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门部胆管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与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胆汁中肿瘤细胞成瘤性对比与分析
1
作者 祝凯华 张德祥 +3 位作者 陶颖 张舒龙 范坤 刘厚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隐匿,常因胆汁淤积引起梗阻性黄疸,导致肝功能受损。对肿瘤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通常在手术前行胆汁引流。目前,胆汁引流方式主要是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和内镜下逆...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隐匿,常因胆汁淤积引起梗阻性黄疸,导致肝功能受损。对肿瘤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通常在手术前行胆汁引流。目前,胆汁引流方式主要是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和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2种引流方式各有优劣。PTBD引流易引起肿瘤种植转移,但机制不清楚。本文分析肝门部胆管癌PTBD及ERBD引流胆汁,从中分离获得肿瘤细胞,通过体外肿瘤球形成及体内移植瘤模型对PTBD与ERBD胆汁中肿瘤细胞的致瘤性及机制进行研究。以胆结石组作为阴性对照,分为良性结石组(30例),ERBD减黄组(13例),PTBD减黄组(14例),其中良性结石30例的胆汁中无肿瘤细胞,未形成肿瘤球,ERBD减黄13例胆汁中有3例形成肿瘤球(23%),PTBD减黄14例胆汁有6例形成肿瘤球(42%),PTBD组细胞的肿瘤球形成能力显著高于ERBD组。皮下移植瘤检测表明,PTBD组移植瘤生长能力显著高于ERBD组,PTBD胆汁中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致瘤能力。在机制研究中,RT-PCR检测表明,PTBD组肿瘤球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ERBD组。在3例PTBD组细胞中敲低Nanog,肿瘤球形成,皮下移植瘤生长均被降低,Nanog在PTBD肿瘤细胞强的致瘤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PTBD细胞中Nanog的mRNA半衰期长于ERBD组,Nanog的mRNA受转录后修饰潜在调控。本文发现,PTBD肿瘤细胞中Nanog的m 6A水平高于ERBD组。对RNA修饰的甲基转移酶及去甲基化酶进行检测表明,ALKBH5(α-ketoglutarate dependent dioxygenase alkb homolog 5)的mRNA表达水平在PTBD组低于ERBD组,且与Nanog的m 6A水平显著相关。敲低ALKBH 5,Nanog的m 6A水平升高,而过表达ALKBH 5则下调Nanog的m 6A水平。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ALKBH 5敲低显著增强荧光素酶活性,而ALKBH 5过表达则降低荧光素酶活性。进一步研究证实,敲低ALKBH 5,Nanog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被上调,相反过表达ALKBH 5,Nanog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被下调。ALKBH5介导Nanog去甲基化修饰,PTBD组低的ALKBH5水平促进其Nanog的m 6A修饰上调。过表达ALKBH 5降低肿瘤球生长;敲低ALKBH 5肿瘤球生长被上调,但同时敲低Nanog,升高的肿瘤球生长被抑制。综上,肝门部胆管癌经PTBD与ERBD减黄胆汁中的肿瘤细胞可形成肿瘤球,具有致瘤性。相比于ERBD组,PTBD胆汁中肿瘤细胞ALKBH5的表达水平低,增强了Nanog的m 6A修饰,上调Nanog表达水平,具有更强的致瘤性,对揭示PTBD引流易引起肿瘤种植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 肝门部胆管 α-酮戊二酸依赖的双加氧酶alkb家族同系物5 Nan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