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修复促扶贫——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实践经验
1
作者 何志伟 《内蒙古林业》 2019年第9期14-15,共2页
2019年'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公布了第一批24个入选案例,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生态修复促扶贫'案例成功首批入选。通过落实'生态修复促扶贫'等举措,累计减贫11690户30285人,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从341美元增长到7... 2019年'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公布了第一批24个入选案例,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生态修复促扶贫'案例成功首批入选。通过落实'生态修复促扶贫'等举措,累计减贫11690户30285人,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从341美元增长到793.3美元。在世界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科尔沁沙地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创造出生态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科尔沁左翼后旗 农牧民 内蒙古 实践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内蒙古杭锦后旗早酥梨产量影响的评分方法与验证评估
2
作者 刘波 李淑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25-129,共5页
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实地观测和调查研究,建立了早酥梨产量的气象评分计算式,评价气象条件对内蒙古杭锦后旗早酥梨产量的影响。利用2023年早酥梨生长情况对计算式进行验证和评估。研究发现,杭锦后旗的气候条件对早酥梨生长十分有利,但早... 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实地观测和调查研究,建立了早酥梨产量的气象评分计算式,评价气象条件对内蒙古杭锦后旗早酥梨产量的影响。利用2023年早酥梨生长情况对计算式进行验证和评估。研究发现,杭锦后旗的气候条件对早酥梨生长十分有利,但早酥梨产量主要与生长期间的气象条件和气象灾害有关。通过统计学方法,选取了与早酥梨生长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和气象灾害指标,构建了早酥梨产量评价的评分计算式。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杭锦后旗早酥梨产量等级为良,与实际产量56 500~58 950 kg/hm^(2)相一致,验证了该评分计算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酥梨 产量 气象条件 灾害防御 评分计算式 验证评估 内蒙古杭锦后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苜蓿草种植情况及发展困境——基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永海 文明 额尔敦乌日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263-265,274,共4页
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作为内蒙古牧草产业核心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与相关产业、保护和治理沙地生态、发展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发展受制进口种子设备、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优质牧草供需不平衡... 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作为内蒙古牧草产业核心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与相关产业、保护和治理沙地生态、发展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发展受制进口种子设备、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优质牧草供需不平衡等困境。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应在持续推进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种植规模,从全国范围内优化优质牧草产业布局,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牧草“芯片”和设备的攻坚,完善相关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种植 内蒙古 阿鲁科尔沁 中国草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内蒙古地区应力场研究
4
作者 张帆 崔丰智 +3 位作者 郝美仙 杨彦明 李娟 杨晓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 利用内蒙古地区728个震源机制解和2793次地震事件的14460条P波极性数据,采用3种不同策略对内蒙古地区应力场进行研究,获得地壳深层应力状态。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1°×1°网格,分别采用基于初动极性数据的综合震源机制方法、基于震源机制的贝叶斯右手三棱锥方法(BRTM)和极性数据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方法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基于极性数据和基于震源机制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极性数据更为丰富,可克服震源机制解数据的有限性,获得更多区域的反演结果。将基于极性数据的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数据加权融合后,采用BRTM方法获得125个格点的反演结果,可扩充计算区域和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不同区域的应力场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剪切和拉张特征,大兴安岭主脊表现为剪切特征,两侧盆地表现出拉张特征,东南部的赤峰和通辽一带局部呈现挤压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北缘主要表现出拉张特征,阿拉善地块主要表现出剪切特征;最大主应力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而最小主应力方向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BRTM 震源机制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内蒙古典型湖泊水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5
作者 杨文焕 李艳芳 +2 位作者 张明宇 高静湉 李卫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9-1265,I0029,共18页
为了确定内蒙古典型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选取2013-2023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各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与趋势,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3个湖泊各水质指标与两个指数的相关程度,并且... 为了确定内蒙古典型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选取2013-2023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水质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析各湖泊的水质演变特征与趋势,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3个湖泊各水质指标与两个指数的相关程度,并且分析湖泊氮磷摩尔比(简称氮磷比)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探究影响湖泊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3年间,乌梁素海、岱海和南海湖的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氨氮、叶绿素a(Chl.a)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乌梁素海和南海湖的总氮(TN)浓度年际变化呈良好趋势发展,但岱海的TN浓度在2020年达到最大值并保持劣Ⅴ类水标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程度呈现从重度到中度再到轻度的变化趋势,岱海随着“引黄济岱”试水的完成,富营养化程度从重度转为中度,兼具旅游观光功能的南海湖多年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水质正向良性方向发展,岱海和南海湖在环境治理下重污染水质逐渐改善,但治理措施仍需进一步强化,其中岱海和南海湖受氮素污染明显,TN、TP及COD_(Cr)治理应成为3个湖泊污染治理的主要方面。回归线性模型分析表明,3个湖泊的Chl.a与TN、TP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氮磷比的比较,湖泊水体多数时间都适宜藻类生长繁殖,磷可能是乌梁素海Chl.a的主要影响因素,岱海和南海湖可能是氮、磷共同限制型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湖泊 水质特征 富营养化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张峰 李邵宇 +5 位作者 杨立山 王文琼 郑佳华 乔荠瑢 张彬 赵萌莉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2-909,共8页
本研究以草甸、典型及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下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及二者间的关系,以及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土壤pH值与含水量等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甸草原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显著... 本研究以草甸、典型及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下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及二者间的关系,以及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土壤pH值与含水量等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甸草原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显著高于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P<0.05)。土壤容重、pH值分别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分别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荒漠草原(P<0.05)。此外,群落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均温、土壤容重、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群落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及年均降水量,年均温次之,为退化草地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 生物与非生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草重大主题宣传路径初探——以《内蒙古林业》期刊为例
7
作者 马秀梅 王珏 +5 位作者 张海东 李慧玲 王晔平 薛博 任倩楠 王思惟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5期45-46,F0003,共3页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自此,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草行业的重大主题宣传内容。截至2024年底,《内蒙...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自此,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草行业的重大主题宣传内容。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林业》编辑部围绕林草行业这一重大主题,组织开展了11期专题宣传报道,从林草行业管理者、专家学者、农牧民等不同视角,广泛宣传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和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防沙治沙的浓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林业 攻坚战 标志性战役 三北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武振国 张耘恺 +2 位作者 李雪敏 王菲菲 潘越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2,共11页
全面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为“双碳”目标下制定区域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核算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市、旗、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 全面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为“双碳”目标下制定区域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核算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市、旗、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9463.02万t上升至2020年的71792.21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呈先下降又回升的态势;建设用地为首要碳排放源,林地与草地具有重要的固碳功能;(2)空间上,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邻性,呈现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的布局特征,碳排放增长的中心地带主要位于工业主导型县域,而其边缘地区则主要位于牧业旗县、半农半牧旗县区和农业主导型县域,部分处于产业转型的县域也逐渐成为碳排放的低集聚区;(3)64%以上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量呈正向关系,物质水平、建设用地规模和能源消费的作用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年降水量和人口集聚程度的系数较高值区集中于内蒙古东部的牧业旗县和半农半牧旗县区。最后,文章提出根据各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区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国土空间演化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魏伟 王雅宁 +2 位作者 尹力 余侃华 薄立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68-2984,共17页
科学认知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关联作用和驱动机制,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农牧用地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城镇集中集聚集约成效凸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利用转换矩阵、InVEST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科学认知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关联作用和驱动机制,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农牧用地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城镇集中集聚集约成效凸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利用转换矩阵、InVEST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按照“国土空间演化-生态系统响应-影响因素解析”研究路径,分析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三区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换的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0年内蒙古高原城镇空间持续扩张,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此消彼长”特征显著,大兴安岭沿麓农牧区“由黄转绿”和锡林郭勒草原畜牧区“由草转牧”变化突出。(2)全区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好转,ESI指数呈“东南高西北低”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划对“三区空间”转型的生态效应具有显著分区作用,生态功能区内农业转向生态空间显示最强正向生态效应。(3)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政策工程综合影响“三区空间”转换的生态效应:土壤侵蚀、平均风速等自然因子促进山地、高原的正向生态效应,而放牧强度、第三产业产值等经济条件加剧农牧空间转换的负向生态效应,政策工程则对全区持续发挥稳定约束作用。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把握城镇空间错位提升发展机遇,构建“一核双星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发挥农牧空间草地资源优势,推进“六牧四农”的农牧空间格局;实施生态空间全要素全域保护,建设“三山两带一弯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牢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内蒙古高原 三区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农牧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牧地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创新模式构建
10
作者 张航 张洪光 +1 位作者 曹艳芳 潘卓亚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8期18-20,共3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牧地区的养老服务事业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内容。针对内蒙古农牧地区的区域特征开展创新型养老服务是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养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总结了内蒙古农牧地区养老服务现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牧地区的养老服务事业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内容。针对内蒙古农牧地区的区域特征开展创新型养老服务是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养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总结了内蒙古农牧地区养老服务现状,指出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养老服务创新模式构建的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服务 内蒙古 农牧地区 创新模式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主导因子分析
11
作者 王志春 王彦平 +1 位作者 徐震宇 薛文超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内蒙古76个气象站1961—2023年潜在蒸散发(ET_(0))及其对气温、风速、水汽压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探讨了气候变化下内蒙古不同干湿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及ET_(0)对气候变化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上ET_(0)大体表现为经向由西向东、纬向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ET_(0)变化趋势不明显,半湿润区ET_(0)呈增加趋势。(2)各干湿区ET_(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表现为对最高气温最敏感,其次是水汽压、风速、最低气温,对日照时数最不敏感。(3)不同干湿区各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变化趋势均一致,气温敏感系数和水汽压敏感系数呈减小的态势,风速敏感系数和日照敏感系数呈增加态势,水汽压敏感系数和风速敏感系数变化显著。(4)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对ET_(0)变化为正贡献,风速、水汽压、日照变化对ET_(0)变化为负贡献,日照在各干湿区对ET_(0)变化贡献都最小,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速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半湿润区最高气温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敏感系数 主导因子 干湿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内蒙古河套地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作者 杨荣 聂建文 +1 位作者 王荣学 贺玉娇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4期28-31,共4页
经济林果产业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在苹果、梨、桃、葡萄、枣和杏等北方落叶果树中,梨是抗盐碱能力最强的树种之一。梨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生态调节功能,其根系可固土保水,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 经济林果产业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在苹果、梨、桃、葡萄、枣和杏等北方落叶果树中,梨是抗盐碱能力最强的树种之一。梨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生态调节功能,其根系可固土保水,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土壤结构与微气候,提升生态稳定性;梨可生津润燥,止咳化痰,是药食同源的健康果品。因此,从乡村振兴、区域特色发展的角度看,梨是推动黄河流域盐碱地高效利用首选的经济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河套地区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畜牧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13
作者 吴光宇 李缘丽 +1 位作者 薛翃燕 李晓华 《畜禽业》 2025年第7期48-50,54,共4页
为了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可持续低碳发展,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对内蒙古近十年畜牧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结合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对其4个驱动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同时构建Tapio脱钩模型探究其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为了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可持续低碳发展,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对内蒙古近十年畜牧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结合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对其4个驱动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同时构建Tapio脱钩模型探究其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十年间畜牧业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效率、结构、人口对内蒙古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而经济因素则表现为促进;自2019年以后,畜牧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趋于稳定,并表现为弱脱钩状态,为未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畜牧业 畜牧业 碳排放 碳排放量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时空演变特征解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鑫 萨楚拉 +4 位作者 孟凡浩 罗敏 王牧兰 张翔 张昊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近40年内蒙古地区秋冬始冻期和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4 d/10 a和0.45 d/10 a;在空间分布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前。冬春解冻期和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17 d/10 a和2.15 d/10 a;空间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推迟。(2)秋冬始冻期、完全冻结期和冬春解冻期的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d/10 a,2.61 d/10 a和0.27 d/10 a,而完全融化期的发生天数则以2.68 d/10 a的速率在增加。空间分布上,除完全冻结期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余3个阶段均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大,其次为单独由气候变化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单独由人类活动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小。[结论]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冻融状态的驱动力各不相同,对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未来应更加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土壤冻融 时空演变特征 内蒙古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梦哲 袁晓霞 +3 位作者 杨冰洁 申奥龙 李华 冀照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陵根瘤菌(Rhizobium yanglingense)、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圆明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yuanming ense)、Rhizobium sp.I和Bradyrhizobium sp.II,其中Rhizobium sp.I为第一优势菌群,Bradyrhizobium sp.II为第二优势菌群,群落结构相对单一,核苷酸多态性(π)较低(范围为0.00205~0.01791,平均值为0.010406),遗传距离(Dxy)较远(范围为0.0688~0.1935,平均值为0.1483),基因交流指数(Nm)较低(范围为0.02~17.10,平均值为3.048)。综上所述,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较高,在进化历史上基因交流频率较低,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乌拉尔甘草 遗传多样性 内蒙古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钰迪 于洋 +1 位作者 王正坤 刘殿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1,110,共11页
[目的]开展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区域水资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Landsat影像资料,获取1988—2021年内蒙古高原逐年湖泊面积数据,采用趋势检验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湖泊的时空... [目的]开展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区域水资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Landsat影像资料,获取1988—2021年内蒙古高原逐年湖泊面积数据,采用趋势检验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湖泊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988—2021年,内蒙古的湖泊面积和数量经历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趋势,在年际尺度,2021年湖泊面积最大,达到4 363.63 km^(2),2002年湖泊面积最小,为1 915.61 km^(2)。在湖泊数量方面,>1 km^(2)的湖泊由2002年的71个增加到2021年的458个。2)2012—2021年,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逐渐恢复,主要集中于阿拉善盟、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3)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其中在1988—2012年,人类活动是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湖泊面积变化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灌溉、放牧和煤炭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2012年以后,气候因素是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解析了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关系,为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湖泊数量 湖泊面积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MSTRAT的近20年内蒙古南湖冰厚生消特征分析
17
作者 朱云印 罗红春 +3 位作者 冀鸿兰 薛中姝 张宝森 高文龙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17,共14页
湖冰是冰冻圈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湖冰的生消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并通过影响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调节区域气候和湖泊生态系统。湖冰厚度是研究湖冰生消过程的关键变量,明晰其生消特征对于揭示... 湖冰是冰冻圈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湖冰的生消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因子,并通过影响湖泊与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调节区域气候和湖泊生态系统。湖冰厚度是研究湖冰生消过程的关键变量,明晰其生消特征对于揭示气候变化下湖泊响应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南湖湖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7年和20222023年原型测冰数据,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作为大气强迫场,通过SIMSTRAT湖泊过程模型重建20032022年内蒙古南湖完整冰厚生消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SIMSTRAT模型模拟与原型观测得到的初冰日和终冰日平均偏差为3.40 d,冰厚数据平均偏差为1.29 cm,平均绝对误差为1.29 cm,均方根误差为1.90 cm。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20032022年南湖封冻期平均持续119 d,冰厚生长期、平衡期、融化期平均日数分别为64、34、21 d。南湖封冻期整体呈缩短趋势,缩短率为4.27 d/10 a;其中,融化期年际变化幅度较大,缩短率为3.67 d/10 a。3)近20年,南湖年均冰厚介于14~30 cm之间,20122017年冰厚年际波动剧烈,整体呈下降趋势。南湖冰厚在每年12月与1月以0.43和0.55 cm/d的速率快速增加,3月以0.74 cm/d的融化速率快速融化。4)SIMSTRAT模型揭示了南湖冰厚生消受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因素综合影响。气温是影响冰厚生消特征的主要因素,累积气温降低会显著延长冰厚生长期和平衡期日数,同时增大当年最大冰厚;降水量和风速对冰厚生消特征也存在不同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 物候 冰厚 SIMSTRAT模型 内蒙古南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之问题及其完善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家琦 张岩 +3 位作者 张子晴 曲心童 张亦滕 王圣礼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湿地作为一种常年性或季节性的积水水域,多数分布在人类居住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湿地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生态保护的关键议题。《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保护的基本规则,现处于条例概括、条款缺失的状态。《... 湿地作为一种常年性或季节性的积水水域,多数分布在人类居住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湿地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生态保护的关键议题。《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保护的基本规则,现处于条例概括、条款缺失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出台后,需要根据湿地保护基本法的框架和内容加以修订,保证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的系统性;同时,借鉴其他已经修订完毕的省市湿地保护条例,以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的全面性。对湿地保护法规提出完善建议,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法规 湿地保护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1年内蒙古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特征分析
19
作者 刘宏宇 海全胜 +1 位作者 刘美萍 常菲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76,共13页
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面临着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严重威胁,复合事件已经成为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险。利用1960-2021年100个气象站点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气温指数,基于Copula函数研究了... 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面临着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严重威胁,复合事件已经成为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险。利用1960-2021年100个气象站点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气温指数,基于Copula函数研究了内蒙古夏季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特征和重现期。结果表明:①时间上,1960-2021年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在2000年后逆转为高温主导大于干旱主导,半干旱区的发生频次高于干旱区和半湿润区。②空间上,赤峰市中部和呼伦贝尔市西部是复合事件发生的高频地区,赤峰市南部、兴安盟东部、通辽市以及锡林郭勒盟是中频地区。③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Copula函数以BB1类型为主,在半湿润区,以Joe类型为主。④“轻度—轻度”型、“中度—中度”型、“重度—重度”型以及“极重度—极重度”型复合事件的重现期分别为7、20、100、500 a,半湿润区的复合事件重现期最长,其次是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高温 COPULA函数 重现期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研究
20
作者 姚庆锋 张海霞 +4 位作者 史红玲 王惠敏 杨明 刘丽娟 张治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14,16,共3页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黄河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与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986年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建成后,与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内蒙古河段年均径流量有所减小,年均输沙量大幅度减小,洪峰流量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变小。内...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黄河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与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986年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建成后,与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内蒙古河段年均径流量有所减小,年均输沙量大幅度减小,洪峰流量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变小。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总体呈减小趋势,由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3600~5200 m^(3)/s减小到2022年汛后的1900~2400 m^(3)/s。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与水沙过程的相关关系表明,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随汛期水量的减小而减小,随汛期来沙系数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滩流量 水沙过程 河道演变 内蒙古河段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