽 张轶群 秦新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1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外科手 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9
11
作者 彭贵勇 武育卫 +3 位作者 龙庆林 陈磊 赵京晶 周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27-1529,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m...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cm,病灶最大者直径5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一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min,平均110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早期癌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士杰 王警 +4 位作者 李子禹 步召德 苏向前 李忠武 吴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5-951,共7页
目的:评价国内单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单发EGC接受ESD治疗病例... 目的:评价国内单中心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单发EGC接受ESD治疗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从临床特征、病理结果、治愈性评价、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计116例EGC病例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88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63岁(25~80岁)。术后病理组织学分型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4.1%)、高分化腺癌35例(30.2%)、中分化腺癌35例(30.2%)及低分化腺癌18例(15.5%)。87例(75.0%)肿瘤局限于黏膜层,18例(15.5%)侵及黏膜下层浅层,11例(9.5%)侵及黏膜下层深层。病灶平均直径(1.49±0.96)cm,17例(14.7%)EGC合并溃疡形成。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5.7%(111/116),完整切除率为93.1%(108/116),总治愈性切除率为77.6%(90/116),其中,62例(53.4%)为标准的治愈性切除(standard curative resection,s CR),28例(24.2%)为扩大的治愈性切除(expanded curative resection,e CR),26例(22.4%)为非治愈性切除(non-curative resection,n CR)。s CR组病灶平均直径小于e CR组及n 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21,P〈0.001及t=-3.420,P=0.001)。n CR组0~Ⅲ型病例的比例及合并溃疡形成的比例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7,P=0.006及χ2=17.737,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GC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OR=6.634,P=0.006及OR=12.735,P〈0.001)。ESD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4例(3.4%)、术中穿孔3例(2.6%)、术后贲门狭窄2例(1.7%)及术后心衰1例(0.9%)。共有106例患者进入随访,除1例于术后8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外,其余105例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12~47个月)。结论:ESD是治疗EGC安全且可行的手段,合并溃疡形成及肿瘤浸润达黏膜下层是导致非治愈性切除的因素,穿孔及术后出血是主要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13
作者 钟芸诗 姚礼庆 +5 位作者 周平红 陈世耀 徐美东 马丽黎 王萍 王红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39-1541,共3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35例患者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21例,黏膜内癌1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3~87(62±12)岁。低位直肠(据肛缘7cm以下)病变14例,中高位直肠7例,乙状结肠4例,肝区病变5例和盲升结肠病变5例。病灶直径2.0~8.5(2.4±2.3)cm。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14(中位数38)min,出血量5~400(中位数32)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好转。35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3~23(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癌前期病变 黏膜内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术后出血的风险模型构建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江 吴涛 +4 位作者 庞澜 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 马秀英 陈鹏 朱勇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0,共6页
目的构建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术后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5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ESD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25)、对照组... 目的构建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术后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5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ESD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25)、对照组(n=53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ESD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OR=3.59,95%CI:1.72~6.86,P=0.000)、操作时间>90 min(OR=1.67,95%CI:1.18~3.73,P=0.008)、最大病灶直径≥3 cm(OR=1.55,95%CI:1.23~3.12,P=0.002)、病灶位于直肠(OR=1.71,95%CI:1.26~3.98,P=0.012)为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AUC为0.865(95%CI:0.849~0.976,P=0.000),准确率82.32%、敏感度84.00%、特异度82.24%、临界值为0.545。结论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与高血压、操作时间、病灶直径及病灶部位有关,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个体ESD术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后出血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15
作者 武颖超 蔡云龙 +3 位作者 戎龙 张继新 刘金 汪欣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通过与手术治疗对比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3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治疗198例,ESD治疗122例。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总结符合ESD绝对及扩大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比较ESD和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从而评价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合理性。结果:198例早期胃癌患者共有22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5.525,P=0.019)、浸润深度(χ^2=8.235,P=0.004)、分化程度(χ^2=6.323,P=0.012)、脉管浸润(χ^2=12.273,P<0.001)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7.575,P=0.006)和分化程度(Wald=6.317,P=0.012)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均为0%;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907);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手术和ESD治疗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1,P=0.303)。结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数据显示ESD治疗早期胃癌无论是绝对适应证还是扩大适应证都跟手术疗效相当,但仍需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淋巴转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伟 何晓荣 +2 位作者 王域玲 施新岗 李兆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6,4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业涛 张明黎 +3 位作者 张开光 宋继中 叶飞 王巧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39,共3页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患者65例,其中64例成功切除,1例发生穿孔,60例整块切除,58例完整切除。术中发现卫星灶16例,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明显进展20例,其中发现早癌8例,术后狭窄4例。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患者65例,其中64例成功切除,1例发生穿孔,60例整块切除,58例完整切除。术中发现卫星灶16例,术后病理较术前病理明显进展20例,其中发现早癌8例,术后狭窄4例。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微创、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能获得准确的病理资料,可更好地评估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癌 食管癌前期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卫星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溶液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飞 麻树人 +6 位作者 张宁 宫照杰 孙亚男 杨卓 赵志峰 赵云峰 韩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33-73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时应用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溶液黏膜下注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收治的16例经电子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癌前病变...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时应用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溶液黏膜下注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收治的16例经电子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病例。注射溶液包括0.2%靛胭脂10ml、去甲肾上腺素10mg、玻璃酸钠20mg和生理盐水200ml。于病变处黏膜下注射混合溶液形成液体垫后,利用海博刀行ESD。记录注射溶液用量、切割满意度、剥离成功率、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随访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结果本组患者切除标本最长径0.84.5cm,平均2.2cm;ESD操作时间45240min,平均95.4min;黏膜下注射总量平均为102.4ml。剥离成功率87.5%。切割满意度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孔,仅2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术中发生较难控制的出血,经热活检钳止血后出血停止。所有病例创面喷洒磷酸铝凝胶,部分创面利用金属夹缝闭。ES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d。结论黏膜下注射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和靛胭脂混合液行ESD的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玻璃酸钠 去甲肾上腺素 靛蓝二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徐兆军 张予蜀 张振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6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4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等。结果:ESD组61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08±30.36)min,术中出血量(18.66±30.70)mL,术中有7例发生穿孔,创面或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4例,单用金属夹缝合32例,5例创面未缝合;EFR组46例完成内镜手术,1例中转外科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20.95)min,术中出血量(17.06±23.25)mL,创面穿孔采用荷包缝合25例,单用金属夹缝合21例。ESD组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穿孔2例;EFR组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间质瘤36例、平滑肌瘤14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其他4例,EFR组间质瘤40例,平滑肌瘤3例,其他4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复查无复发。结论: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全层切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58
20
作者 刘靖正(综述) 姚礼庆(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呈逐年递增趋势。ESD的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创面处理等五步,出血和穿孔是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ESD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技术评价等内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肿瘤 治疗 应用 ESD 病变组织 完整切除 诊断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