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高家河地区山西组二段下部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赖生华 白璞 +2 位作者 叶超 张磊 迟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7,共9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下部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首先基于岩石物性研究,利用时间-频率扫描分析技术,在90°相位地震数据体中,研究煤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其次通过...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下部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首先基于岩石物性研究,利用时间-频率扫描分析技术,在90°相位地震数据体中,研究煤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其次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进行地震滤波,抑制煤层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压制地震干涉左右),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相结合,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中创建精细(高频)等时地层框架;最后结合地质特征、测井响应和地震相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频率的等时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分析,采用混合频率显示技术,研究沉积相空间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地区高家河三维区山二段下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分流水道主要表现为3个走向:(1)呈先南北、后东西、再南北走向,沿S229、S228、S232、S208、Y124井边缘分布。在该分流河道中,在S231井附近可能发育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曲流边滩。(2)呈北西-南东走向,主要沿S212、Y127、S209井一线分布。(3)呈近东西走向,在沿S210、S226井发育一规模较大的河道侧向迁移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频率分析 90°相位地震数据 混合频率显示 地震沉积学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闫建萍 刘池洋 +1 位作者 张卫刚 李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2-279,共8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八段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的详细研究表明: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八段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大部分是与胶结物和泥质杂基有关的微孔隙,也是造成... 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八段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的详细研究表明: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八段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大部分是与胶结物和泥质杂基有关的微孔隙,也是造成研究区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的内在原因之一。砂岩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压实作用是成岩早期导致砂岩储层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胶结作用包括硅质胶结、钙质胶结和粘土矿物胶结,硅质胶结对储层物性的贡献大于其他胶结类型,方解石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煤系地层埋藏后提供的酸性孔隙流体造成早期长石和方解石的溶蚀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对早期储层物性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后期强烈的方解石胶结作用而消失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八段 低孔低渗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29
3
作者 万丛礼 付金华 张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43-47,共5页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道,而且还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烃源岩排烃和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结果,这次事件显著提高了烃源岩排烃率和油气运移效率,并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规律。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要的生烃事件,也是重要的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前陆盆地 鄂尔多斯 西缘 油气次运移 中生代晚期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研究方法 运移效率 分布规律 成藏事件 构造学 岩石学 矿物学 生烃史 生烃期 排烃 热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盐湖中^(234)U/^(238)U比值与铀关系研究——以内蒙古地区碳酸盐型盐湖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军 郝伟林 +3 位作者 王志明 叶传永 林效彬 金贵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47-1460,共14页
内蒙古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含铀碳酸型盐湖水、岩两相~234 U/~238 U综合分析表明,该类盐湖铀来源于降水和潜水对盐湖盆地周围中生代以来富铀沉积物的溶滤、浸出,具有快速、近源物质来源特点。盐湖卤水和对应沉积物~234 U/~238 U... 内蒙古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含铀碳酸型盐湖水、岩两相~234 U/~238 U综合分析表明,该类盐湖铀来源于降水和潜水对盐湖盆地周围中生代以来富铀沉积物的溶滤、浸出,具有快速、近源物质来源特点。盐湖卤水和对应沉积物~234 U/~238 U比值一般为0.8~1.2,盐湖卤水和潜卤水(晶间卤水)-岩两相中的铀处于沉积平衡状态。含铀盐湖水、沉积物的~234 U/~238 U比值随其铀含量增大而减小,并趋近于1,富铀盐湖水及沉积物~234 U/~238 U比值介于0.9~1.5之间。室内盐湖水蒸发模拟实验发现,残余卤水、沉积物~234 U/~238 U、铀总量具有随蒸发程度增大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和吸附形式赋存在富含有机物和碎屑成分的含盐粘土沉积中。卤水和沉积物~234 U/~238 U比值是盐湖铀源及铀含量水平的有效指示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鄂尔多斯盆地 碳酸盐型盐湖 ~234 U ~238 U比值 水岩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黑岱沟超大型煤型镓矿床的形成与物质来源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复新 王立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7-42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黑岱沟太原组顶部6号煤层属于低等煤化程度的低硫烟煤,其中铝土质粘土岩、煤层中超常含有勃姆铝石,发现超常含镓、超常富集稀土,7段煤层平均含Ga44.8μg/g、含∑REE110.82~467.21μg/g,显示出铝、镓、稀土元素三者...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黑岱沟太原组顶部6号煤层属于低等煤化程度的低硫烟煤,其中铝土质粘土岩、煤层中超常含有勃姆铝石,发现超常含镓、超常富集稀土,7段煤层平均含Ga44.8μg/g、含∑REE110.82~467.21μg/g,显示出铝、镓、稀土元素三者地球化学行为的相似性和共生特性。是特殊地质背景与古沉积环境下的产物。研究认为,铝、镓、稀土元素三者有共同的来源:①古老基底剥蚀区,古陆富钾高铝的岩浆岩与变质岩建造;②中奥陶统顶部风化剥蚀面产出的上石炭统本溪组粘土层及铝土层中富集的镓是重要来源;③煤层系中粘土质砾岩中发现显量火山晶屑及火山灰,部分提供易分解的铝-镓物源;④下二叠统太原组海陆交互滨海-潟湖相、三角洲相、堡岛与沼湖沉积岩相古地理优越,是煤层与铝土质粘土层发育集中富集含镓的良好沉积古环境。总之,镓的物源具有多来源、继承性、分时期、有阶段复杂富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6号煤层 煤中镓 多来源-继承性-分时期-有阶段 准格尔旗黑岱沟 鄂尔多斯盆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