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
作者 房栋 《现代园艺》 2017年第4期153-153,共1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建设文化生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人们也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成为了我国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借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旨在帮助我国相关部门快速建设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早日实现内蒙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环境的生态平衡,做好对民族古文化的传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 少数民族 思考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初探
2
作者 张翠霞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2期45-47,共3页
自然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感悟自然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的自然教育工作蓬勃... 自然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生动实践,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感悟自然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的自然教育工作蓬勃发展,自然保护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发挥其公益属性和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属性 内蒙古大青山 顺应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 教育初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感悟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3
作者 覃文艺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郑朋飞 耿秘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西部地区聚集、东部和中部地区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旅游资源 共生发展 影响因素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嵌式发展路径——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旅融合 互嵌式发展 共同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卜洞管理站建设发展对策
6
作者 冯景树 郭建斌 《内蒙古林业》 2024年第12期31-32,共2页
随着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现了由发展传统林业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原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生活有了保障,保护区安全稳定,为维护生... 随着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现了由发展传统林业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原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生活有了保障,保护区安全稳定,为维护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林场 内蒙古大青山 森林生态效益 传统林业 发展对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站 维护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研究与保护——评《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传承研究》
7
作者 乌日图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以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基础上,提倡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语言特色。许晋的《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传承研究》一书主要以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在语言调查的基础上...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以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基础上,提倡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语言特色。许晋的《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居住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传承研究》一书主要以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在语言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呈现了内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和俄罗斯四个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生态的变迁过程,并对语言生态大环境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语言生态 内蒙古 居住区 文化研究 传承 保护 多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梁素海自然保护区和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探讨
9
作者 付永飞 邓晓红 赵娜 《内蒙古林业》 2017年第4期16-16,共1页
内蒙古乌梁素海自然保护区东西宽约11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总面积372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5110公顷。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南北宽约15公里,东西长约92公里,总面积92300公顷,其丰峰大桦背海拔2322米。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乌梁素海 生态旅游规划 乌拉山 内蒙古 水域面积 公里 公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集体调研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10
作者 高利 孟宪毅(摄影) 《内蒙古林业》 2013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2013年6月26~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集体调研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参加调研活动的领导有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自治区总工会主席呼尔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 2013年6月26~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集体调研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参加调研活动的领导有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自治区总工会主席呼尔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邢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杭桂林、吴团英、李荣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鲍常青,副秘书长潘守刚、张宇,农牧业委员会主任赛革,自治区农科院院长赵存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荣天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大常委会 内蒙古大青山 生态保护 副主任 调研 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苗春林 《内蒙古草业》 2004年第4期39-40,58,共3页
内蒙古南海子湿地是包头市唯一的一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1585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融城市、黄河、湿地于一体,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本文通过对南海子湿地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发展对策,从而对整个黄河湿... 内蒙古南海子湿地是包头市唯一的一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1585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融城市、黄河、湿地于一体,是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本文通过对南海子湿地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发展对策,从而对整个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典型和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 发展对策 现状分析 省级 包头市 城市 珍稀鸟类 生态系统 黄河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保护区 被引量:9
12
作者 巴特尔 《野生动物》 2003年第1期18-19,共2页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98年批准建立的.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关键词 内蒙古 赛罕乌拉保护区 生态系统 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周建明 所萌 岳凤珍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49-54,共6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相关的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特征剖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针对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将空间规划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概念 理论基础 规划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民区管理站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爱君 《内蒙古林业》 2022年第3期22-23,共2页
森林草原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科学研究发现,发生森林草原火灾会使森林草原环境急剧变化,物质循环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森林草原生产力衰退、基础结构破坏、生物量下降、循环功能失... 森林草原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科学研究发现,发生森林草原火灾会使森林草原环境急剧变化,物质循环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森林草原生产力衰退、基础结构破坏、生物量下降、循环功能失调、森林生态失衡等,其恢复时间相当漫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火灾 物质循环 功能失调 内蒙古大青山 自然保护区 生态失衡 生产力衰退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五角枫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静波 陈敖仁 《内蒙古林业》 2012年第4期16-17,共2页
内蒙古五角枫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主要保护五角枫、榆树疏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区较完整地保留了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够全面反映科尔沁沙地自然景观;这里是自鹳等珍禽的主要繁殖地;也是内... 内蒙古五角枫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主要保护五角枫、榆树疏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区较完整地保留了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够全面反映科尔沁沙地自然景观;这里是自鹳等珍禽的主要繁殖地;也是内蒙古国家级科尔沁珍禽自然保护区及其东南部广大地区的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 五角枫 科尔沁沙地 草原生态系统 沙地生态系统 榆树疏林 自然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熊国平 潘嘉虹 汪成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翠霞 《内蒙古林业》 2023年第3期20-22,共3页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华北地区物种基因库”。保护区成立以前,区域内及周边分布着大量居民,人为活动频繁,且“靠山吃山...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华北地区物种基因库”。保护区成立以前,区域内及周边分布着大量居民,人为活动频繁,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根深蒂固,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存在较大的矛盾。2007年保护区成立以来,大青山资源保护成效显著,社区发展向好,但实现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基因库 内蒙古大青山 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源涵养地 乌兰察布市 华北地区 人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艺术歌曲的文化生态延展及美学特征
18
作者 张素华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6-118,共3页
内蒙古艺术歌曲是以内蒙古民族歌曲为根本经过作曲家二次加工创造发展起来的,有别于原生民歌的歌曲集合。它是中西音乐文化对话在民族歌曲创作中的集中体现,在表象上呈现出西方艺术歌曲的一般特征,但本质上仍是草原音乐文化的外向延伸,... 内蒙古艺术歌曲是以内蒙古民族歌曲为根本经过作曲家二次加工创造发展起来的,有别于原生民歌的歌曲集合。它是中西音乐文化对话在民族歌曲创作中的集中体现,在表象上呈现出西方艺术歌曲的一般特征,但本质上仍是草原音乐文化的外向延伸,是民族历史、文化、审美的一以贯之。本文以内蒙古艺术歌曲为文本,通过对其内在和外在文化生态的考察,分析其凝聚的美学特质,并试图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揭示艺术歌曲对内蒙古文化生态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艺术歌曲 文化生态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理念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26
20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