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洪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9-174,共6页
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匈奴族首领刘渊建立的"汉"国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首个政权。其国号"汉"及刘曜和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赵",皆与前朝或先秦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对后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
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匈奴族首领刘渊建立的"汉"国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首个政权。其国号"汉"及刘曜和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赵",皆与前朝或先秦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对后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选择国号时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同时"汉"、"赵"国号的确定,真实反映了内迁民族自我认同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政权
汉国号
赵国号
内迁民族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代内迁少数民族婚姻变迁考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200-208,共9页
唐代,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胡汉开始融合。根据融合程度,分为融合期与后融合期,并据此探讨内迁民族的婚姻。总的来说,处于融合期的内迁民族以族内通婚为主,部分首领与汉族士大夫通婚,婚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至后融合期,婚姻中的民族观念逐...
唐代,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胡汉开始融合。根据融合程度,分为融合期与后融合期,并据此探讨内迁民族的婚姻。总的来说,处于融合期的内迁民族以族内通婚为主,部分首领与汉族士大夫通婚,婚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至后融合期,婚姻中的民族观念逐渐淡化,文化亦逐步融合,族内通婚逐渐减少,无论贵族,还是普通民众,均广泛与汉族等联姻。在融合的过程中,亦必须考虑政治、文化等因素,三韩、日本与汉文化相近,故融合较易,但三韩等内迁,未形成有效的部族势力,故与汉族高层联姻较突厥等困难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内迁民族
婚姻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唐代东北和西南民族的内迁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韵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4-148,共5页
在唐代从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地有大量的民族内迁,这些民族的内迁有其各自的原因和特点。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唐代东北和西南民族内迁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这些民族的内迁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唐政府和东北、西南地区民族的关系以及唐代在...
在唐代从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地有大量的民族内迁,这些民族的内迁有其各自的原因和特点。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唐代东北和西南民族内迁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这些民族的内迁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唐政府和东北、西南地区民族的关系以及唐代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东北
西南
民族
内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代内附阿鲁台族人辨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周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74-82,共9页
和宁王阿鲁台是永乐——宣德时期东蒙古最重要的领袖。鲜为人知的是他的亲属中有不少人先后归降了明朝。本文考证了南宁伯毛氏家族与阿鲁台的亲缘关系,钩稽了阿鲁台败亡后其子嗣亲属的降明事迹以及明朝的招抚努力、安置结果。在此基础...
和宁王阿鲁台是永乐——宣德时期东蒙古最重要的领袖。鲜为人知的是他的亲属中有不少人先后归降了明朝。本文考证了南宁伯毛氏家族与阿鲁台的亲缘关系,钩稽了阿鲁台败亡后其子嗣亲属的降明事迹以及明朝的招抚努力、安置结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明朝招抚措施的实效,揭示了明朝对内附民族的政策演变线索,强调了内附少数民族贵族经过了身份转化,适应和融入明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阿鲁台家族
南宁伯
内迁民族
政策
身份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偃武修文”与东汉边防
被引量:
5
5
作者
臧知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两汉边防政策的基本区别在于西汉是积极的扩张,东汉则消极退让,西汉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移民实边,东汉则是不断地内徙边民,东汉以后北方民族问题实肇因于此。究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原因则在于刘秀确定的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刘秀以&qu...
两汉边防政策的基本区别在于西汉是积极的扩张,东汉则消极退让,西汉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移民实边,东汉则是不断地内徙边民,东汉以后北方民族问题实肇因于此。究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原因则在于刘秀确定的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退功臣而进文吏",国家政治一改西汉的文武并重为尚文轻武,地方长吏在理论上虽然有戒备边防、教民以战的责任,但在实际上不懂军事、更轻视军事,法定的军事训练任务名存实亡、吏民军事素质低下,军功更丧失其激励效用,既无西汉向北"扩张"的意识,也无"扩张"能力,而只能内徙边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武修文
东汉边防
民族
内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洪琳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9-174,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0YJA850040)
文摘
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匈奴族首领刘渊建立的"汉"国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首个政权。其国号"汉"及刘曜和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赵",皆与前朝或先秦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对后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选择国号时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同时"汉"、"赵"国号的确定,真实反映了内迁民族自我认同的意识。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政权
汉国号
赵国号
内迁民族
认同
Keywords
political regimes of the Sixteen Kingdoms
the dynastic title of Han
the dynastic title of Zhao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ethnic immigrants
分类号
K238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8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代内迁少数民族婚姻变迁考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东
机构
宿迁学院中文系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200-208,共9页
基金
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唐代回鹘汗国汉文史料编年汇证”(项目编号:20YJA870016)。
文摘
唐代,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胡汉开始融合。根据融合程度,分为融合期与后融合期,并据此探讨内迁民族的婚姻。总的来说,处于融合期的内迁民族以族内通婚为主,部分首领与汉族士大夫通婚,婚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至后融合期,婚姻中的民族观念逐渐淡化,文化亦逐步融合,族内通婚逐渐减少,无论贵族,还是普通民众,均广泛与汉族等联姻。在融合的过程中,亦必须考虑政治、文化等因素,三韩、日本与汉文化相近,故融合较易,但三韩等内迁,未形成有效的部族势力,故与汉族高层联姻较突厥等困难许多。
关键词
唐代
内迁民族
婚姻
融合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唐代东北和西南民族的内迁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韵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4-148,共5页
文摘
在唐代从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地有大量的民族内迁,这些民族的内迁有其各自的原因和特点。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唐代东北和西南民族内迁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这些民族的内迁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唐政府和东北、西南地区民族的关系以及唐代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
关键词
唐代
东北
西南
民族
内迁
Keywords
Tang Dynasly
Northeast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inland migration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代内附阿鲁台族人辨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周松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74-82,共9页
文摘
和宁王阿鲁台是永乐——宣德时期东蒙古最重要的领袖。鲜为人知的是他的亲属中有不少人先后归降了明朝。本文考证了南宁伯毛氏家族与阿鲁台的亲缘关系,钩稽了阿鲁台败亡后其子嗣亲属的降明事迹以及明朝的招抚努力、安置结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明朝招抚措施的实效,揭示了明朝对内附民族的政策演变线索,强调了内附少数民族贵族经过了身份转化,适应和融入明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明朝
阿鲁台家族
南宁伯
内迁民族
政策
身份转化
Keywords
Ming dynasty
Alutai family group
Nanningbo
internal immigration ethical policy
identity transmission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偃武修文”与东汉边防
被引量:
5
5
作者
臧知非
机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文摘
两汉边防政策的基本区别在于西汉是积极的扩张,东汉则消极退让,西汉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移民实边,东汉则是不断地内徙边民,东汉以后北方民族问题实肇因于此。究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原因则在于刘秀确定的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退功臣而进文吏",国家政治一改西汉的文武并重为尚文轻武,地方长吏在理论上虽然有戒备边防、教民以战的责任,但在实际上不懂军事、更轻视军事,法定的军事训练任务名存实亡、吏民军事素质低下,军功更丧失其激励效用,既无西汉向北"扩张"的意识,也无"扩张"能力,而只能内徙边民。
关键词
偃武修文
东汉边防
民族
内迁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吴洪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唐代内迁少数民族婚姻变迁考
王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唐代东北和西南民族的内迁
王韵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明代内附阿鲁台族人辨析
周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偃武修文”与东汉边防
臧知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