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被引量:16
1
作者 汪芳裕 朱人敏 +3 位作者 刘炯 张晓华 许文安 金鑫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9-471,共3页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 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结直肠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莹 蒯榕 +4 位作者 李吉 杨大明 周锋利 金云菲 彭海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EMR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改善EMR及ESD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427例(606枚)EMR治疗和70例(80枚)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并分析获得随访的145例EMR和30例ESD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比较2组在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分析EMR组中局部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ESD组中手术并发症为7.14%(5/70),EMR组为2.58%(11/427),2组在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上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6);EMR组的局部复发率为22.76%(33/145),明显高于ESD组3.33%(1/3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非单发病灶为EMR术后发生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虽然ES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但可更完整地切除病灶,术后局部复发率也更低;对于存在结直肠多发病灶的患者,EMR治疗后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193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江堤 顾红祥 +4 位作者 刘玉杰 麦海珠 陈雪梅 杨巧玲 廖秀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44-2045,共2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内镜明确消化道平坦性病变部位、大小,以EMR切除病变,通过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93例平坦性病变中,一...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内镜明确消化道平坦性病变部位、大小,以EMR切除病变,通过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定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93例平坦性病变中,一次性成功切除183例(95%),7例不完全切除,再EMR治疗,达到完全切除;转外科手术3例;活动性出血4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病变基本愈合,术后6个月复查,病变愈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MR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直径<20mm)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平坦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美华 庞利 +2 位作者 李慧 马又嘉 袁顺琼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57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26例)...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息肉患者57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26例)和未出血组(54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57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6例,发生率为4.54%。两组患者性别、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例数、血红蛋白水平、吸烟例数、息肉数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0.05);出血组中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追加镇静药物、息肉直径≥0.9 cm的患者均显著多于未出血组(P_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追加镇静药物为影响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受多种因素影响,为预防其发生,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6
5
作者 汪芳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9期769-770,共2页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早期癌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阮国永 梁爱霞 +2 位作者 邱桂梅 黎曙光 欧雄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比较探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ap-EMR)对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息肉)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注射法... 目的:比较探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ap-EMR)对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切除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息肉)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注射法EMR治疗组和Cap-EMR治疗组进行病变切除,随访3~24个月;对比两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前者(86.67%)比后者(91.38%)低,转外科手术率前者(7.69%)较后者(5.88%)高,局限性腹膜炎发生率前者(1.67%)较后者(6.90%)低,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术后均无肠穿孔、瘢痕性肠腔狭窄等并发症,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注射法EMR及Cap-EMR是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注射法EMR可用于大肠各部位的病变,Cap-EMR适用于具有较厚肌层的大肠如直肠的病变,对小型黏膜下肿瘤尤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透明帽辅助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7
作者 罗哲 浦江 +6 位作者 王晓辉 王少鑫 于兰 闫志辉 王巍 李辉 崔立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885)。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经EMR切除的息肉情况、EMR操作情况等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长期吸烟的患者比例(37.8%)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8.8%,P<0.05),而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的比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息肉分布于多个肠段的患者比例(35.1%)高于未出血组(18.2%,P<0.05),且切除数量[(1.81±1.08)枚]、最大基底直径[(0.95±0.35)cm]、基底直径[(0.83±0.31) cm]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43±0.85)枚、(0.76±0.27) cm、(0.71±0.23) cm,P<0.05]。出血组钛夹放置稀疏、创面覆盖不全、倒伏的比例(40.5%、43.2%、48.7%)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1.2%、10.1%、2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息肉最大基底直径大以及钛夹放置稀疏、覆盖不全、倒伏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吸烟、息肉基底直径大、钛夹封闭不佳的患者在EMR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术后以钛夹对创面进行高质量的封闭是预防迟发出血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夹处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创面62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访贤 范志宁 +3 位作者 文卫 刘思德 彭栋柱 邱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6期535-537,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钛夹夹闭创面,对防止并发症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62例直径≤15mm的食管、胃肠隆起性病变行EMR治疗,共切除69处病变,术后创面均应用钛夹处理,评价术中及术...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钛夹夹闭创面,对防止并发症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62例直径≤15mm的食管、胃肠隆起性病变行EMR治疗,共切除69处病变,术后创面均应用钛夹处理,评价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术后6周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62例69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残留病变,1~3枚钛夹夹闭创面,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6周后复查内镜,创面均达到愈合标准,65处病变的钛夹脱落,均无溃疡、复发及狭窄。结论EMR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黏膜隆起性病变 钛夹夹闭创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9
作者 李培培 王宇晴 +2 位作者 倪永 沙林玉 于莲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0-364,374,共6页
目的:消化道出血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患者和176例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消化道出血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患者和176例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共有5个变量对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男性(P=0.008)、息肉数目(≥3枚)(P=0.001)、息肉直径(≥10 mm)(P <0.001)、息肉分布部位(右半结肠)(P=0.036)、抗栓药的使用(P=0.015)。对上述5个变量及高血压(P <0.1)、病理类型(腺瘤)(P <0.1)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EMR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多加注意,以预防术后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息肉切除 出血 结直肠息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陈慕维 植中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4期1538-1540,1543,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扁平型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内镜下诊治的胃肠道扁平息肉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实验组和接受内镜下电凝切除术的对照组,比较两者...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扁平型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内镜下诊治的胃肠道扁平息肉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实验组和接受内镜下电凝切除术的对照组,比较两者红细胞免疫功能、黏膜组织及血清中炎症相关分子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外周血中C3bRR、ICRRR以及CD58、CD59、LFA-3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黏膜组织中HSP60、HSP70、TLR4、NF-kB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IL-1β、IL-6、IL-8、IL-12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好、炎症反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红细胞免疫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成功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4
11
作者 曹远 石益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3689-3691,共3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现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表浅病变的治疗。电凝综合征和迟发性肠穿孔作为内镜下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早期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效果欠...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现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表浅病变的治疗。电凝综合征和迟发性肠穿孔作为内镜下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两者早期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本文报道1例横结肠息肉患者行EMR后发生迟发性肠穿孔,经抗感染、腹腔穿刺及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为迟发性肠穿孔保守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肠穿孔 电凝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在结直肠息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程丹 谭其莲 +6 位作者 蒋宇智 蒋卫清 陈利海 郭姚邑 姜帆 冯悦 斯妍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2-1157,共6页
目的观察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THRIVE)对结直肠息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术患者胃进气和SpO_(2)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无痛结直肠息肉EMR术患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THRIVE)对结直肠息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术患者胃进气和SpO_(2)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无痛结直肠息肉EMR术患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高流量吸氧组(T组)和常规吸氧组(C组),每组35例。T组给予THRIVE,C组经鼻常规吸氧,麻醉期间维持BIS 50~65。采用床旁胃超声观察患者的胃内容和胃进气。记录术前平卧位下静息5 min(静息5 min)、进镜后1 min、进镜至回盲瓣时和术毕时的HR、SpO_(2),静息5 min、进镜至回盲瓣和术毕时的PaCO_(2)、PaO_(2)和pH,静息5 min和术毕时胃进气和饱胃发生情况、胃窦部横截面积(CSA)。记录麻醉期间轻度低氧、中度低氧、重度低氧的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给药次数、PACU停留时间和术中输液量,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反流误吸、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消化科内镜医师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T组进镜后1 min时SpO_(2)明显升高(P<0.05),进镜至回盲瓣和术毕时PaCO_(2)明显降低(P<0.05),轻度低氧和中度低氧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静息5 min和术毕时均未出现胃进气阳性和饱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内镜医师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与常规鼻导管吸氧比较,THRIVE不会引起高碳酸血症,不影响胃进气和胃内容,可以降低无痛EMR术患者轻中度低氧的发生,不增加反流误吸的风险,消化科内镜医师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镇静镇痛 快充式经鼻高流量通气 胃进气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姣 陈伟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共53例。EMR-L包括吸引-圈套-切除-封闭4步,在常规的EMR-L基础上有两点改进:一是结扎2个橡胶圈,二是在圈套后形成的假蒂基部两端黏膜面各固定肽夹1枚。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内镜表现、EMR-L术及其并发症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定期胃镜随访。结果:共有5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为51.7岁(22~76)岁,男女比例为1∶2.3(16∶37),肿瘤平均大小为0.95 cm(0.3~2.5)cm,EMR-L成功切除51例(成功率为96.2%),2例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25min(14~56)min。EMR-L相关并发症包括胃穿孔4例(7.5%),胸骨后不适5例(9.4%)、上腹不适5例(9.4%)。术后病检均证实为间质瘤,其中食管间质瘤23例,胃间质瘤30例。随访3~43月(平均13.5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1.9%。结论:EMR-L对于≤2.5 cm局限性上消化道间质瘤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和可行性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圈套器 内镜下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凝酶与肾上腺素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息肉电切术中预防出血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文燕 冀明 张澍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1期965-967,共3页
目的比较血凝酶与1∶10000肾上腺素用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扁平息肉摘除术的预防出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4~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因食管、胃、结肠局部病变行内镜下EMR者60例,随机分为... 目的比较血凝酶与1∶10000肾上腺素用于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扁平息肉摘除术的预防出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4~11月在我院内镜中心因食管、胃、结肠局部病变行内镜下EMR者60例,随机分为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每组30例。于病变基底部注射血凝酶或肾上腺素液体垫至病变抬起,行EMR或分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切除后观察切缘残端有无出血。操作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记录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疼痛、恶心等)。结果即刻出血血凝酶组1例(1/30,3%),肾上腺素组6例(6/30,20%),2组差异无显著性(χ2=2.588,P=0.108),24小时2组均无出血病例。血凝酶组和肾上腺素组液体垫注射剂量分别为(11.0±6.0)ml(5~30ml)和(11.9±7.0)ml(5~28ml),差异无显著性(t=-0.535,P=0.595)。肾上腺素组注射液体垫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注射前(96.9±7.9)mmHg,注射后(99.9±8.1)mmHg,t=-3.005,P=0.005;心率:注射前(79.8±7.9)次/min,注射后(84.3±8.1)次/min,t=-3.585,P=0.001],血凝酶组无显著性变化。注射后肾上腺素组5例出现一过性头晕伴心悸,2例食管病变患者出现注射部位明显疼痛,血凝酶组患者无明显不适。结论血凝酶作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扁平息肉摘除的液体垫成分,预防出血效果与肾上腺素相同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血凝酶 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世平 徐红 +1 位作者 王琇 李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4-1036,I0006,共4页
目的:报道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的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胃镜和超声胃镜结果,初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遂行ESD完整切除肿瘤。首先标记病变边界,然后向黏膜下层注射透明质酸使... 目的:报道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的病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胃镜和超声胃镜结果,初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遂行ESD完整切除肿瘤。首先标记病变边界,然后向黏膜下层注射透明质酸使病变充分隆起,沿标记点外缘将黏膜层环周切开,沿黏膜下层逐渐剥离病变至整块剥离,最后进行必要的止血及钛夹闭合创面。结果:术后病理显示,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且含有嗜双色性颗粒状物质,细胞核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100(+),NSE(+)/(-),CK(-),SMA(-),CD117(-),desmin(-),证实为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术后顺利恢复,术后16个月复查,2例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食管颗粒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颗粒细胞瘤 超声胃镜 免疫组织化学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汪芳裕 朱人敏 张新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经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34~85岁,平均51.2岁,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针状...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经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34~85岁,平均51.2岁,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针状刀剥离术切除肿瘤,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内镜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为完全切除,肿瘤直径为0.5~2.5cm,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滑肌瘤25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和血管瘤各2例、黏膜下囊肿1例。5例发生术后即刻创面渗血,经局部喷洒止血药或钛夹止血,术后6例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2~3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2cm的腔内生长型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黏膜 治疗 微创手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肠道病变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弭希峰 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9期849-853,共5页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一样都具有侵袭小、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黏膜下层 剥离 胃肠道病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切除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443-1447,共5页
近年,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在内镜下治疗成为可能。EGC内镜下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MR)和... 近年,由于内镜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在内镜下治疗成为可能。EGC内镜下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EGC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不但扩大了EMR的治疗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切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巨大广基息肉 被引量:2
19
作者 俞春波 施月芳 +4 位作者 李东 严卫忠 宋伟平 汤兰顺 郭晓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7期655-656,共2页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广泛用于切除消化道广基型病灶,操作技术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EMR方法很多,其中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是借助于负压吸引,将病灶...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已广泛用于切除消化道广基型病灶,操作技术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EMR方法很多,其中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是借助于负压吸引,将病灶吸入透明帽内再进行切除的一种方法。对于直径〈1.5cm广基型病灶可以一次完整切除;直径〉2.0cm的病灶,往往通过分次切除的方法来进行^(1,2),但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的概率也大为增加。我们对此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透明帽 广基息肉 直肠 治疗 改良 内镜 操作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超声内镜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消化道类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中艳 刘磊 +2 位作者 杨院平 仝巧云 迟宝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820-1823,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 EUS 检查,对其中直径〈1 cm 的行 EMR 治疗,直径1~2 cm 的行 ESD 治疗。结果18例患者 EUS 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联合 EUS 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 cm 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瘤 超声内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