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护理在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李丹 刘雅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3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39)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n=39)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负面情绪、用药依从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用药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行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其用药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循证护理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唐睿 张海阳 +3 位作者 曹学冬 宋鑫 陈晓东 张晞文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5期48-55,共8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ERCP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困难插管患者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ERCP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ERCP插管,不做胰管切开,研究组在行常规ERCP插管的基础上,行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统计两组患者插管成功时间、成功插管率和住院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和血淀粉酶水平;统计两组患者预切开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的反流性胆管炎和复发性胰腺炎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成功插管时间缩短,成功插管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1天CRP、IL-6和血淀粉酶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急性胰腺炎4例,出血2例,穿孔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研究组出血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2个月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降低,术后3、6和12个月复发性胰腺炎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对ERCP困难插管患者全身炎症影响较轻,血淀粉酶指标正常,且未增加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插管成功率,远期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胰管括约肌切开 血淀粉酶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囊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陈潇 张兆辉 +2 位作者 高胜强 姜静华 杨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需要行EST,根据EST的不同分为两组,各73例。观察组接受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治疗,对照组行传统ES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综合胆红素(CB)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炎症和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以及BA和胆汁细菌阳性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TBiL、CB和ALT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血清CRP、HMGB1、Cor和NE水平及BA浓度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各时点胆汁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PBR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复发率(15.07%和1.37%)低于对照组(57.53%和1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相对于传统EST,能有效减少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损伤,避免肠胆反流,抑制BA分泌及细菌增殖,降低OPBR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阵超声内镜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隐匿性胰胆反流 胆总管结石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老年人胆总管结石术后肠胆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傅骏 曹中伟 +5 位作者 曹超 刑岩 陈海曦 黄春兰 陆颖影 曾悦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88-392,共5页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4例老年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4例,女10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w留取胆汁,口服核素以及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观察术后1w、6个月口服稀钡患者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情况,同时观察近期和远期患者继发胆管炎的情况。结果 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51)。行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锝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EPBD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EPBD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6月的X线稀钡钡餐检查显示中切口EST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为2例、1例,钡剂反流分别均为1例。小切口EST+EPBD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2例、0例,无钡剂反流现象出现。术后1w无1例出现发热、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的胆管炎表现。术后6个月中切口EST患者,1例出现轻度胆管炎表现。结论行EST中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EPBD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老年 肠胆反流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谷明明 朱明莉 +1 位作者 杨澜 荣晓锋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 目的:分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相对位置分为包绕型组(n=8)、边缘型组(n=43)、周围型组(n=52)。所有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比较三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取石操作时间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包绕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操作时间较边缘型、周围型患者长,且患者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新刚 容杰 翁秋健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6期184-185,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74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组)33例,...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74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组)33例,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LCBDE组有1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为97.0%,EST组有2例患者插管失败,转LCBDE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BDE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未取净结石,结石残留率为6.1%;EST组中有10例患者术中未取净结石,结石残留率为24.4%,组间比较LCBDE组的结石残留率显著低于EST组(P〈0.05)。LCBDE组术后2例患者于24 h内出现血淀粉酶轻度升高(〉100 U/L,〈500 U/L),48 h后恢复至正常;EST组中有15例患者于术后1~3 d内出现血淀粉酶升高,其中7例达胰腺炎诊断标准(〉500 U/L),发生率为17.1%,组间比较EST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所有病例随访6~36个月,LCBDE组未见结石复发;EST组有8例(19.5%)结石复发,其中5例再次行十二指肠镜治疗,5例转行LCBDE治疗。组间比较LCBDE组的结石复发率显著低于EST组(P〈0.05)。结论与EST相比,LCBDE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上具有较低的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石复发率,可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微创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est)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庆华 韩玮 +2 位作者 包洁 王炳芳 陆永高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2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入住该院的200例患者,分为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和sEST+EPBD组,每...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入住该院的200例患者,分为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和sEST+EPBD组,每组10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费用、并发症以及炎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胰腺炎,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sEST+EPBD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胆道感染均明显少于EST组(P<0.05)。两组患者总费用和胆道穿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及24 h,sEST+EPBD组白细胞(WBC)、环氧化酶-2(Cox-2)、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EST组(P<0.01),而sEST+EPBD组的血淀粉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术后72 h,sEST+EPBD组WBC及Cox-2水平均明显低于EST组(P<0.05),PCT、CRP、淀粉酶以及TNF-α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ST+EPBD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能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有效控制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并且能明显降低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括约肌切开 内镜乳头气囊扩张 随机对照试验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总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1
8
作者 冯秋实 张宝善 魏九久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2-13,16,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近 2 0年来该科应用EST治疗总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6 6例EST病例中治疗成功 45 7例 ,成功率 98%。结石未能排出4例 ,乳头切开后因合并症急诊开腹手...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近 2 0年来该科应用EST治疗总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6 6例EST病例中治疗成功 45 7例 ,成功率 98%。结石未能排出4例 ,乳头切开后因合并症急诊开腹手术 5例。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合并症 14例 ,合并症发生率 3%。结论 :EST治疗总胆管结石 ,不麻醉 ,不开腹 ,安全 ,有效 ,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如有条件 ,当应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总胆管结石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在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庆华 韩玮 +3 位作者 王炳芳 张丽 包洁 陆永高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 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因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入住该院的6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 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因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入住该院的6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和s EST+EPBD组,每组20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分组当日血清学指标、术后炎症指标、手术并发症、住院情况指标以及随访情况指标。结果 3组患者分组当日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和s EST+EPBD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s EST+EPBD组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EST组和s EST+EPBD组1年内均无胆源性胰腺炎发生,并均成功实现胆囊切除,而对照组12例复发,仅10例完成胆囊切除。s EST+EPBD组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高于EST组,而总住院时间、费用以及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EST组(P<0.05);然而,随访1年时间内,两组患者均无胆源性胰腺炎复发,并均最终实现胆囊切除,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s EST+EPBD是治疗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能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降低术后并发,有利于患者间期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 球囊扩张(EPBD)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针形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卫泽 陈胜 +1 位作者 王建承 张卓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31-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在十二指肠乳头梗阻性病变的内镜处理。方法 :从 1 999年 3月~ 2 0 0 1年 3月 ,对于 2 4例病人 ,其中男性 1 5例 ,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52岁。在临床上出现黄疸 ,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蛔虫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所致的oddis... 目的 :探讨在十二指肠乳头梗阻性病变的内镜处理。方法 :从 1 999年 3月~ 2 0 0 1年 3月 ,对于 2 4例病人 ,其中男性 1 5例 ,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52岁。在临床上出现黄疸 ,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蛔虫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所致的oddis括约肌开口处的梗阻性病变 ,包括胰头部肿瘤 4例 ,壶腹部肿瘤 1例 ,胆总管结石嵌顿1 3例 ,蛔虫嵌顿 2例 ,oddis括约肌严重狭窄 3例 ,十二指肠乳头扭曲 1例。这些病变在常规内镜诊断治疗时 ,乳头插管往往困难。利用针型切开刀 ,在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近端 ,即胆管隆起部作开窗并置管插入胆道 ,再进行一系列相应的内镜治疗。结果 :乳头开窗术在 2 4例病人中均获成功。经乳头开窗术置管作内镜治疗包括乳头括约肌切开 ,网篮取石 ,取蛔虫 ,置入胆道内置管、鼻胆管引流 ,均获得满意的效果。在乳头开窗时有 2例出现少量渗血 ,经电凝、喷洒止血药物后缓解。无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结论 :对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困难时 ,利用针型切开刀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提高了内镜诊断治疗的成功率。特别对于乳头处的嵌顿病变 ,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针形刀 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罗珉 李培明 +1 位作者 李克 张威浩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3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3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35例行EST后34例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97%。其中大切开6例,中切开25例,小切开4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术后AKP、r-GT、TB、DB等生化指标较术前明显下降。随访后33例治愈无复发,随防平均时间2.3年。结论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因人而宜地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必要时采取碎石等其他辅助手段,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郭壮 赵卫东 +1 位作者 崔振芹 杨旋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PLBD)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256例年龄大于60岁(平均72.6岁)的老年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0 mm)患者随机分为EPLBD(n=129)及...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PLBD)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256例年龄大于60岁(平均72.6岁)的老年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0 mm)患者随机分为EPLBD(n=129)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常规EST)(n=127)两组,均根据实际情况行碎石术、网篮取石术和(或)气囊取石,直径大于25 mm巨大结石先置入胆管塑料支架,3个月后择期取石,同时观察两组胰腺炎发生率、术后4、12和24h血淀粉酶结果。结果 EPLBD组与常规EST组比较,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8.37%与88.97%(P〉0.05)、取石时间分别为(25.0±5.2)及(45.0±11.1)min(P〈0.05)、需机械碎石率分别为8.00%及36.00%(P〈0.05),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5.26%及6.19%(P〉0.05),术后4、12和24 h血淀粉酶水平无明显差异。EPLBD术,无术后大出血发生,常规EST组3例术后24-48 h发生大出血,经再次内镜下止血好转。结论 EPLBD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与常规EST组比较,疗效确切、操作时间短,需要较少的机械碎石术,而并不增高血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炎发生,发生术后大出血几率低,在胆总管结石取石治疗中更为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括约肌切开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 淀粉酶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禹雪 王玲 +6 位作者 王丹丹 杨亚兵 马浚仁 徐智 侯纯升 王立新 凌晓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2,3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28例EST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病的临床资料,EST治疗前胆管炎发作27例,仅腹痛发作1例。随访EST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28例EST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病的临床资料,EST治疗前胆管炎发作27例,仅腹痛发作1例。随访EST治疗后胆管炎的发生率及临床转归。结果 EST后8例结石取净,残余结石20例。合并肝内、外胆管狭窄10例,其中2例置入胆道支架。EST治疗后胆管炎发作25例,复发率89.3%(25/28),12例再次行EST治疗,13例行开腹手术。全组治疗后18例无胆管炎发作,胆管炎复发5例,腹部不适1例,死亡4例。结论 EST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残余结石率高,胆管炎复发率高,无法彻底矫正狭窄的胆管,部分患者仍然需要手术治疗,因此EST不宜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病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胆管插管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伟 黄晓俊 +5 位作者 金安琴 王祥 刘子燕 樊红 冯彦虎 高峰鸿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7-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针状刀及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两种方式在胆管插管困难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观察其ERCP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5年6月~2010年7月行ERCP的20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行乳头... 目的探讨针状刀及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两种方式在胆管插管困难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观察其ERCP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5年6月~2010年7月行ERCP的20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的145例患者分为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法、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法两组,比较两种预切开方法在胆管插管困难ERCP中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者占7.2%(145/2012),预切开术病例ERCP总成功率为92.4%(134/145);其中经胰管预切开组成功率89.9%(80/89),针状刀预切开组96.4%(54/56),并发术后急性胰腺炎前者4.5%(4/89),后者1.8%(1/56),前者无穿孔发生,后者穿孔1例,占1.8%(1/56),均经治疗后康复,无术后出血及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两种预切开方法对胆管插管困难ERCP成功率的提高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胆管插管困难ERCP的应用中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成功率;虽然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法术后胰腺炎发生较针刀法高,但不同预切开方式对提高插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乳头括约肌切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邢国璋 张建生 +4 位作者 张月寒 焦洋 张增海 王鼎鑫 尹淑新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 :根据十二指肠乳头与憩室的解剖关系 ,胆总管末端的开口与憩室的解剖关系 ,判断胆总管末端走向 ,另外术中还利用胆总管内注水法 ,球囊或切开...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 :根据十二指肠乳头与憩室的解剖关系 ,胆总管末端的开口与憩室的解剖关系 ,判断胆总管末端走向 ,另外术中还利用胆总管内注水法 ,球囊或切开刀退拉法进一步确定EST的切口方向和大小 ,对 8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结果 :80例患者术后结石取净 ,结石取净率 97.56 % ,2例分别因结石直径大于 3cm及胆总管结石充满 ,转外科手术治疗。 1例术后 6年结石复发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无 1例死亡。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脂肠憩室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ODDI括约肌切开 治疗 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憩室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附69例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亚刚 孙大勇 +2 位作者 周梅花 曾海萍 过利波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7-278,281,共3页
目的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SOD)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ERCP检查及肝功能改能变等进行综合诊断,对诊断为SOD的92例患者先行内科药物治疗,有69例接受EST治疗。结果药... 目的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SOD)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ERCP检查及肝功能改能变等进行综合诊断,对诊断为SOD的92例患者先行内科药物治疗,有69例接受EST治疗。结果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20.7%(19/92),EST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4/69),明显优于药物治疗(P<0.01)。结论对早期的轻症SOD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对药物治疗失败者或中晚期的狭窄型SOD患者,EST是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狄括约肌功能失调 内镜/治疗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针刀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壶腹部梗阻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国杰 姚礼庆 +3 位作者 高卫东 周平红 徐美东 钟芸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2年第9期1-3,共3页
探讨经内镜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PST)治疗壶腹部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乳头结石嵌顿、壶腹部良恶性狭窄的肿大乳头作常规ERCP乳头插管失败后 ,进行针刀电切 ,找到胆总管下端开口 ,行ERCP成功后改用常规电刀切开或乳头... 探讨经内镜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PST)治疗壶腹部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乳头结石嵌顿、壶腹部良恶性狭窄的肿大乳头作常规ERCP乳头插管失败后 ,进行针刀电切 ,找到胆总管下端开口 ,行ERCP成功后改用常规电刀切开或乳头气囊扩张 ,再行网篮取石、置管引流或乳头活检等。结果 :5 1例PST后 ,行ERCP成功 4 4例 (86 .3% ) ,未成功 7例 (13.7% ) ;其中 16例乳头嵌顿性结石全部排出 ;13例狭窄性乳头炎伴胆总管结石 ,10例取石成功 ;12例单纯性乳头良性狭窄 ,10例狭窄治疗成功 ;10例壶腹部恶性肿瘤 ,8例内镜诊治成功。出现并发症 6例 (11.8% ) ,乳头出血 3例、胆管炎 1例、水肿性胰腺炎 2例 ,均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 :乳头结石嵌顿、壶腹部良恶性狭窄 ,在常规内镜乳头插管困难时 ,采用PST技术 ,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内镜诊断和诊疗 ,是常规ERCP和EST的重要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针刀括约肌切开 壶腹部梗阻性疾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内镜胆总管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争 谭国钳 雷朝晖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8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内镜胆总管Oddi括约肌切开术 (EST)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2例经内镜胆总管Oddi括约肌切开术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BD)等内镜技术治疗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急性胆源... 目的 :探讨早期内镜胆总管Oddi括约肌切开术 (EST)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2例经内镜胆总管Oddi括约肌切开术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BD)等内镜技术治疗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后 41例得到治愈 ,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胰管合流异常的病例在EST和ENBD后病情缓解 ,但 3月后再次发生急性胰腺炎 ,经胆总管囊肿切除后才治愈。 2 2例急性胆管炎经ENBD后也迅速缓解 ,2 6例胆总管结石在EST后结石自行排出或用网蓝取出 ;2 0例胆囊结石在胰腺炎治愈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消除胰腺炎的诱发因素。结论 :内镜治疗直接针对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 ,解除胆胰管开口的梗阻 ,排除梗阻因素 ,通畅胆胰液的引流 ,降低胆胰管内压 ,起到了良好的治疗作用 ,有助于防止轻症胰腺炎向重症转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ODDI括约肌切开 胆源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柱状气囊扩张术与内镜下柱状气囊扩张术联合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陶立生 许亚平 姚俊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86,共5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柱状气囊扩张术(EPBD)与EPBD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78例胆总管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PBD组和EPBD+SEST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后24 h... 目的比较内镜下柱状气囊扩张术(EPBD)与EPBD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78例胆总管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PBD组和EPBD+SEST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后24 h血淀粉酶、术前术后总胆红素(TBL)、转氨酶、碱性磷酸酶(AL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次数及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结果两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ERCP取石次数、操作时间及1周后肝酶谱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如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胰腺炎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BD与EPBD+SEST治疗胆总管大结石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其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PBD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 被引量:7
20
作者 邱振明 叶丽萍 叶晓玲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50-51,共2页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2例胆囊胆总管结石经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行Oddi括约肌切开 (EST)、网篮取石和气囊排石 ,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LC)。结果 :本组成功率 ...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2例胆囊胆总管结石经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行Oddi括约肌切开 (EST)、网篮取石和气囊排石 ,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LC)。结果 :本组成功率 81 .8% (2 0 / 2 2 ) ,结石取净率 1 0 0 % ,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住院 5~ 1 9d。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 内镜括约肌切开 联合治疗 胆囊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