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0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类型与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春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199,共8页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蒙古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民族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的项目,它们集中代表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蒙古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民族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的项目,它们集中代表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成果,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是优先保护的对象。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类与定量分析,有利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机制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构类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价值——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春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8-41,共4页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征,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这些珍贵的活态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能够更直接、更生动、更有效地传承人类文化,有助于提升各民族的文化自信、促... 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征,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这些珍贵的活态文化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能够更直接、更生动、更有效地传承人类文化,有助于提升各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自觉,对当今各民族民众知识的储备、道德思想的修炼、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具有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教育价值,是当代民族地区学校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道德教育价值 创新教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的制度逻辑和时代转向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庆华 罗刚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6,155,共12页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律整合、批判反思“符号暴力”重构文化权力关系,形成国家真实在场、融合在场、深度在场的制度经验,并在权力场域中通过名录和传承传播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形塑行动者逻辑。系统性保护时代转向要求非遗法体系激活趋深走实效能,构建法治引领、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共生机制,强化国家权力与社会多元主体利益互动,化解系统性保护中整体面向和社区自主之间的张力,平衡法治统一性与地方性知识特性,实现非遗国家治理的有效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 国家在场 系统性保护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伟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文章总结了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完善保护传承管理工作、挖掘提炼品牌文化内涵和通过“互联网+非遗”模式助力保护传承、加强旅...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文章总结了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完善保护传承管理工作、挖掘提炼品牌文化内涵和通过“互联网+非遗”模式助力保护传承、加强旅游整体发展规划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迈上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涉茶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协同治理框架研究——基于SFIC协同治理模型的分析
5
作者 刘思思 曹宇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1,共6页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打破档案“固态封存”壁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动态开发提供了新路径。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仍面临理念滞后、主体责任模糊及技术应用不足等发展困境。论文以SFIC协同治理模型为分析框架,围...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打破档案“固态封存”壁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动态开发提供了新路径。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仍面临理念滞后、主体责任模糊及技术应用不足等发展困境。论文以SFIC协同治理模型为分析框架,围绕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四个变量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协同治理的发展路径。研究旨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活态开发协同治理效能,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价值,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SFCI模型 协同治理 活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6
作者 吴柏清 赵灿文 +1 位作者 张扬 罗欣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6-212,共7页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丰度指数评估各县级行政区非遗资源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识别非遗资源水平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第一,藏羌彝走廊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众多,十大非遗门类中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占据独特优势,主要分布在各市(州)首府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第二,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呈现“一极(拉萨市城关区)多高(昌都市卡若区、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阿坝州汶川县、阿坝州茂县、黄南州同仁市)”的空间格局,非遗资源丰度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相互嵌套。第三,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坡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三个影响因子解释力由东向西递增,坡度的影响力由南向北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藏羌彝走廊 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薛志勤 王丽 +1 位作者 刘书辰 张宝利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分布不均,呈四级梯度,北密南疏,五簇多面;自然因素对非遗空间分布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非遗数量显著正相关,民族人口数量与民族非遗文化正相关。建议河南省加大力度挖掘和开发非遗资源,丰富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施非遗技艺培训项目,确保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8
作者 姚慧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非遗保护的基线行动。对比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考察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类体系与门类化保护策略,应以“表演艺术”领域的包容性概念来统摄国内“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四大门类,则更有益于在非遗项目与领域或其子领域乃至与其他领域之间建立起互涉性关联,从而走向以生活实践为中心的过程性保护,也有助于打破学科化壁垒,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去探查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实践走向与行动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学科化导向 表演艺术 包容性原则 系统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振川 万义 白晋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生新效能,其作用机理表现为重塑体育非遗的保护方式、复建体育非遗的传承场景、拓展体育非遗的传播通路、改进体育非遗的产业样态。据此,从保护方式、传承场景、传播通路、产业样态4个方面提出推进策略:加快体育非遗数据体系完善,加快体育非遗虚拟空间开发,加快体育非遗数字传媒利用,加快体育非遗智能科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作用机理 文化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转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加豪 陈家起 +3 位作者 高奎亭 蒋全虎 尹作亮 郭振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推进体育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已是体育非遗于数字化时代进程中“活”下来、“传”下去以及“火”起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游戏凭借独有特性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数字游戏概念内... 推进体育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已是体育非遗于数字化时代进程中“活”下来、“传”下去以及“火”起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游戏凭借独有特性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数字游戏概念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对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关键障碍及实践转向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数字游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底层架构,通过算法逻辑与数字界面实现交互体验的文化娱乐形态,具有虚拟性、交互性、衍生性以及跨媒介性四大核心特征;数字游戏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层面赋能体育非遗活态保护、理解认同、开发利用、传播出海,成为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法律框架薄弱引发知识产权纠纷、赋能导向失当引致文化偏颇失真、人才技术短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等关键障碍。据此,提出了未来的实践转向,应从筑牢制度基石、革新保障举措,精准融合导向、确保文化本真,培育专才队伍、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游戏 文化数字化 活态传承 传承发展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三重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文杰 高亮 周结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1,共12页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是否稳固和动态更新;2)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实践分为四个层面,制度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治理体系效率提高;经济层面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增长;社会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文化多样;环境层面促进体育非遗环境治理;3)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分为三个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的记录与建档;复原与再现;传播与变现;4)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知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积累与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接合 数字化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活态传承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艳 罗钰洁 程飞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0,共5页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加速了非遗的传播力,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新媒体重构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播场景,焕活了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共享非遗的文化权利。短视频平台不仅... 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加速了非遗的传播力,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形成跨越时空的活态传承。从线下到线上,新媒体重构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播场景,焕活了传统文化,赋予人民共享非遗的文化权利。短视频平台不仅打通了文化传播中的物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还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参与感和认同感。快手以非遗为核心搭建起了一个线上线下融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复兴中来,整合了乡村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从而实现“物”与“人”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技术 皮影戏 短视频 活态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胡丹 潘怡 陈连朋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的价值、问题,并提出路径。价值:发挥文化功能,塑造非遗认同;实现技术存真,助力非遗传承;推动组织参与,促进非遗发展;提升数智管理,营造非遗环境。问题... 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的价值、问题,并提出路径。价值:发挥文化功能,塑造非遗认同;实现技术存真,助力非遗传承;推动组织参与,促进非遗发展;提升数智管理,营造非遗环境。问题:文化品质亟待提升,数字技术水平较低,组织协同有待加强,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路径:复刻原生文化意涵,深挖非遗文化元素;推进数字基础建设,完善技术互鉴渠道;构建传播协同机制,提倡多元主体合作;加强非遗产权保障,提升数字监管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黄河流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14
作者 彭敏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I0025-I0025,共1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剪纸艺术是沿岸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加强黄河流域剪纸艺术研究是保护中华文明、繁荣地域文化的重要举措。《中阳剪纸:来自黄河流域的古老民俗和黄土...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剪纸艺术是沿岸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加强黄河流域剪纸艺术研究是保护中华文明、繁荣地域文化的重要举措。《中阳剪纸:来自黄河流域的古老民俗和黄土风情》一书,由王金明和李广洁编著、山西出版集团与山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对中阳剪纸进行了相对完整的介绍,是了解与学习黄河流域剪纸的优质著作。本文将结合该书内容,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黄河流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促进黄河流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纸艺术 黄河流域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共创视角下社会创业促进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玉宁 汪华林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3,共9页
社会创业作为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商业模式,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统一、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广泛参与、促进陶瓷文化价值认同与传播、推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显著优势。... 社会创业作为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商业模式,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统一、吸引多元利益主体广泛参与、促进陶瓷文化价值认同与传播、推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显著优势。价值共创是嵌入社会创业过程的核心逻辑。通过扎根理论分析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代表企业皇窑集团和诚德轩瓷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将价值共创视角下社会创业促进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现路径归纳为“观念共识—环境共建—合作共生—价值共赢”四个环节并针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创业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创业 陶瓷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共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美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探究
16
作者 徐青 刘赞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57-364,383,共9页
目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创新设计策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和谐统一,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日常生活美学的理论发展,确立其对非遗创新设计的理论支撑。通过案例研究等实证手... 目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创新设计策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和谐统一,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日常生活美学的理论发展,确立其对非遗创新设计的理论支撑。通过案例研究等实证手段挖掘了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探索了其在创新设计中的美学转化。结果非遗创新设计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还能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此外,还提出一系列设计原则,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建议。结论通过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非遗创新设计策略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增强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达成研究初衷。所提出的设计原则不仅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更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日常生活美学 创新设计 文化传承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千里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8,共11页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能力建设计划,到非洲南部次区域合作,再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各利益攸关方在积极参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进程中,围绕非遗保护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与交流,为非物...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能力建设计划,到非洲南部次区域合作,再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各利益攸关方在积极参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进程中,围绕非遗保护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与交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阔的实践空间,也面临着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复杂挑战。新时代新征程,扎实做好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依然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各利益攸关方的保护网络和伙伴关系,依托中国在外交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非遗保护之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夯实“民心相通”桥梁,以中国实践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作出切实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斌 田楚涵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6期161-164,共4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其中的外在表征,它深深根植于华夏文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本文从物质性、生活性、在场性、历史性、民族性5个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特征分析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其中的外在表征,它深深根植于华夏文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本文从物质性、生活性、在场性、历史性、民族性5个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特征分析为乡村文化引领、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等4条助力原则。在分析助力原则的基础上,从彰显“非遗”市场价值、壮大“非遗”人才队伍、加强“非遗”项目建设、促进“非遗”合理利用等4个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振兴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19
作者 兰小明 赵浩含 +3 位作者 颜世伟 魏胜军 朱爱国 陈继康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8-188,共11页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受工业化、城市化、原料供应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推动下,麻类技艺的创新发展迎来契机。文章系统梳理国内外麻类技艺非遗资源,重点分析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保护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提升传播力、融合农文旅、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旨在为麻类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类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承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流动与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空间向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之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2,共10页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及内涵。文化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空间,彰显遗产在地方层面共享的中心、边界与方向性特征,形塑生态共享的遗产地理基底。传承主体的空间流动,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传承空间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堆叠,提升遗产共享能力。数字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突破地理限制,多主体以超越空间的形式参与遗产再生产。生态共享、主体流动、超越空间的遗产特征,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到国家、从文化群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尺度,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空间向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多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