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 被引量:15
1
作者 许晨 左颖 刘春雨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期16-17,共2页
对1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全部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后3d进流质饮食无吞咽梗阻,有效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9个月,仅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提出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 对1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内镜下食管环行肌切开术,全部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后3d进流质饮食无吞咽梗阻,有效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9个月,仅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提出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新型治疗方法;内镜治疗前做好评估、食管准备,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准确传递器械,治疗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饮食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内镜治疗 食管环形切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贲门失弛缓在内镜下行食道环形肌切开术的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璐 王雷 +1 位作者 赵国策 李春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7-657,662,共2页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由于食管壁内肌间神经丛即auerbach神经节细胞和迷走神经运动核细胞变性所引起的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呕吐和反流。
关键词 贲门矢弛缓 食道环形切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贲门环形肌切开术中P_(ET)CO_2和PaCO_2的变化
3
作者 伍晓莹 王广治 +3 位作者 刘胜群 赵素贞 陈传亮 李站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7-1008,共2页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E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食管下段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下或中上腹疼痛,甚至诱发食物反流误吸、肺部感染。Inoue等于2010年提出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 endo...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E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食管下段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下或中上腹疼痛,甚至诱发食物反流误吸、肺部感染。Inoue等于2010年提出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lomy,POEM)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治疗技术,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治疗技 贲门失弛缓症 切开 PETCO2 PACO2 环形 endoscopic 功能障碍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邓磊 于劲 +8 位作者 樊超强 廖忠莉 谢霞 聂绪彪 彭学 杨歆 滕冬梅 杨仕明 柏健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500-2503,共4页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黏膜下肿瘤 固有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Heller手术与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蒋彬 张灵敏 +2 位作者 孙天宇 谭群友 王如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199-2204,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Heller手术(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LHM)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探讨POEM术后胃食管反流并发症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 目的比较腹腔镜Heller手术(laparoscopic heller myotomy,LHM)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探讨POEM术后胃食管反流并发症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6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腹腔镜Heller手术加部分胃底折叠术(Dor)为腹腔镜组(LHM组);31例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为内镜组(POEM组),随访至2019年4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疗效以及胃食管反流并发症(包括胃食管反流症状、病理性酸反流、食管炎)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LHM组和POEM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HM组和POEM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和90.3%(2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Ecardt评分、下段食管静息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EM组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3/27 vs 11/20,P=0.018)、病理性酸反流(4/26 vs 12/18,P=0.024)、食管炎(2/28 vs 9/22,P=0.023)发生率显著高于LHM组。临床相关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在POEM组更高(1/29 vs 7/24,P=0.026)。结论 LHM与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相近,但是POEM手术缺乏抗反流措施,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升高,术后应密切随访并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Heller切开 经口内镜下切开 食管反流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4
6
作者 蒋伟 王群 +2 位作者 谭黎杰 徐正浪 郑如恒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例改行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进行修补后愈合,1例在术后第一天发生食管穿孔后开胸修补,仍继发脓胸,经积极治疗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排除学习曲线的影响,1999年至今2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6~11 d,平均为6.7 d;手术时间为57~94 min,平均为(74.7±13.2)min.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个月24例患者综合症状VAS评分由术前的6.8±1.6降至1.6±0.9(P-<0.05);随访至6个月的21例患者VAS评分降至1.6±0.8(P<0.05).结论 胸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合理使用纤维胃镜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胸腔镜 食管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胸腔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贺德志 岳来福 +7 位作者 王小彤 刘冰熔 李建生 韩艳妙 徐海莉 宋李娟 赵梦月 魏珂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切除率和肿瘤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种术式肿瘤成功切除率均为100%。对于直径2.0~3.5 cm瘤体,两组完全切除率相近[82.9%(34/41)vs 86.4%(19/22),P>0.999],但STER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胸腔镜组[(55.37±15.91)min vs(90.64±28.21)min,6.0(5.0,7.0)d vs 7.0(5.8,10.0)d,P均<0.05]。对于直径>3.5~5.0 cm瘤体,胸腔镜组完全切除率高于STER组[83.3%(15/18)vs 43.8%(7/16),P=0.030];胸腔镜组术后发热发生率高于STER组[61.1%(11/18)vs 18.8%(3/16),P=0.017]。不论肿瘤大小,STER组住院费用、术后胸痛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低于胸腔镜组。随访1~36个月,两组均无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对于直径2.0~3.5 cm肿瘤,STER更加安全和高效;对于直径>3.5~5.0 cm肿瘤,胸腔镜手术在完全切除方面优势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固有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胸腔镜下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黏膜下隧道行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内镜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8
作者 路英菊 石秀菊 +1 位作者 陈德花 祝筠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1期31-32,共2页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 对16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内镜切除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同时术中、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术后出现气胸1例,经闭式胸腔引流5d后好转;气腹1例,经腹腔穿刺放气及8~9d的禁食和胃肠减压后好转;纵隔和皮下气肿6例,经保守治疗后吸收;术后发热1例,经抗生素治疗和护理后体温恢复正常。16例患者经严密的术后观察和护理,无一例出现迟发性出血、胸腔感染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固有层肿瘤 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内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中持续高气道压纵隔气肿一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石海霞 于建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08,共2页
患者,男,27岁,172cm,88kg,ASAI级,以“吞咽困难2年,进行性加重10d”入院,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拟左侧卧位全麻下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患者现病史及既往史无特殊,无吸烟、饮酒嗜好... 患者,男,27岁,172cm,88kg,ASAI级,以“吞咽困难2年,进行性加重10d”入院,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拟左侧卧位全麻下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患者现病史及既往史无特殊,无吸烟、饮酒嗜好,心、肺功能良好,术前化验检查及辅助检查无明显异常。人室监测生命体征,无创血压120/75mmHg,HR77次/分,SpO2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 纵隔气肿 内镜 endoscopic 气道压 贲门失弛缓症 进行性加重 吞咽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良性狭窄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10
作者 黄甜甜 王翀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70,共6页
食管狭窄主要是指食道本身的疾病或者是并发症引起的食道管腔的狭窄,分为良性狭窄和恶性狭窄,食管良性狭窄可由先天性食管狭窄导致,也可继发于食管癌术后、食管炎等各种疾病,其引起的症状如吞咽困难,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食管狭窄主要是指食道本身的疾病或者是并发症引起的食道管腔的狭窄,分为良性狭窄和恶性狭窄,食管良性狭窄可由先天性食管狭窄导致,也可继发于食管癌术后、食管炎等各种疾病,其引起的症状如吞咽困难,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负担,如何有效防治食管良性狭窄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内镜下扩张治疗、内镜下切开术、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再生医学等应用于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今,再生医学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主要是通过在结构和功能上重建正常组织,促进早期再上皮化发挥作用,可应用于食管良性狭窄的防治。然而,食管良性狭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除考虑患者病情外,还需考虑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率等问题,基于此,该文就目前食管良性狭窄的内镜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良性狭窄 内镜下切开 内镜下扩张治疗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泽锋 王建军 +7 位作者 王家顺 潘永成 李劲松 汪文东 赵峰 丁静民 杨光海 马千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3月~2004年9月,18例贲门失弛缓症在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游离下段食管及胃贲门部,自下肺静脉至胃贲门部1cm胃壁纵行切开食管下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3月~2004年9月,18例贲门失弛缓症在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游离下段食管及胃贲门部,自下肺静脉至胃贲门部1cm胃壁纵行切开食管下段肌层。结果18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手术时间(108.5±6.5)min,胸腔引流(2.5±0.5)d,术后住院(6.5±0.5)d。术后12、18个月,症状评分由术前(3.1±0.6)分别降为(1.6±0.3)分和(1.9±0.8)分(q=10.558,P〈0.05;q=8.446,P〈0.05);食管末端直径由术前(7.1±1.3)cm分别降为(3.8±1.2)cm和(3.6±1.3)cm(q=11.046,P〈0.05;q=11.715,P〈0.05);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由术前(29.6±3.8)mmHg分别降低到(21.2±2.3)mmHg和(19.2±3.9)mmHg(q=10.443,P〈0.05;q=12.929,P〈0.05);食管末端pH由术前3.2±0.4分别升至术后5.5±0.3和5.1±0.5(q=23.902,P〈0.05;q=19.745,P〈0.05);术后12、18个月比较,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食管末端pH值有统计学差异(q=4.157,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电视胸腔镜 食管下段层纵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爱斯 黄曼玲 +3 位作者 王爱萍 张姮 吴杰 孙圣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368-2370,共3页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和内镜超声、CT证实食管固有肌层肿瘤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18例病灶全部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25~130min...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和内镜超声、CT证实食管固有肌层肿瘤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18例病灶全部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25~130min,平均70.4min。术后病理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间质瘤1例。病灶最大直径0.8~2.8cm,平均1.4cm。术中发生穿孔2例,均用金属夹成功封闭。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是微创、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 食管 黏膜下肿瘤 固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肌炎合并食管黏膜剥脱1例
13
作者 郑玮 张浩 +1 位作者 张显明 刘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以慢性近端骨骼肌无力、独特的皮肤损害为特征。皮肌炎合并食管黏膜剥脱临床上少见。1例36岁男性患者因"四肢肌肉酸痛、吞咽困难及咽痛"入院,被诊断为DM合并食管黏膜剥脱...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以慢性近端骨骼肌无力、独特的皮肤损害为特征。皮肌炎合并食管黏膜剥脱临床上少见。1例36岁男性患者因"四肢肌肉酸痛、吞咽困难及咽痛"入院,被诊断为DM合并食管黏膜剥脱。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针灸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述症状消失。在3年的随访期内,常规体检、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正常。此类患者治疗初期需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之后应逐渐减量以避免激素不良反应。另外,针灸和ESD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亦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剥脱 吞咽困难 糖皮质激素 针灸 内镜黏膜下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GF-β1/Smads/ACTA2信号通路探讨猪食管ESD环切术后狭窄模型人工溃疡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鑫 马丹 +6 位作者 付娟 王云锋 苏胜昌 唐祖鑫 李晓渝 陈洁 李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4-770,共7页
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Smads/α-肌动蛋白-2(ACTA2)信号通路探讨猪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环切术后人工溃疡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8头实验白猪分为假手术组(n=4)与模型组(n=4),模型组通过ESD环切术建立猪食管狭窄模型... 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Smads/α-肌动蛋白-2(ACTA2)信号通路探讨猪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环切术后人工溃疡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8头实验白猪分为假手术组(n=4)与模型组(n=4),模型组通过ESD环切术建立猪食管狭窄模型。术后第3周分别采集两组猪食管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食管组织的病理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_(1)、Smad2、Smad3、ACTA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ACTA2的阳性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_(1)、Smad2/3、p-Smad2/3、Smad4、Smad7、CTGF、ACTA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人工溃疡部位成纤维细胞(FB)大量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MFB)表型转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GF-β_(1)(P<0.001)、Smad3(P=0.004)、ACTA2(P=0.001)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TGF(P<0.001)、ACTA2(P<0.001)的表达明显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GF-β_(1)(P=0.002)、Smad2/3(P=0.003)、p-Smad2/3(P=0.002)、Smad4(P<0.001)、Smad7(P=0.016)、CTGF(P<0.001)、ACTA2(P<0.001)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ESD环切术后猪食管狭窄模型,该模型人工溃疡纤维化的形成可能与TGF-β_(1)/Smads/ACTA2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 食管狭窄 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球囊联合肌电引导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1例报告 被引量:10
15
作者 温红梅 万桂芳 +6 位作者 唐志明 曾佩珊 史静 戴萌 李超 安德连 窦祖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88-1091,共4页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78%[1],其中由环咽肌失弛缓引起吞咽障碍所占比例是5.7%[2-3]。环咽肌是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ter, UES)的主要组成部分,UES 由环咽肌、下咽缩肌及颈段食管近端组成。正常情况下,环咽肌在...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78%[1],其中由环咽肌失弛缓引起吞咽障碍所占比例是5.7%[2-3]。环咽肌是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ter, UES)的主要组成部分,UES 由环咽肌、下咽缩肌及颈段食管近端组成。正常情况下,环咽肌在呼吸时处于收缩状态,阻止气体进入食管,而在吞咽过程中松弛从而令食团通过。环咽肌失弛缓既可表现为松弛幅度减少或无松弛,也可表现为松弛持续时间缩短,导致通过食管的食物减少或不能通过,增大了渗漏及误吸的风险[4-5]。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的常用方法有环咽肌扩张术和环咽肌切开术。近年来,国外肉毒毒素注射应用于多种疾病所致的环咽肌失弛缓取得了一定效果[2,6-12],国内鲜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咽切开 肉毒毒素注射 脑卒中后 电引导 治疗 食管括约 超声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治疗胰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兆申 任洪波 +1 位作者 孙振兴 许国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90-792,共3页
为探讨胰管结石(PDS)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 ,回顾分析了长海医院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经内镜治疗的 31例PDS病人。其中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PT)、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 (EPS)成功取石 10例 ;行EPS加体外震波碎石术 (ESWL... 为探讨胰管结石(PDS)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 ,回顾分析了长海医院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经内镜治疗的 31例PDS病人。其中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PT)、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 (EPS)成功取石 10例 ;行EPS加体外震波碎石术 (ESWL)及ESWL加胰管内支架引流术 (ERPD)各 1例 ,且于半年后复查胰石消失 ;伴胰管狭窄者行ERPD 14例 ,行EPS+ERPD 4例 ,其中 4例置管后因症状复发或伴胰腺癌而接受手术治疗 ,1例因胰管狭窄严重内镜治疗失败。全部操作成功率为 96 8% ,腹痛近期缓解率 90 % ;30例随访 1~2 5个月 ,腹痛远期缓解率 70 4 % ,体重、脂肪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早期并发症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轻度胰腺炎 ,经常规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3例因支架阻塞更换支架。提示行EPS取石及ESWL、ERPD治疗PDS疗效确切 ,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管结石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十二指肠乳头 胰管插约切开 胰管内支架引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结合部常见良性疾病的腹腔镜治疗 被引量:9
17
作者 秦鸣放 赵宏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结合部常见良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6月~2009年6月,对283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实施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127例,Toupet胃底折叠术55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结合部常见良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6月~2009年6月,对283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实施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127例,Toupet胃底折叠术55例,Dor胃底折叠术101例;对33例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组)实施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结果全组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78min;术中出血量40~120ml,平均66ml;术后住院时间3~21d,平均4.2d。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测压和24hpH检测均恢复正常。GERD组272例随访3个月~8年,平均3.5年,对手术结果满意率95.6%(260/272),21例有进固体食物时轻度哽噎感,6例反酸症状复发,使用抑酸药物可控制。贲门失弛缓症组33例随访3个月~4年,平均2.1年,均可正常进食,无吞咽困难或反酸表现。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病变具有独特优势,充分体现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食管反流病 胃底折叠 贲门失弛缓症 Heller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
18
作者 蒋伟 谭黎杰 +3 位作者 王群 徐正浪 郑如恒 张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738-739,共2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2~8月,对肺功能较差、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怀疑存在胸膜腔粘连的8例贲门失弛缓症行腹腔镜下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手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时间70~184min,平均... 目的总结腹腔镜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2~8月,对肺功能较差、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怀疑存在胸膜腔粘连的8例贲门失弛缓症行腹腔镜下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手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时间70~184min,平均103.8min;1例术中食管穿孔改开腹手术修补成功;术后住院3~10d,平均5.1d。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8月,7例症状缓解,1例轻度吞咽困难。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腹腔镜具有刨伤小、术中暴露较佳、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否附加胃底折叠术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腹腔镜 食管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贲门失弛缓症13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寅 许春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9-341,36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分析1993年5月至2005年10月间被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且在院治疗的13例患儿临床表现、食管测压、内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男女性别(女7例,男6例)发病无明显差异,确诊时平均年龄为10.3岁。... 目的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分析1993年5月至2005年10月间被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且在院治疗的13例患儿临床表现、食管测压、内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男女性别(女7例,男6例)发病无明显差异,确诊时平均年龄为10.3岁。3例患儿存在家族史,其中2例是姐妹,3例都有吞咽困难、无泪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缺乏的3A表现。吞咽困难是最多见的症状,其次为呕吐、胸骨后疼痛、生长发育不良和呼吸系统症状。13例中11例行食管测压检查显示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ESP)增高和食管体蠕动异常。食管钡餐显示食管体扩张、食管贲门交接处鸟嘴样改变。13例患儿中共有9例(69.23%)接受Heller’s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另4例中,3例接受内镜气囊扩张,1例以降压药Nifedipine维持,失访1例。12例随访患儿中痊愈8例,良好3例,改善1例。结论食管测压结合X线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好方法;Heller食管肌层切开术安全性强、术后效果显著且持续时间长,是贲门失弛缓症较好的治疗方法;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有一定疗效,可作为国内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吞咽困难 食管测压 Heller's食管切开 气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