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患者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锐 李多 +4 位作者 彭昭 崔利军 张翔 樊凯丽 吴文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55-2560,共6页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 目的 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对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92例贲门周围SM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分别予以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两组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炎症指标、免疫指标,术后1周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剥离速度更快(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全血CD8+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两组生活质量核心46问卷调查(QLQ-C46)、卡式评分(KPS),全血CD4^(+)、CD4^(+)/CD8^(+)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 <0.05)。术后1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更低(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贲门周围SMT接受STER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提高生活质量、睡眠情况,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且未增加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 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 复发 生活质量 炎症指标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的治疗对比 被引量:15
2
作者 田雪丽 黄永辉 +2 位作者 姚炜 李渊 陆京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76,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并行STER治疗(n=28)和ESE治疗(n=14)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结果、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2例病变均顺利完成切除,成功率100%。两组间(STER组vs. ESE组)从性别、年龄、病变大小[1. 5(1. 0~6. 0) cm vs.1. 3(0. 5~2. 0) cm,P=0. 0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的病变切除时间长于ESE组[46. 5 (11. 0~163. 0)min vs. 19. 5(6. 0~56. 0) min,P=0. 007],创面钛夹缝合时间短于ESE组[3. 5(1. 0~11. 0) min vs. 8. 0 (2. 0~33. 0) min,P=0. 0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总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 0(14. 0~167. 0) min vs.31. 5(10. 0~88. 0) min,P=0. 080]。术后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2. 9%vs. 85. 7%)、治疗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10. 7%vs. 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术后发生肺炎2例,纵隔气肿1例,保守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ESE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平滑肌瘤28例,间质瘤14例。STER组6例间质瘤均为极低危险度; ESE组4例间质瘤为极低危险度,4例间质瘤为中等危险度[病变大小约1. 0~2. 0 cm,核分裂像(6~8)个/50高倍视野]。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 5个月(24~60个月),中等危险度间质瘤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32个月,均未见肿瘤残留、复发及隧道内种植。结论:STER和ESE均可成为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安全的方案选择之一,与STER相比,ESE切除病变时间短,但创面缝合时间长,总的手术时间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内镜 对比研究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胸腔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贺德志 岳来福 +7 位作者 王小彤 刘冰熔 李建生 韩艳妙 徐海莉 宋李娟 赵梦月 魏珂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胸腔镜下切除术在直径2.0~5.0 cm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TER(n=57,STER组)或胸腔镜下切除(n=40,胸腔镜组)的97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成功切除率和肿瘤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种术式肿瘤成功切除率均为100%。对于直径2.0~3.5 cm瘤体,两组完全切除率相近[82.9%(34/41)vs 86.4%(19/22),P>0.999],但STER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胸腔镜组[(55.37±15.91)min vs(90.64±28.21)min,6.0(5.0,7.0)d vs 7.0(5.8,10.0)d,P均<0.05]。对于直径>3.5~5.0 cm瘤体,胸腔镜组完全切除率高于STER组[83.3%(15/18)vs 43.8%(7/16),P=0.030];胸腔镜组术后发热发生率高于STER组[61.1%(11/18)vs 18.8%(3/16),P=0.017]。不论肿瘤大小,STER组住院费用、术后胸痛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低于胸腔镜组。随访1~36个月,两组均无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对于直径2.0~3.5 cm肿瘤,STER更加安全和高效;对于直径>3.5~5.0 cm肿瘤,胸腔镜手术在完全切除方面优势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胸腔镜下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延伸与发展 被引量:9
4
作者 董弢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1-566,共6页
随着器械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消化内镜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拓宽。作为治疗性内镜技术的重要组成,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瞩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出现,使... 随着器械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消化内镜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拓宽。作为治疗性内镜技术的重要组成,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瞩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出现,使得内镜下可切除的范围逐渐由最初的黏膜内拓展到黏膜下、甚至浆膜外。文章就目前主要的内镜下切除技术(黏膜内病变的切除、黏膜下病变的切除、浆膜外病变的切除)及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 经自然腔道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黏膜到浆膜,消化内镜切除术的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885-1889,共5页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内镜下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尤其是内镜切除的范围已经由内向外从黏膜层、黏膜下层过渡到固有肌层,甚至突破浆膜层到达腹膜腔内,相应的内镜治疗技术也从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术、黏膜下隧道内镜技...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内镜下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尤其是内镜切除的范围已经由内向外从黏膜层、黏膜下层过渡到固有肌层,甚至突破浆膜层到达腹膜腔内,相应的内镜治疗技术也从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术、黏膜下隧道内镜技术、全层切除术衍生到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黏膜外科和浆膜外科已经完美融合,消化内镜医生部分取代了外科医生的工作。中国和日本内镜专家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扩展了内镜切除的适应证。现对内镜切除新技术及其相应适应证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黏膜下切除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自然腔道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TER术与内镜挖除术治疗贲门旁黏膜下肿瘤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亚柏 张开光 +4 位作者 王桂周 陈保刚 陆启峰 王双平 代子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0-324,共5页
探讨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STER)治疗贲门旁黏膜下肿瘤及经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疗效分析。将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的贲门旁黏膜下肿瘤患者84例,均签署该研究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STER组和ESE组,分别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 探讨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STER)治疗贲门旁黏膜下肿瘤及经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疗效分析。将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的贲门旁黏膜下肿瘤患者84例,均签署该研究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STER组和ESE组,分别经改良内镜下隧道技术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STER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住院日、治疗费用分别为(61.32±32.01)min、(8.11±2.42)d、(2.17±0.34)万元,均优于ESE组(87.63±34.09)min、(10.05±2.84)d、(2.59±0.39)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钛夹数量平均为(5.00±1.37)枚、(4.68±1.25)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R组中出现术中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1例,ESE组中有4例病例出现术中穿孔,3例病例出现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两组比较STE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E组;两组在术后病理多为间质瘤、平滑肌瘤,少数脂肪瘤及神经鞘瘤,两组病理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旁肿瘤 黏膜下 内镜下隧道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挖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俞清翔 郑忠青 +3 位作者 王涛 王江 何占坤 王邦茂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6-639,666,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 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