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波颖 汪福群 王胜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46-2348,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3-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有50例,行内镜下黏...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3-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有50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有3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孔、出血、狭窄、手术操作时间及局部复发等反面的差异。结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组的局部一次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手术操作时间较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明显延长,穿孔、出血、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疗效观察效果较佳,一次性切除率高,复发率低,但手术操作较为困难,手术风险较大,需根据病灶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会敏 王世超 +5 位作者 兰秋红 夏兴洲 王文真 王小星 于政洋 黄真婷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4-858,共5页
目的:探究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RC)的效果。方法:选取早期CRC患者125例,其中63例行ESD,62例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前术后血清PGC-1α、SAA水平,术后并... 目的:探究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RC)的效果。方法:选取早期CRC患者125例,其中63例行ESD,62例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前术后血清PGC-1α、SAA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ESD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P<0.05);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两组病灶直径≥2 cm肿瘤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低于<2 cm者(P<0.05);术后两组血清PGC-1α、SAA水平降低,ESD降低幅度大于EMR(P<0.05);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肿瘤复发率和残留率低于EMR(P<0.05)。结论:ESD可有效治疗早期CRC,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PGC-1α、SAA水平,且肿瘤复发率、残留率低,但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早期结直肠癌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 血清淀粉样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整体护理 被引量:11
3
作者 叶红芳 陈湘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2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应证28例消化道浅表肿瘤患者,均采用针形电刀下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28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28处,完...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应证28例消化道浅表肿瘤患者,均采用针形电刀下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28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28处,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CR)23例,占82.1%,由此总结得到最佳的护理方法。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肠道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其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而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胃肠道浅表肿瘤病变 护理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直肠病变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振 刘娟 +2 位作者 冀明 李鹏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ESD治疗的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患者3...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ESD治疗的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患者3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析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30例病变的平均操作时间为(89.83±49.55)min,整块切除率为93.0%(28/30),完全切除率为90%(27/30)。术后病理结果:腺瘤23例(其中低级别腺瘤7例,高级别腺瘤16例),黏膜内癌6例,黏膜下腺癌1例(SM2期)。并发症:术中出现穿孔3例,术后出血4例,均予结肠镜下治疗好转。30例患者平均随访(3.33±1.44)年,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肠腔狭窄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结论应用ESD治疗累及齿状线的直肠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病变 齿状线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荣香 邱沛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7期41-42,共2页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62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行ESD治疗,术中护士按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创面处理5个步骤配合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随访治疗...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62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行ESD治疗,术中护士按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创面处理5个步骤配合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随访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经治疗和密切的护理配合,59例成功,3例未成功,成功率为95.1%;平均住院日6.2d。1例于术后2周出现迟发性出血经转外科手术治疗,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完善术前准备,术中与术者密切配合、加强患者病情监护,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等有效的护理配合,有助于顺利完成术中操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上消化道肿瘤 内镜检查 护理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评价
6
作者 何振 秦达 +3 位作者 李鹏 朱圣韬 冀明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3-977,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行8字环辅助ESD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或早癌患者42例。收集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行8字环辅助ESD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或早癌患者42例。收集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析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等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42例患者平均操作时间为(60.26±37.77)min,整块切除率为98%(41/42),完全切除率为93%(39/42),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侵犯黏膜下层8例。并发症方面:术中出现穿孔3例,术后出血0例,均予结肠镜下治疗好转。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肠腔狭窄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结论应用8字环辅助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字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安全性 有效性 完整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癌受青睐
7
作者 陈明雁 《协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15-115,共1页
日前,一例疑为胃癌前病变,伴高血压、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的77岁高龄男性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爱明教授的建议下,接受了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中无出血,术后1d即恢复饮食,4d出院... 日前,一例疑为胃癌前病变,伴高血压、糖尿病与肾功能不全的77岁高龄男性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爱明教授的建议下,接受了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中无出血,术后1d即恢复饮食,4d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以其诊断治疗一体化、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受到医患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诊断治疗 早期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后病理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 胃癌前病变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线钛夹在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聂绪彪 于劲 +3 位作者 樊超强 譙秋健 鲜承宏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508-2510,共3页
目的探讨带线钛夹在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51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患者在术中使用带线钛夹辅助剥离(试验... 目的探讨带线钛夹在食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51例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患者在术中使用带线钛夹辅助剥离(试验组),而其余34例患者则没有使用钛夹辅助剥离(对照组)。带线钛夹夹持部位为黏膜切开后病灶口侧黏膜的边缘。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了ESD治疗,带线钛夹辅助ESD剥离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试验组的患者没有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有3例患者在手术中损伤肌层。结论带线钛夹辅助食道ESD治疗可以使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过程更安全有效。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线钛夹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於海云 庄海花 +1 位作者 康璇 季倪蕾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7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在我科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21处病灶,其中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90.5%(19/2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在我科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21处病灶,其中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90.5%(19/21);术后中上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急性少量出血率为4.8%(1/21);狭窄发生率为4.8%(1/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消化道穿孔或术后延迟出血。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对ESD的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早期胃癌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伟 张莉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0期52-55,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进行ESD治疗,评估ESD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进行ESD治疗,评估ESD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剥离病变成功率为93%,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3.4±8.5)分钟,术后发生胸骨后疼痛45例、穿孔3例、迟发性出血1例、腹痛10例、进食梗阻8例,复发2例,再次行ESD。结论 ESD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26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桑华超 章春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1-842,共2页
直肠类癌又称直肠嗜银细胞癌.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外胚层胺前摄取与脱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较少早期发生转移等特点,但具有潜在恶... 直肠类癌又称直肠嗜银细胞癌.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外胚层胺前摄取与脱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较少早期发生转移等特点,但具有潜在恶性和转移复发潜能,故目前直肠类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类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治疗 嗜银细胞癌 恶性肿瘤 神经外胚层 组织分化 生长缓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宋芬 刘晓杰 刘玥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食管或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年龄≥18岁... 目的探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食管或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年龄≥18岁,性别不限,ASAⅠ-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全身麻醉下手术中使用降噪耳机来降低噪声强度,对照组不进行噪声隔离,记录术中平均噪声强度和噪声强度≥70 dB的术中时间比例。观察并比较的主要结局指标是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测量的术后24 h恢复质量,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48 h的QoR-15评分;术后拔管即刻、离开复苏室时、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测量的静息和运动诱发疼痛评分,术中与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消耗量;术后48 h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评估的睡眠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的QoR-15评分显著升高[(123.43±5.92)vs.(119.75±6.62),t=3.211,P=0.002]。观察组术后拔管即刻静息VAS评分[1(0,3)vs.2(2,3),Z=-3.755,P<0.001]与运动VAS评分[2(1,3)vs.3(2,3),Z=-2.959,P=0.0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离开复苏室时、术后24 h、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显著降低[(0.23±0.05)vs.(0.27±0.06),t=3.515,P=0.0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48 h内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PSQ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0±2.57)vs.(6.63±3.23),t=2.313,P=0.022]。结论在全身麻醉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降噪耳机进行术中噪声隔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提高术后恢复质量、缓解术后疼痛和降低镇痛药物总消耗量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内镜下黏膜剥离 全身麻醉 后恢复质量 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泊酚复合羟考酮对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的镇静效果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晓东 段鹏 +1 位作者 孙莹杰 那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1-426,共6页
目的探讨环泊酚复合羟考酮用于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门诊204例拟行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年龄60~75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评分... 目的探讨环泊酚复合羟考酮用于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门诊204例拟行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年龄60~75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评分Ⅱ级或Ⅲ级,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环泊酚组(C组)、环泊酚+羟考酮组(CO组),每组68例。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给予丙泊酚(1~1.5 mg/kg),C组给予环泊酚(0.2~0.5 mg/kg),CO组给予盐酸羟考酮(0.1~0.2 mg/kg)和环泊酚(0.2~0.5 mg/kg),3组药物注射时间均>30 s。麻醉维持时,C组和CO组均静脉持续泵注环泊酚[1~1.5 mg(/kg·h)],P组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2~5 mg/(kg·h)]。麻醉诱导3 min后评估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若评分≤1则开始内镜检查。记录3组患者T0(注射药物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内镜检查开始时)、T3(退出内镜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苏醒后30 min、1 h时VAS评分。记录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静脉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T0、T3时MAP、HR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T2时,与P组相比,C组、CO组患者MAP、HR和SpO_(2)显著升高(均P<0.05);而CO组患者MAP、HR和SpO_(2)略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C组和CO组呼吸抑制、注射痛发生率明显减少(均P<0.05),而C组和C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组患者苏醒后30 min、1 h的VAS评分,体动发生率均小于P组和C组(均P<0.05),而P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环泊酚复合羟考酮对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确切;与单独使用丙泊酚或环泊酚比较,呼吸循环更平稳,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泊酚复合羟考酮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隧道式与常规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翟亚奇 令狐恩强 +7 位作者 李惠凯 秦治初 冯秀雪 王向东 杜红 孟江云 王红斌 朱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陛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 目的比较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常规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浅表陛肿瘤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食管肿瘤内镜下切除治疗2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接受ESTD或ESD治疗的食管大面积浅表性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共29例患者纳人研究,平均年龄62岁(49~78岁),男16例,女13例,手术平均时间81.3min(34-239min)。其中ESTD组11例,ESD组18例。两组比较,ESTD组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22.4±5.2mm2/min vs 12.2±4.0mm2/min,P〈0.05)。虽然两组整块切除率差异不明显[100%(11/11)郴83.3%(15/18),P〉0.05],但在根治性切除率方面,ESTD明显高于ESD组[81.8%(9/11)vs 66.7%(12/18),P〈0.05]。ESD组有1例出现术中出血,而ESTD组均无出血、穿孔及纵膈气肿发生。术后8例发生食管狭窄,其发生率同病变环周程度和长度有关(P〈0.05)。结论ESTD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食管大面积的表浅性肿瘤的切除,而且同ESD相比,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肿瘤根治性切除率高。但是,对于食管环周超过3/4或长度超过50mm的病变,应注意防治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浅表性肿瘤 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徐莹 蒯榕 +4 位作者 李吉 杨大明 周锋利 金云菲 彭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并分析获得随访的145例EMR和30例ESD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比较2组在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分析EMR组中局部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SD组中手术并发症为7.14%(5/70),EMR组为2.58%(11/427),2组在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上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6);EMR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2.76%(33/145),明显高于ESD组3.33%(1/3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非单发病灶为EMR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虽然ES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但可更完整地切除病灶,术后局部复发率也更低;对于存在结直肠多发病灶的患者,EMR治疗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穿孔患者应用二氧化碳注气的护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敏 张敏 周勤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代替空气注气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并发消化道穿孔时的应用和护理配合。方法对3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穿孔患者,及时使用二氧化碳代替空气作为注气媒介,观察腹部体征和皮下气肿,注意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术后注意引流...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代替空气注气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并发消化道穿孔时的应用和护理配合。方法对3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穿孔患者,及时使用二氧化碳代替空气作为注气媒介,观察腹部体征和皮下气肿,注意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术后注意引流物、胸腹体征的观察和饮食护理。结果 32例手术成功,2例转外科治疗。其中27例有腹胀,5例发生气腹,3例有皮下气肿,均对症处理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并发穿孔时使用二氧化碳注气能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正确评估、周密准备,术中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穿孔并正确使用二氧化碳送气,术后加强监测为其护理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穿孔 二氧化碳注气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胃壁病变46例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邹传鑫 谢明 +2 位作者 文卫 缪林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氩气刀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及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创面处理。结果黏膜病变25例:均切除病灶;1例穿孔约0.3 cm×0.3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1例术后12 h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随访1~6个月,平均2.5月,术后2个月20例溃疡创面愈合,4例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转外科手术切除。黏膜下病灶21例:均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穿孔0.5 cm×0.5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21例随访1~4个月,平均2个月,1例术后2个月复发再行ESD,其余20例无复发。结论 ESD对于食管、胃壁黏膜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胃壁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体会
18
作者 杨林 马晓红 康成慧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051-2052,共2页
目的对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体会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近幽门早癌患者1例,通过使用带线钛夹牵引进行辅助。结果: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经禁食、PPI及抗炎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目的对带线钛夹牵引辅助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体会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近幽门早癌患者1例,通过使用带线钛夹牵引进行辅助。结果: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经禁食、PPI及抗炎治疗,恢复良好。结论:通过带线钛夹牵引进行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提高止血效率,减少肌层损伤,值得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带线钵夹牵引 胃窦早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病变21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正奇 叶玉伟 +4 位作者 张志镒 周永宁 张锦华 卢林芝 李世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723-72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 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2月,对胃镜及超声胃镜发现的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21例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 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2月,对胃镜及超声胃镜发现的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21例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黏膜层;环行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以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l例黏膜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早期食管癌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黏膜下平滑肌瘤3例。病变直径1.0~4.0cm,平均2.8cm。手术时间20~115rain,平均55min。住院时间8~15d,平均10.6d。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夹夹闭、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结论ESD在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中具有病变切除完整性好、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病变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扎器辅助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底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仇建伟 钱俊波 +2 位作者 王亚民 樊锦河 赵程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3-1215,共3页
目的:观察套扎器辅助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效果。方法:选取35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病例,瘤体直径0.5... 目的:观察套扎器辅助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效果。方法:选取35例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来源胃底固有肌层的GIST病例,瘤体直径0.5~1.3 cm,实验组17例以7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GIST套扎,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证实GIST完整套入圈套中,再行ESD;对照组18例直接行ESD治疗。结果:35例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整切除病变,两组在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24个月,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套扎器辅助性ESD在胃底GIST切除中,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结扎装置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